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數千年的中國醫學史,記載了無數先輩對養生防病的大量探索,以及有關養生學的學術成就和業績。就其歷史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上古時期是養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階段。

二、先秦時期以《皇帝內經》為代表奠定了養生學的理論基礎。諸子之說,是養生學有關調神、納氣、存精、煉形的萌芽。

三、秦漢魏晉時期形成了多種學派。秦皇漢武都是養生學的熱烈追求者。當時盛行煉丹術、神仙術等。東漢王充《論衡》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張仲景提出慎養之說;華佗則強調後天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創“五禽戲”的健身法。晉代的稽康《養生論》,樑代陶巨集景《養生延命論》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們反對煉丹成仙之時弊,認為養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長壽必須懂得養生之道,重在保養精氣神,主張棄厚味、飲清泉、浴Sunny、節色慾、服補藥。

四、隋唐時期思想理論上有了較大發展。孫思邈繼承和發展了《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了養性之說。

五、宋金元時期為學術爭鳴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側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盡相同,終於彙集成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體系。

六、明清時期的養生著作日益聯絡實際,多有抵制唯心主義養生觀的特點。張景嶽還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與生命的關係,明確提出了養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張;且鮮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興的卓越見解對當今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外的是徐靈胎在元氣存亡論之中認為:“人之壽夭,當其受生之時,以有定分”,持先天決定論的觀點。在養生學上,先天論還是後天論歷來爭議頗多;很難講是誰對誰非。現今許多觀點趨於認為:先天有定數,後天有變數。

七、清末與民國時期養生學陷於停頓狀態。

八、新中國至今道儒佛家經典和百家典籍對養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國人對養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進入新的高潮,世界範圍內身心、社會與自然一體化的醫學、養生保健學相繼興起,並收到良好效果。中醫養生學既有系統理論,又有眾多獨特方法,因而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為什麼古人煮水泡茶喜歡用銀壺?究竟會給身體會帶來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