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縱覽食材千種,“山藥”算是為人們所熟知的經典了。
食用山藥,古來有之,許多古典醫籍都對山藥作了很高的評價:其益人無窮,損人絕少。色白而潤,入肺;味甘,得土之衝氣,入脾;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又入腎。
千萬別以為山藥只補脾,它可是肺脾腎一起補的,既能補氣,又能養陰。且不寒不燥,補而不滯,養陰不膩,有循循調養之功。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的《飲膳正要》中有個藥膳方——山藥雞子面。配方雖簡單,卻青出於藍的彰顯了山藥之益,尤其適宜小孩、老人日常食用以平補脾胃、培固正氣,特別是在這乍暖還寒的時候。
製作步驟
食材準備
山藥1500 g、麵粉3000 g
雞子白(去黃取白)10個
生薑汁40ml、黃豆粉120 g
和麵醒發
先將山藥煮熟,碾壓成泥狀
與麵粉、蛋清、生薑汁、黃豆粉和勻
加適量水,揉成麵糰,醒發30分鐘
切條定型
用擀麵杖製成麵餅
疊好後根據需要切成麵條狀,備用
熬湯煮麵
滾水下面,煮熟後盛出即可享用
湯底清淡一些,如羊肉湯、排骨湯
或是簡單清東加點姜、蔥、鹽亦可
《飲膳正要》這本書源自元代,在食材選擇上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羊肉是最常用的肉食。這裡的山藥面,也是以羊肉湯作底。早春時節時有寒潮,所以羊肉仍是合適的,能溫陽禦寒、益氣生機。
再看看其他食材:山藥制面,在健脾氣滋脾陰的基礎上,越發容易被消化吸收,不添脾胃之負;加入黃豆粉更具補益腎精之力;以雞子白調和則偏重於潤肺陰;再借生薑汁以散寒溫中,亦可解方中偏性。
凡肺腎兩虛引起的久咳虛喘、腰部痠痛;或脾虛食慾欠佳、大便溏軟的;亦或大病初癒的,尤當重用山藥。
平時可多做一些,冷藏儲存,進餐時取面2~3兩,煮熟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縱使山藥千般好,惟貴在堅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