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

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

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為什麼最熱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Sunny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九

是指從冬至逢壬日算起的三個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

具體計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就暖和了。

冬至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推“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曆3月下旬(春分前後)便“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

三九為什麼最冷

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

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並非全國如此,年年如此,具體因地域、因年歲而異)。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三明市成立全市首家網際網路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