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
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帶根全草
夏、秋採收,將全草連根拔起,洗淨曬乾。
生長於溝邊、溪邊及潮溼的疏林下。
分佈於陝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別名岑草、蕺、菹菜、紫背魚腥草、紫蕺、菹子、臭豬巢、側耳根、豬鼻孔、九節蓮、折耳根、肺形草、臭腥 草。
【原形態】
蕺菜 多年生腥臭草本,高60cm。莖下部伏地,節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上被毛。葉互生,薄紙質,有腺點;葉柄長1-4cm;托葉膜質,條形,長約2.5cm,下部與葉柄合生為葉鞘,基部擴大,略抱莖;葉片卵形或闊卵形,長4-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常呈紫紅色,兩面脈上被柔毛。
穗狀花序生於莖頂,長約2cm,寬約5mm,與葉對生;總苞片4枚,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約0.6cm,白色;花小而密,無花被;雄蕊3,花絲長為花葯的3倍,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長2-3cm,先端開裂,具宿存花柱。種子多數,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性味功效
《中國藥典》
辛,微寒。
歸肺經。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中藥大辭典》
性微寒,味苦。
清熱解毒,清癰排膿,利尿通淋。
《中華本草》
辛;寒
歸肝;肺經
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喉哦;熱痢;癰腫瘡毒;熱淋
【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患處。
【注意】
虛寒症及陰性外瘍忌服。
多食令人氣喘。
久食之,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