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是冠心病的常見典型症狀,多數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發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適。通常是心臟缺血反射到身體表面所感覺的疼痛,特點為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狀,疼痛主要位於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常發生,每次發作持續3~5分鐘,可數日一次,也可一日數次,休息或用藥物後消失。多數40歲以上男性多見,常見誘因為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陰雨天氣、急性迴圈衰竭等。
有的人會經常出現心悸,胸悶,心絞痛,乏力等症狀,可能是冠心病發作。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初期階段,往往心絞痛的發生是有一定規律性,往往在勞力後,過度疲勞的時候,才容易出現胸悶氣短,心絞痛的症狀,而胸痛時,含服硝酸甘油,就能夠迅速緩解。而且多數人透過專業檢查能發現心臟有器質性病變。
而有的人也出現心悸,胸悶,心絞痛,乏力等症狀,但心臟專業檢查往往沒有器質性病變,被稱為心血管神經症。發作沒有規律性,多數人以主觀感覺不適為特徵,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頻繁出現,也可能在某個時間段內一次都沒有發生,而且在胸痛時服用擴張血管的藥物,如硝酸甘油等藥物幾乎不起作用。還會伴有植物神經紊亂帶來的其他不適症狀,比如多汗,失眠,多夢,頭暈,耳鳴,大小便次數增多,胃腸道不適,便秘等等。
一位胸痛患者經常發作,檢查沒有心臟病而是胃病
醫生會診時發現,患者胸痛不是心臟病,而是一種消化道的常見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症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輕症患者沒有明顯不適,中度症狀的患者會有進食後反酸、吞嚥困難等消化道不適等症狀,一些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燒心等不適。由於食管的位置離心臟較近,當發生食道損傷引起疼痛時往往會引起消化液灼燒樣症狀,由於過度靠近心臟,其胸痛症狀偶爾會與心臟病的胸痛相混淆。
該患者胸痛的部位是一條直線狀分佈,而且每次都是晚上睡覺時發作。由於平躺時胃酸易反流入食管,造成燒灼樣疼痛。患者趕到醫院改為直立坐姿後,食管不再接觸胃酸,胸痛的症狀就自然緩解了。
患者服用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冠心病,其中還使用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化學成分是乙醯水楊酸,是一種酸性藥物,服用該藥會加重胃食管反流的化學刺激性。
胸悶胸痛為何檢查心臟正常?
一般來說,對於有心臟病症狀的患者,首先需要進行一些常規篩查,如心電圖、超聲、血管造影等,瞭解心臟是否有器質性問題。還要進行相應的心理壓力測量,如情緒量表測量,以反映患者是否有情緒和心理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否與相應的心肌缺血事件有關。由焦慮、緊張等情緒引起的心臟問題,如果不是在發病時,常規檢查很難發現。而且,還可能與使用的檢查方式及裝置精確度有關。
心理、情感問題和心臟病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其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病理生理機制。當一個人焦慮不安時,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會增加,人體會釋放許多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神經遞質會收縮血管,心臟相應的區域性組織可能會缺血或有一些反應,從而引起一些類似心臟病的症狀。
如何檢查和診斷心理性心臟病?
心理性心臟病和心臟病之間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心理性心臟病獨立存在。病人並沒有真正的心臟病,主要是心理、情感和精神問題引起類似心臟病的症狀。一旦病人發作,就像真實心臟病發作一樣。
2、心理性心臟病和心臟病並存。由於性格、遺傳或環境的原因,病人處於非常強烈的負面情緒和精神壓力之下。漸漸地心臟會受損,導致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律不齊等。這種病人需要治療心臟病,同時也有心理問題。一般來說,病人在治療前和治療後通常都有心理問題。
3、心臟病在壓力下發作,引起病人的心理變化。有許多冠心病患者接受了支架和旁路手術。儘管血管重建非常成功,心電圖結果也表明心臟的血液供應良好,但患者還是感到不舒服,認為症狀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通常一是心臟病,二是心理作用。
現代醫學的模式是查詢器質性心臟病,如透過影像學檢查,試圖發現血管堵塞、堵塞的程度、心肌缺血等,一些患有心理性心臟病的患者可能被忽略。根據門診的觀察,患者中約有1/3有由心理情緒引起的心臟問題,但找不到器質性心臟病。很多心臟病患者在接受各種檢查和侵入性治療後出現心理和情感問題。如果壓力得不到緩解,就會引起一系列心臟症狀或加重原有心臟病的症狀,大約有50-60%;40%的心臟病患者患有心理問題,即雙重心臟病。
診斷心理性心臟病,應該做兩件事:1,完成心臟病器質性疾病的篩查;2,必須完成相應的精神和情緒壓力評估。這樣可以確定病人是否有心臟和心理問題,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
心血管神經症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可引發實質心臟病
心血管神經症是一種以心血管症狀為特徵的神經性疾病,中青年人多發,女性的發病比例高於男性,更年期女性最常見。該病有明顯的心血管症狀,如心悸、胸痛、氣短、乏力等症狀,但並沒有冠狀動脈狹窄,心臟本身也沒有器質性的病變。這些不適症狀與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紊亂有密切的關係,而並非心血管病變所引起。如果積極配合調理治療,預後都較好。多數可以治癒。
心血管神經症主要是由於精神心理因素影響,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的心血管不適症狀。其中,有些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存在神經功能失調,這兩種情況有可能相互影響,導致心血管出現健康風險,即使心臟沒有出現器質性病變,心血管神經症長期無法得到緩解和改善,也有可能會逐步引起心臟病變,導致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如血管痙攣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這種器質性心血管疾病與心血管神經症之間的相互影響,易發生猝死。
心血管神經症的病因目前不明。通常與神經型別、遺傳因素、性格因素、外界環境因素等都有著密切的相關性,這些因素綜合影響心血管系統,使得心血管功能出現紊亂,從而導致一系列的不適症狀。經常過度憂慮的人,更容易出現心血管神經症。
有的人認為自己有了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活不久了,膽子小,內向多疑,就更容易出現心血管神經症。而且由於思想上的壓力和疑心,本來並不嚴重的心臟病症狀變得更加嚴重。
中青年人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更大,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工作生活,或者有些無法緩解的壓力長期影響,壓力導致的焦慮、擔憂等不良情緒,就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平衡,導致發生心血管神經症的機率升高。這也是一些年輕人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