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常常出現髒與髒,髒與腑之間相互聯絡,在治療腎臟病的過程中,辨證尤為重要,這也是中醫的獨特、靈活的特點。
一、腎與心
腎與心是上與下的關係:心主火,位於上,屬陽;腎主水,位於下,屬陰。心與腎的關係,是陰陽升降平衡協調的關係。
在生理情況下:心陽下降與腎陽共寒;腎陰上濟於心陰共同滋養心陽,使同溫暖腎陰,使腎水不心陽不亢。兩者相互制約,保持上下、陰陽相對平衡協調,以維持心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病理情況下:如果心與腎的陰陽協關係調受到破壞,就會產生病變。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往往導致心陽偏亢而出現腰痠、遺精,兼有心煩、失眠、多夢等心腎不交的病症;若腎陽虛衰,水液不化,逆而上泛,則出現水腫、形寒肢冷,兼有心悸,短氣、胸悶等病症。從深層次分析。
心和腎的生理關係——心腎相交
"心腎相交是指心、腎在生理、病理、病證、治療上的相互聯絡和影響。在生理方面,心與腎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關係稱為"心腎相交"。"心腎相交"一說,一般認為源於易學。心腎相交在中醫學理論中的本始含義為"心為火髒,腎為水髒,心腎相交,即陰陽相和,故人體健康。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心腎陰陽、水火、上下之間必須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須下降於腎,以助腎陽,共同溫煦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陰必須上濟於心,以滋心陰,共同涵養心陽,使心陽不亢。元代朱丹溪有《格致餘論》中進一步闡釋:"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火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矣,故生意存焉。"
隨著真陰真陽興起,後世醫家對心腎相交有所發揮,理論日益完善。如明《慎齋遺書》中說;:蓋水中有真陽,故水亦隨陽而生至於心。,蓋因火中有真陰,故火亦隨陰而降至於腎。"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陰真陽也"。到此,心腎相交理論可以概括為:"心屬火,居上,其性屬陽,陽中寓陰;腎屬水居下,其性屬陰,陰中寓陽。在生理情況下,心火在其內所寓真陰的牽制下,下助腎陽,使腎水不寒;腎水在其內所寓真陽的鼓動下,上濟心陰,心腎之陰共同抑制心陽,使心火不亢,以共同來維持人體生理狀態下的動態平衡。
心和腎的病理關係——心腎不交
然而,這種動態的平衡一旦失調就會出現心腎失交。根據"心腎相關"理論,腎病日久必將累及於心,使心臟受累。心臟受累又可以反過來加重腎臟疾病,以致最後出現心腎同病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將慢性腎病併發心臟病變分成以下3種證型:
1、水旺乘火型
是指腎水對心火剋制太過而表現出的病症,如上所言腎主水,對人體水液的調節代謝有著相當大的作用,然若腎陽虛衰不能化氣以行水,使水上乘,水液四犯。犯於肌膚則腫,犯於心則悸,甚則水液痺阻心脈致喘息不能臥,面色青紫,小便不利等症,故在治療方法上溫腎陽以制水。
2、水枯火旺型
是指腎水不足,不足以制心火,以至於心火相對亢盛的一種現象。腎水枯竭不能上濟心火,繼使心火亢進於上,此型多見於久病失調或房勞過度而導致腎陰虧於下,心火亢於上的病症,症見腰膝痠軟,骨蒸潮熱,耳鳴,耳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等,故其治療的重點為在於通過滋補腎陰,以制心火。
3、水火獨旺型
本證多指的是心腎陽虛開進,是由於心、腎陽氣相互虧虛而短劇。一般正常下,心腎之陽協同共運,以溫煦臟腑,執行血脈,氣化津液等,若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使心陽虛影響正常至腎陽虛,或腎陽虛影響至心陽虛,使之心腎之陽兩虛。臨床多見:形寒會冷,心悸怔忡,尿少身種,身倦欲寐,脣甲青紫等症。在治療上宜溫補心腎,以利水消腫。
綜上認為,心腎相交是對心腎二髒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體實現途徑是心腎之氣的升降相交,在些過程中心腎陰陽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這三個方面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只有三個方面都協調平衡,才是心腎相交,如果任何一方的平衡協調關係被破壞,均會導致心腎失交。而心腎失義也是心腎二髒失去協調關係的具體病理表現。心腎不交,重則必陰陽離決而亡,"下厥上竭"及陰下竭,陽上厥"等即上。所以通過靈活運用心腎相關理論,臨床上治療慢性腎病心臟病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