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都會有這麼個感覺:
儘管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事情發展卻往往並不按照“劇本”來進行,總是難以避免某些“意外”的出現,對吧?
而且,這種“意外”一旦在醫療領域發生,則往往意味著不夠理想的結局,
今天,“小意思”就跟大家聊一聊曾發生在身邊的一個“意外”及其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意外”之緣由】
這是曾發生在“小意思”的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身上的“意外”,來得實在是很突然:
伯母(好朋友的母親)於1年多之前被診斷為結腸惡性腫瘤(即結腸癌),在接受外科治療後,順利康復出院,
但是,因個人原因,術後未能繼續接受預防性化療及定期複查,
最終,因腫瘤復發及多發轉移去世,享年69歲;
之所以“小意思”認為這個臨床病例是一個“意外”,是因為
就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結腸惡性腫瘤的整體預後還是比較理想的(早期結腸癌的5年生存期可高達80%),絕對屬於惡性腫瘤裡的“好同志”了,
而且,好友家中的經濟條件也並不差,不應該是因為醫療費用而忽略複查的,
然而,伯母仍然在術後不到2年就出現腫瘤復發及多發轉移,最終去世,實在是令人惋惜啊!
PS:其實,時至今日,“小意思”的內心也覺得蠻慚愧的,未能及時提醒好友及伯母術後定期複查!
【“意外”帶給我們的啟示】
“小意思”認為,透過介紹這個“意外”,大家應該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惡性腫瘤並不少見,經常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現如今,各種惡性腫瘤,的確已經成為了嚴重影響人們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威脅,
就拿結腸癌來說吧,近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世界範圍內,直結腸癌成為第三大常見癌症。全世界有超過193萬人被新確診為直結腸癌,佔全球新確診癌症人數的9.7%,相當於每10個新病例中就有1人是直結腸癌。
由此可見,惡性腫瘤其實並不少見,往往就會突然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熟人或親人身上;
PS:“小意思”希望,大家都能夠多多瞭解醫學健康相關的知識,以做到“處事不驚”,並向專業的醫務人員尋求幫助;
其次,惡性腫瘤並不可怕,但是需要接受科學防治:儘管人群中惡性腫瘤的發生率比較高,但如果能建立科學防治觀念的話,還是有很大希望獲得較好預後的。
仍然拿結腸癌舉例吧,結腸癌的發病人群以40~50歲年齡組最高,男女之比為2~3:1,其高危因素包括:
慢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男性肥胖者;結腸癌家族史陽性;長期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免疫力低下人群等,而結腸癌的臨床症狀,往往包括:
近期出現排便習慣(大便次數或大便性狀)改變、持續腹部隱痛;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大便異常,稀便或便中血液和黏液;腹部可捫及包塊;不明原因出現乏力、貧血、體重減輕等。PS:如果大家存在以上高危因素或臨床症狀的話,“小意思”強烈建議您接受相關的專科檢查(比如結腸鏡檢);
至於結腸癌的治療手段呢,
如果結腸癌在早期就得以診斷的話,採取內鏡微創治療即可獲得根治,
而如果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癌的話,則可以接受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他支援治療的綜合方案,以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複發率及提高生存率;
PS:結腸癌是臨床上少數幾種對化療比較敏感的惡性腫瘤,如果能夠接受“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話,還是有很大希望獲得良好預後的;
此外,惡性腫瘤術後仍需要定期複查以及接受監測:直至今日,“小意思”仍然認為,伯母之所以發生了“意外”,
其最主要的因素就在於結腸切除術後未能接受預防性化療及堅持定期複查,以至於錯過了腫瘤復發的最佳治療時機,
當然,細究其原因的話,
伯母以及好友自身缺乏對結腸癌診療的科學認知;伯母誤把機體的不適症狀認為是其他原因而延誤診治;伯母擔心進一步診治會“浪費”錢或增加家庭的負擔;伯母和好友“諱疾忌醫”的態度等;想必也都各自佔據了較大的比例,
所以說,如果惡性腫瘤患者想獲得良好預後的話,病人和家屬建立一個對疾病的科學認知、接受合理的診治及規律的複查,都是極其重要的;
【題外話】
近年來,有關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國內外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出現和興起,給廣大惡性腫瘤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福音。
也正因為越來越多的惡性腫瘤預後較前都有了較大改善,目前醫療領域也不再將“惡性腫瘤”認為是“不治之症”,
而是將其視為類似“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慢性疾病”,
並更加強調“不追求根治而建議與癌症共存”、“不一味追求生存時間而更強調提高生活質量”及“視病人為整體而非機器”的人性化做法。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類對惡性腫瘤研究的不斷進展,“小意思”相信,各種惡性腫瘤終將會被人類一一攻克的!
“小意思”也衷心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建立對健康和疾病的科學認知,
即便是被“病魔”騷擾,也不會“諱疾忌醫”或“杯弓蛇影”,
而會選擇相信科學,積極配合醫務人員,最終獲得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和更加幸福的病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