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部
1.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
患者坐位,檢查者雙手手指互相嵌夾相扣,以手掌面壓於患者頭頂部,同時向患側或健側屈曲頸椎,也可以前屈後伸,若出現頸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為陽性。多見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症。該試驗是使椎間孔變窄,從而加重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故出現疼痛或放射痛。
2.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患者坐位,頭微屈,檢查者立於患者被檢查側,一手推頭部向對側,同時另一手握該側腕部作相對牽引,此時臂叢神經受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麻木,則為陽性。多見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
3. 分離試驗
檢查者一手托住患者頦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後逐漸向上牽引頭部,如患者感到頸部和上肢的疼痛減輕,即為陽性。該試驗可以拉開狹窄的椎間孔,減少頸椎小關節周圍關節囊的壓力,緩解肌肉痙攣,減少神經經根的擠壓和刺激,從而減輕疼痛。
二.肩部1.搭肩試驗
又稱為肩關節內收試驗。囑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關節取屈曲位,將手搭於對側肩部,如果手能夠搭於對側肩部,且肘部能貼近胸壁即為正常。如果手能夠搭於對側肩部,但肘部不能貼近胸壁;或者肘部能貼近胸壁,但手不能搭於對側肩部,均為陽性體徵,提示可能有肩關節脫位。
2.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囑患者屈肘90°,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囑患者用力屈肘、外展、外旋,檢查者拉前臂抗屈肘,如果結節間溝處疼痛為試驗陽性。表示該肱二頭肌腱滑脫或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3.直尺試驗
以直尺貼上臂外側,正常時不能觸及肩峰,若直尺能觸及肩峰則為陽性。說明有肩關節脫位,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方肩畸形,如三角肌萎縮等。
4.疼痛弧試驗
囑患者肩外展或被動外展其上肢,當肩外展到60°-120°範圍時,肩部出現疼痛為陽性。這一特定區域的外展痛稱為疼痛弧,由於岡上肌腱在肩峰下面摩擦、撞擊所致,說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變。
5.岡上肌腱斷裂試驗
囑患者肩外展,當外展30°- 60°時,可以看到患側三角肌明顯收縮,但不能外展上舉上肢,越用力越聳肩。若被動外展患肢超過60。,則患者又能主動上舉上肢,這一特定區的外展障礙即為陽性徵,提示有岡上肌腱的斷裂或撕裂。
三.肘部1.網球肘實驗
患者坐位,囑患者前臂置於旋前位,將腕關節屈曲後再伸直,同時檢查者予以對抗。正常反應:患者肱骨外上髁無疼痛(陰性)
2.屈肌緊張實驗
患者握住檢查者的示中指,強力伸腕握拳,檢查著手指與患者握力進行對抗。正常反應:患者肱骨內上髁無疼痛(陰性)
3.腕伸肌緊張試驗
囑患者屈腕屈指,檢查者將手壓於各指的背側作對抗,再囑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關節,如出現肱骨外上髁疼痛即為陽性。多見於網球肘。
4.叩診試驗
用手指自遠端向病變區輕叩神經幹可在該神經分佈區的肢體遠端產生如蟻走或刺痛等異樣感覺,這是神經再生或機能恢復的症狀,用以再生的感覺神經纖維的檢查。另外,本試驗也用來檢查神經內有無神經瘤,若尺神經有神經瘤時,輕叩神經結節處,會產生向遠端放射痛,甚至由前臂達手的尺神經分佈區。
四.腕部握拳試驗
1
又稱為尺偏試驗。囑患者作拇指內收,並屈曲各指,在緊握拳後向尺側傾斜屈曲,若橈骨莖突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有些患者在拇指內收時,即可產生疼痛,尺偏時疼痛加重,表示患有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
2
囑患者端坐,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用力將手腕極度掌屈、旋後並向尺側偏斜,並施加壓力旋轉,若在尺側遠端側方出現疼痛,即為陽性體徵。說明有三角軟骨損傷。
舟狀骨叩擊試驗
3
使患手偏向橈側,叩擊第3掌骨頭部,若舟狀骨骨折時,可產生劇烈的叩擊痛,有時叩擊第2掌骨頭時也可出現劇烈疼痛,即為陽性。在叩擊第4-5掌骨頭時則無疼痛出現。
指淺屈肌試驗
4
將患者的手指固定於伸直位,然後囑患者屈曲需檢查的手指的近端指間關節,這樣可以使指淺屈肌單獨運動。如果關節屈曲正常,則表明指淺屈肌是完整的;若不能屈曲,則該肌有斷裂或缺如。
指深屈肌試驗
5
將患者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固定在伸直位,然後讓患者屈曲遠端指間關節。若能正常屈曲,則表明該肌腱有功能;若不能屈曲,則該肌可能有斷裂或該肌肉的神經支配發生障礙。
夾紙試驗
6
檢查者將一紙片放在患者手指間,囑患者夾緊,檢查者抽取之。正常反應:檢查者抽取紙片時可感到相當的阻力。
五.腰骶部及骨盆1.直腿抬高試驗
患者仰臥位,兩下肢伸直靠攏,檢查者用一手握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漸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以抬高70°- 90°而無任何不適感覺;若小於以上角度即感該下肢有傳導性疼痛或麻木者為陽性。多見於坐骨神經痛和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若將患者下肢直腿抬高到開始產生疼痛的高度,檢查者用一手固定此下肢保持膝伸直,另一手背伸患者踝關節,放射痛加重者為直腿抬高踝背伸試驗(亦稱“加強試驗”)陽性。該試驗用以鑑別是神經受壓還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
2. 骨盆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用雙手分別於髂骨翼兩側同時向中線擠壓骨盆;或患者側臥,檢查者擠壓其上方的髂嵴。如果患處出現疼痛,即為骨盆擠壓試驗陽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變。
3. 骨盆分離試驗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兩側髂前上棘前面,兩手同時向外下方推壓,若出現疼痛,即為骨盆分離試驗陽性。表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變。
4. 屈膝屈髖試驗
患者仰臥位,雙腿靠攏,囑其儘量屈曲髖、膝關節,檢查者也可兩手推膝使髖、膝關節儘量屈曲,使臀部離開床面,腰部被動前屈,若腰骶部發生疼痛,即為陽性。若行單側髖、膝屈曲試驗,患者一側下肢伸直,檢查者用同樣方法,使另側髖、膝關節儘量屈曲,則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可隨之運動,若有疼痛即為陽性。表示有閃筋扭腰、勞損,或者有腰椎椎間關節、腰骶關節或者骶髂關節等病變。但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該試驗為陰性。
5. 髖外展外旋試驗
又稱“4”字試驗。患者仰臥位,被檢查一側下肢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將足架在另一側膝關節上,使雙下肢呈“4”字形。檢查者一手放在屈曲的膝關節內側,另一手放在對側髂前上棘前面,然後兩手向下按壓,如被檢查側骶髂關節處出現疼痛即為陽性。說明有骶髂關節病變。
6. 仰臥挺腹試驗
透過增加椎管內壓力,刺激神經根產生疼痛,以診斷椎間盤突出症,具體操作分4個步驟。第1步:病人仰臥,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以頭枕部和雙足跟為著力點,將腹部及骨盆用力向上挺起,若患者感覺腰痛及患側傳導性腿痛即為陽性。若傳導性腿痛不明顯,則進行下一步檢查。第2步:患者保持挺腹姿勢,先深吸氣後暫停呼吸,用力鼓氣,直至臉面潮紅約30秒鐘左右,若有傳導性腿痛即為陽性。第3步:在仰臥挺腹姿勢下,用力咳嗽,若有傳導性腿痛即為陽性。第4步:在仰臥挺腹姿勢下,檢查者用手輕壓雙側頸內靜脈,若出現患側傳導痛即為陽性。
7. 斜扳試驗
患者側臥位,下面腿伸直,上面腿屈髖、屈膝各90°,檢查者一手將肩部推向背側,另一手扶膝部將骨盆推向腹側,並內收內旋該側髖關節,若發生骶髂關節疼痛即為陽性,表示該側骶髂關節或下腰部有病變。
8.拾物試驗
讓小兒站立,囑其拾起地上物品。正常小兒可以兩膝微屈,彎腰拾物;若腰部有病變,可見腰部挺直、雙髖和膝關節微屈的姿勢去拾地上的物品,此為該試驗陽性。常用於檢查兒童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
9. 梨狀肌緊張試驗
患者仰臥位,伸直患肢,作內收內旋動作,若有坐骨神經放射痛,再迅速外展、外旋患肢,若疼痛立刻緩解即為陽性。說明有梨狀肌綜合徵。
六.髖部1. “望遠鏡”試驗
患兒仰臥位,髖、膝關節伸直,一助手固定骨盆,檢查者一手置於大粗隆部,另一手持小腿或膝部將大腿抬高約30°,並上推下拉股骨幹,若股骨頭有上下活動或打氣筒的抽筒樣感,即為陽性。用於檢查嬰幼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往往進行雙側對照檢
2. 下肢短縮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兩腿屈髖屈膝併攏,兩足並齊,放於床面,觀察兩膝的高度,如兩膝等高為正常。若一側膝部比另一側低,即為陽性。表明有髖關節後脫位,股骨、脛骨短縮、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
3. 蛙式試驗
患兒仰臥位,使雙膝雙髖屈曲90°,並使患兒雙髖作外展、外旋至蛙式位,雙下肢外側接觸到檢查床面為正常。若一側或兩側下肢的外側不能接觸到床面,即為陽性,提示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4. 托馬斯氏(Thomas)徵
患者仰臥位,雙手抱一側膝關節,並盡力屈曲髖、膝關節,使大腿貼近腹壁,腰部貼於床面。再讓患者伸直另一側下肢。正常反應:正常時可伸直另一側下肢。
5.純德林伯(單腿獨立試驗、臀中肌試驗)
囑患者先用健側下肢單腿站立,患肢抬起,患側骨盆上提,臋皺襞上升為陰性;再用患肢單腿站立,抬起健腿,則健側骨盆及臋皺襞下降,即為陽性。此法為檢查負重側髖的穩定度或臀中、小肌力量,任何能使臀中肌無力的病變,該試驗均可出現陽性體徵
6. 。髂脛束攣縮試驗(歐伯試驗)
檢查因髂脛束攣縮引起的屈曲外展畸形。患者側臥位,健肢在下呈屈髖屈膝體位,患腿在上呈膝屈曲90.位,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患側髂嵴),另手持踝,將患髖後伸外展,任何放鬆持踝之手,患側大腿不能落下(內收)為陽性。說明患肢關節有屈曲外展畸形,即在中立位時,髖關節又屈曲畸形,而僅在外展位時才能伸直。
七.膝部1.浮髕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下肢伸直,股四頭肌處於鬆弛狀態,檢查者一手壓在髕上囊部,向下擠壓使積液侷限於關節腔。然後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髕骨內、外緣,食指按壓髕骨,若感髕骨有漂浮感,重壓時下沉,松指時浮起,說明關節腔內有積液,為浮髕試驗陽性。
2.抽屜試驗
又稱為前後運動試驗、推拉試驗。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雙膝屈曲90。,檢查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顯拉向前方約25px,即前抽屜試驗陽性,提示有前交叉韌帶損傷;若能推向後約lcm,即後抽屜試驗陽性,則為後交叉韌帶損傷;若前後均能推拉25px,即為前後抽屜試驗陽性,說明有前後交叉韌帶損傷。
3.側方擠壓試驗
又稱為膝關節分離試驗、側位運動試驗。患者伸膝,並固定大腿,檢查者用一隻手握踝部,另一手扶膝部,作側位運動檢查內側或外側副韌帶,若有損傷,檢查牽扯韌帶時,可以引起疼痛或異常活動。
4.迴旋擠壓試驗
翠稱為迴旋研磨試驗。取仰臥位,使患側髖關節和膝關節充分屆曲,儘量使足跟碰觸臀部。檢查內側半月板時,檢查者一手握膝部以穩定大腿及注意膝關節內的感覺,另一手握足部使小腿在充分外旋、外層位伸直膝關節,在伸直過程中,股骨髁經過半月板損傷部位時,因產生摩擦可感觸到或聽到彈響聲,同時患者感覺膝關節內側有彈響和疼痛。檢查外側半月板時,在使小腿充分內收、內旋位伸直膝關節時,出現膝關節外側有彈響和疼痛。用於檢查膝關節半月板有無裂傷。
5.擠壓研磨試驗
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90°,檢查者一手(或用膝部)固定胭窩部,另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向下壓足,使膝關節面靠緊,然後進行小腿旋轉動作,如有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關節軟骨損傷。
6.過伸試驗(jones試驗)
患者仰臥位,伸膝,檢查者一手固定被檢查者膝部,另一手握小腿下部並上提,使膝關節過度伸展。正常反應:正常人活動中不出現區域性疼痛。
八.踝部1.足內、外翻試驗
檢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做極度內翻或外翻活動,引起同側疼痛時說明內或外踝骨折;引起對側疼痛時,則屬側副韌帶損傷,但需與踝關節部位複合損傷相區別。
2.踝關節背伸試驗
患者屈曲膝關節,由於腓腸肌起點在膝關節線以上,此時腓腸肌鬆弛,踝關節能背伸;當膝關節伸直時,踝關節不能背伸,說明腓腸肌攣縮。若伸膝或屈膝時,踝關節均不能背伸,說明比目魚肌攣縮。比目魚肌起點在膝關節線以下,所以伸膝或屈膝時作此試驗結果相同。該試驗是鑑別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攣縮的方法。
3.伸踝試
檢查時讓患者伸直小腿,然後用力背伸踝關節,如小腿肌肉發生疼痛,則為陽性。在小腿肌肉深部觸診時出現疼痛,更證實小腿有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
4.赫爾本徵
患者立位,檢查者觀察跟腱長軸與下肢長軸平行情況。正常反應:正常人站立時跟腱長軸與下肢長軸相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