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解表劑

第一節 辛溫解表

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注】:麻:桂=3:2。

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湯治太陽風,桂芍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汗出惡風此方功。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

【注】:

①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並調。

②柯琴贊此“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小青龍湯《傷寒論》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慰;

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裡飲證。

【注】:

①姜:乾薑;散中有收,開中有合。

②方含麻黃湯[去杏]。

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宜變通。

功效:發汗祛溼,兼清裡熱。

主治:外感風寒溼邪,內有蘊熱證。

【注】:九味羌活湯和大青龍湯均為發汗解表兼清裡熱劑,九味羌活湯為外感風寒溼兼裡熱;大青龍湯為外感風寒兼裡熱。

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

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功效: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鬱不疏證。

第二節 辛涼解表劑

銀翹散《溫病條辨》

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風溫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貝渴花粉,熱甚梔芩次第施。

功效: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

【注】:

①去性存用;體現了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原則。

②“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

桑菊飲《溫病條辨》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為引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功效: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邪客肺絡證。

【注】:此方為辛涼輕劑。

麻杏甘石湯《傷寒論》

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

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功效: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

【注】:

①此方為辛涼重劑。

②麻黃:石膏=1:2,“去性存用”。

升麻葛根湯《局方》

局方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功效: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功效:解肌清熱。

主治:外感風寒,鬱而化熱證。

【注】:

①槌法加石膏。

②屬三陽合病,並以熱鬱於陽明為主。

第三節 扶正解表劑

敗毒散《局方》

人蔘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功效:散寒祛溼,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溼證。

【注】:

①枳:枳殼。

②外寒裡兼氣虛痰溼。

④荊防敗毒散:敗毒散去人蔘加荊防。

⑤配伍少量人蔘的意義:a.扶助正氣鼓邪外出;b.使驅邪而不傷正。

參蘇飲《局方》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

幹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宜。

功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溼證。

【注】:此方中含有二陳湯。

再造散《傷寒六書》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諳。

功效: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主治: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

【注】:

①桂:桂枝。

②用於陽氣虛弱,外感風寒。

a.桂芍姜棗+羌防-麻黃;

b.附子細辛-溫陽散寒;

c.人蔘黃芪-補氣;

d.川芎-祛風止痛。

④本方較麻黃細辛附子湯病輕勢緩,故以桂枝湯+羌防代麻黃,以防發散甚而耗氣傷津[芪固表,參益氣生津]。

麻黃細辛附子湯《傷寒論》

麻黃細辛附子湯,發表溫經兩法彰;

若非表裡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

功效:助陽解表。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表證。

加減葳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

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此方魁。

功效:滋陰解表。

主治:陰虛外感風熱證。

【注】:葳蕤=玉竹。

蔥白七味飲《外臺祕要》

蔥白七味外臺方,新豉葛根與生薑;

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最相當。

功效:養血解表。

主治:血虛外感風寒證。

正柴胡飲《景嶽全書》

正柴胡飲平散方,芍藥防風陳草姜;

輕疏風邪解熱痛,表寒輕證服之康。

功效:平散風寒。

主治:外感風寒輕證。

【注】:本方為張介賓所創平散風寒治法之代表方。

瀉下劑

第一節 寒下劑

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承氣湯用芒硝,大黃枳實厚朴饒;

去硝名曰小承氣,調胃承氣硝黃草。

功效:峻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證;熱結旁流證;裡實熱證而見熱厥、痙病、發狂者。

【注】:

①大黃後下取其瀉下之功,大承氣湯:厚朴:大黃=2:1。

②療熱厥-寒因寒用。

④“釜底抽薪”、“急下存陰”。

大陷胸湯《傷寒論》

大陷胸湯用硝黃,甘遂一克效力強;

擅療熱實結胸證,瀉熱逐水效專長。

功效:瀉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之結胸證。

【注】:

①瀉熱逐水[熱與水飲結於胸膈]。

②大黃先煮,減其攻伐之力,體現“治上者治宜緩”。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

腸癰初起腹按痛,苔黃脈數服之康。

功效: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溼熱瘀滯證。

【注】:

①大黃:瀉熱除溼,通腸逐瘀。

②頓服。

第二節 溫下劑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大黃附子金匱方,散寒通便止痛良;

細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溫下妙非常。

功效:溫裡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裡實證。

【注】:大黃:“去性存用”。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溫脾參附與乾薑,甘草當歸硝大黃;

寒熱並用治寒積,臍腹絞結痛非常。

功效: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陽虛冷積證。

【注】:

①佐人蔘、甘草補益脾氣有陽虛先益氣之意。

②去性存用。

第三節 逐水劑

十棗湯《傷寒論》

十棗逐水效堪誇,大戟甘遂與芫花,

懸飲內停胸脅痛,大腹腫滿用無差。

功效:攻逐水飲。

主治:懸飲;水腫。

【注】:

①攻逐水飲;平旦服。

②療懸飲、水腫,不可用於皮水,因本劑攻裡不達外。

④大棗益脾和中;緩和諸藥毒性;益土勝水。

舟車丸《丹溪心法》

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檳木香;

青皮橘皮輕粉入,水熱氣滯力能當。

功效:行氣逐水。

主治:水熱內壅,氣機阻滯證。

【注】:主療燥實陽水證,即陽水與腑實共見。

第四節 潤下劑

麻子仁丸[脾約丸]《傷寒論》

麻子仁丸小承氣,杏芍麻仁治便祕;

胃熱津虧解便難,潤腸通便脾約濟。

功效: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祕證。

濟川煎《景嶽全書》

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津虧腸中燥,寓通於補法堪宗。

功效: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腎虛便祕。

第五節 攻補兼施劑

黃龍湯《傷寒六書》

黃龍湯枳朴硝黃,參歸甘桔棗生薑;

陽明腑實氣血弱,攻補兼施效力強。

功效:瀉下熱結,益氣養血。

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熱結旁流證]。

【注】:

①枳:枳實。

②攻下通便,補氣養血[陽明腑實+氣血不足]。

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

新加黃龍硝黃草,麥地玄海蔘歸姜;

滋陰洩熱補氣血,正虛便祕此方良。

功效:洩熱通便,滋陰益氣。

主治:熱結裡實,氣陰不足證。

【注】:

①方義:

a.人蔘、玄蔘、海蔘、當歸、生地、麥冬-養氣陰;

b.芒硝、大黃、甘草-通便 ;

c.薑汁-振胃氣防嘔。

②本方是由黃龍湯去枳樸桔加麥地玄海。

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增液承氣用黃硝,玄蔘麥地五藥挑;

熱結陰虧大便祕,增水行舟此方宜。

功效:滋陰增液,洩熱通便。

主治:陽明溫病,熱結陰虧證。

和解劑

第一節 和解少陽劑

小柴胡湯《傷寒論》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蔘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傷寒少陽證;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注】:

①柴胡:黃芩=8:3;

②去滓再煎;

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俞氏蒿芩清膽湯,陳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殼兼碧玉,溼熱輕宣此法良。

功效:清膽利溼,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溼熱痰濁證。

達原飲《溫疫論》

達原草果檳厚朴,知母黃芩芍甘佐;

避穢化濁達膜原,瘟疫瘧疾寒熱作。

功效:開達膜原,闢穢化濁。

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

第二節 調和肝脾劑

四逆散《傷寒論》

四逆散裡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鬱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功效: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治:陽鬱厥逆證;肝脾不和證。

【注】:

①主療陽鬱厥逆證、肝脾氣鬱證。

②君柴胡之意:

a.透邪昇陽以疏鬱

b.合枳實升降調氣

c.合芍藥調肝理脾。

逍遙散《局方》

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甘草姜薄偕;

疏肝養血兼理脾,丹梔加入熱能排。

功效: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

【注】:

①姜:煨生薑;佐以煨生薑之意:

a.增其溫性,溫運和中;

b.辛散達鬱;

c.發散水溼;

②薄荷:疏肝解鬱,透達肝經鬱熱。

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洩瀉又腹痛,治在抑肝與扶脾。

功效:補脾柔肝,祛溼止瀉。

主治:脾虛肝鬱之痛瀉。

【注】:

防風佐使用意:

a.升清[脾之清陽]燥溼;

b.散肝之鬱[風氣通於肝];

c.合白芍以疏肝;

d.合白朮以理脾;

e.“補脾胃非防風為引不能行”-藥引。

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當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朮澤瀉從;

妊娠血虛少腹痛,養血行氣並止痛。

功效:疏肝健脾。

主治:婦人妊娠,肝鬱氣滯,脾虛溼盛,腹中癘痛。

第三節 調和腸胃劑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半夏瀉心黃連芩,乾薑甘草與人蔘;

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功效: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

【注】:

①附方變方:

a.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為生薑瀉心湯[水熱互結加生薑];

b.加甘草一兩為甘草瀉心湯[益以甘草補胃良]。

②配伍特點:[調其升降,補瀉兼施,平調寒熱,辛開苦降]

a.寒熱並用[和陰陽];

b.苦辛並進[調升降];

c.補瀉兼施[顧虛實]。

清熱劑

第一節 清氣分熱劑

白虎湯《傷寒論》

白虎湯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蔘者,躁煩熱渴舌生苔。

功效: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

【注】:

①臨床表現須與當歸補血湯相鑑別:

②當歸補血湯的臨床表現:

a.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

b.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

c.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d.氣虛血虧的面色萎黃,神疲體倦。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竹葉石膏湯人蔘,麥冬半夏甘草臨;

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煩熱渴脈虛尋。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注】:

下面三方均可療氣陰兩虛,但須鑑別:

①竹葉石膏湯:伴見胃氣不和之氣逆欲吐。

②清暑益氣湯:口渴多汗脈虛數明顯,暑熱傷津之故。

第二節 清營涼血劑

清營湯《溫病條辨》

清營湯治熱傳營,脈數舌絳辨分明;

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功效: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

【注】:

①“透熱轉氣”[葉天士]: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②“透熱轉氣”:溫熱病邪入營分時期的治療原則。

犀角地黃湯《外臺祕要》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幹;

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

【注】:善忘如狂者+大黃、黃芩。

第三節 氣血兩清劑

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

犀角玄翹知芍桔,氣血兩清火毒劫。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主治:溫病氣血兩燔證。

第四節 清熱解毒劑

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

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皆可為。

功效: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熱盛證。

涼膈散《局方》

涼膈硝黃枙子翹,黃芩甘草薄菏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消。

功效:瀉火通便,清上瀉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熱證。

【注】:

①大黃、芒硝“以瀉代清”。

②得利下,住服。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蔘甘桔藍根侶;

升柴馬勃連翹陳,殭蠶薄荷為末咀;

或加人蔘及大黃,大頭天行力能御。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

【注】:

升麻,柴胡合用意:

①“火鬱發之”;

②疏散風熱;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草芍加;

貝母天花兼乳沒,穿山皁刺酒煎佳;

一切癰毒能潰散,潰後忌服用勿差。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癰瘍腫毒初起。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

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功效: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火毒結聚之疔瘡。

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四妙勇安金銀花,玄蔘當歸甘草加;

清熱解毒兼活血,熱毒脫疽效堪誇。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熱毒熾盛之脫疽。

【注】:量大力專,連續服用“一連十劑”。

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牛蒡解肌丹梔翹,荊薄斛玄夏枯草;

疏風清熱散癰腫,牙痛頸毒痰可消。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主治:頭面風熱,頰項痰毒,風熱牙痛,兼有表證者。

梔子豉湯《傷寒論》

梔子豉湯陽明藥,共奏清熱除煩功。

功效:清熱除煩。

主治:發汗吐下之後,餘熱鬱於胸膈。

【注】:服令微吐。

第五節 清臟腑熱劑

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功效:清心養陰,利水通淋。

主治:心經火熱證。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溼熱力能排。

功效: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溼熱。

主治:肝膽實火上炎證;肝經溼熱下注證。

【注】:配伍柴胡有“火鬱發之”。

左金丸《丹溪心法》

左金茱連六一丸,肝經火鬱吐吞酸;

再加芍藥名戊己,熱瀉熱痢服之安。

功效: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

【注】:

①黃連:吳茱萸=6:1.

②黃連:瀉肝火、清胃熱。

葦莖湯《外臺祕要》

千金葦莖生薏仁,桃仁瓜瓣四味臨;

吐咳肺癰痰穢濁,涼營清氣自生津。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熱毒壅滯,痰瘀互結證。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參茯知芩皆可入,肺熱喘嗽此方施。

功效: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肺熱喘咳證。

【注】:培土生金[炙甘草、粳米]。

清胃散《脾胃論》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

功效: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

【注】:

①黃連瀉胃火。

②配伍升麻清瀉胃火有“火鬱發之”之意。

玉女煎《景嶽全書》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

陰虛胃火牙痛效,去膝地生溫熱痊。

功效: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

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芍藥芩連與錦紋,桂甘檳木及歸身;

別名導氣除甘桂,枳殼加之效若神。

功效:清熱燥溼,調氣和血。

主治:溼熱痢疾。

【注】:

①桂:肉桂。

②大黃乃通因通用之法。

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佐秦皮;

清熱解毒並涼血,赤多白少膿血醫。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

瀉黃散[瀉脾散]《小兒要證直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並見功。

功效: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證。

第六節 清虛熱劑

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青蒿鱉甲知地丹,熱伏陰分仔細看;

夜熱早涼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

功效:養陰透熱。

主治: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證。

清骨散《證治準繩》

清骨散用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輔;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勞熱保無虞。

功效:清虛熱,退骨蒸。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內擾證。

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鑑》

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超。

功效:滋陰養血,退熱除蒸。

主治:虛勞陰虧血虛[風癆病]。

當歸六黃湯《蘭室祕藏》

當歸六黃二地黃,芩連芪柏共煎嘗;

滋陰瀉火兼固表,陰虛火旺盜汗良。

功效: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旺盜汗證。

【注】:

①黃芩,黃連,黃柏同用。

②生地,熟地同用。

祛暑劑

第一節 祛暑解表劑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

香薷豆樸治陰暑,祛暑解表化溼阻;

易豆為花加銀翹,暑溼兼寒俱能除。

功效:祛暑解表,清熱化溼。

主治:暑溫夾溼,復感外寒。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三物香薷豆樸先,散寒化溼功效兼;

若益銀翹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功效:祛暑解表,化溼和中。

主治:陰暑。

清絡飲《溫病條辨》

清絡祛暑六藥鮮,銀扁翠衣瓜絡添;

佐以竹葉荷葉邊,暑熱傷肺輕證安。

功效:清熱透暑。

主治:暑溫發汗後暑證悉減,餘邪未解;暑傷

氣分之輕證。

第二節 祛暑利溼劑

六一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六一散用滑石草,解肌行水兼清燥;

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

功效:清暑利溼。

主治:暑溼證。

【注】:砂:硃砂。

桂苓甘露飲《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桂苓甘露豬苓膏,術澤寒水滑石草;

清暑化氣又利溼,發熱煩渴吐瀉消。

功效:清暑解熱,化氣利溼。

主治:暑溼證。

【注】:“三石”:滑石;石膏;寒水石。

第三節 祛暑益氣劑

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津傷;

洋蔘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功效: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

溫裡劑

第一節 溫中祛寒劑

理中丸《傷寒論》

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蔘術乾薑;

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功效: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證;陽虛失血證;中陽不足之胸痺,脾氣虛寒之多涎唾,中陽虛損之小兒慢驚。

小建中湯《傷寒論》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痛服之瘥。

功效: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

大建中湯《金匱要略》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乾薑參飴糖;

陰盛陽虛腹冷痛,溫補中焦止痛強。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

吳茱萸湯《傷寒論》

吳茱萸湯人蔘棗,重用生薑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胃寒嘔吐證;肝寒上逆證;腎寒上逆證。

第二節 回陽救逆劑

四逆湯《傷寒論》

四逆湯中附草姜,陽衰寒厥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少陰病,心腎陽衰寒厥證;太陽病誤汗

亡陽。

【注】:

①姜:乾薑。

②真武湯主治少陰病陽虛水泛證。

回陽救急湯《傷寒六書》

回陽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群;

加麝三釐或膽汁,三陰寒厥建奇勳。

功效:回陽固脫,益氣生脈。

主治: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

【注】:

①乾薑生薑同用。

②桂:肉桂。

第三節 溫經散寒劑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甘棗通草施;

血虛寒厥四末冷,溫經通脈最相宜。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

【注】:

①細辛作用: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髒。

②通草作用: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薑;

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痺風痺功效良。

功效:益氣溫經,和血通痺。

主治:血痺[肌膚麻木不仁]。

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

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功效: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

表裡雙解劑

第一節 解表清裡劑

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裡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功效:解表清裡。

主治:表證未解,邪熱入裡證。

【注】:協熱下利:表熱入裡而致洩瀉。

石膏湯《外臺祕要》

石膏湯用芩柏連,麻黃豆豉山梔全;

清熱發汗兼解表,棗姜細茶一同煎。

功效:清熱瀉火,發汗解表。

主治:傷寒病已八九日,壯熱無汗。

第二節 解表溫裡劑

五積散《局方》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歸芍齊;

枳桔桂芩甘草樸,川芎兩姜半陳皮;

發表溫裡活血瘀,祛溼化痰兼順氣。

功效:發表溫裡,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證。

【注】:

①枳殼、肉桂、乾薑。

②生薑乾薑同用。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

第三節 解表攻裡劑

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

煎加姜棗表兼裡,妙法內攻並外攘。

功效: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

【注】:本方由小柴胡湯去人蔘、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組成。

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裡交攻陽熱盛,外瘍瘡毒總能消。

功效: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證。

【注】:

①本方表裡、氣血、三焦通治。

②集汗、下、清、利於一方。

補益劑

第一節 補氣劑

四君子湯《局方》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益氣虛餌;

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功效: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

參苓白朮散《局方》

參苓白朮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功效: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主治:脾虛溼盛證。

【注】:培土生金法。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脾虛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功效: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氣虛下陷;氣虛發熱。

【注】:

①補氣昇陽代表方。

②“甘溫除熱”代表方。

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玉屏風散用防風,黃芪相畏效相成;

白朮益氣更實衛,表虛自汗服之應。

功效: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證。

生脈散《醫學啟源》

生脈麥味與人蔘,保肺清心治暑淫;

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溫熱、暑熱傷氣耗陰證;久咳肺虛,氣陰兩虛證。

【注】:

①補,清,斂共用。

②氣陰雙補。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完帶湯中二術陳,人蔘甘草車前仁;

柴芍淮山黑芥穗,補脾化溼止帶神。

功效:補脾疏肝,化溼止帶。

主治:肝鬱脾虛,溼濁帶下證。

【注】:抑木扶土法。

人蔘蛤蚧散《醫方考》

羅氏人蔘蛤蚧散,專治痰血與喘滿;

桑皮二母草杏苓,肺痿服之症可緩。

功效:益氣清肺,止咳定喘。

主治:久咳氣喘,痰稠色黃,日久成肺癆。

第二節 補血劑

四物湯《局方》

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補血調血理衝任,加減運用在其中。

功效:補血和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

歸脾湯《重訂嚴氏濟生方》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脾不統血證。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淪》

當歸補血東垣箋,黃芪一兩歸二錢;

血虛發熱口煩渴,脈大而虛此方煎。

功效:補氣生血。

主治:血虛發熱證。

【注】:

①芪歸用量五比一。

②甘溫除熱。

氣血雙補

八珍湯《正體類要》

四君四物加姜棗,八珍雙補氣血方;

再加黃芪與肉桂,十全大補效增強。

更加橘味志去芎,養榮補心安神良。

功效: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

泰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

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苓加芪芩斷聯;

再益砂仁及糯米,婦人胎動可安全。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主治:墮胎、滑胎。

【注】:內含安胎藥:白朮、黃芩、續斷、砂仁。

人蔘養榮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人蔘養榮即十全,除卻川芎五味添;

陳皮遠志加姜棗,肺脾氣虛可安全。

功效:補益氣血。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

內補黃芪湯《外科發揮》

內補黃芪地芍冬,參苓遠志與川芎;

當歸甘草官桂並,癰疽潰虛氣血功。

功效:補益氣血,養陰生肌。

主治:癰疽潰後,氣血俱虛證。

第三節 補陰劑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六味地黃益腎肝,茱薯丹澤地苓專;

陰虛火旺加知柏,養肝明目杞菊煎;

若加五味成都氣,再入麥冬長壽丸。

功效:填精滋陰補腎。

主治:腎陰精不足證。

【注】:地黃:熟地黃。

一貫煎《續名醫類案》

一貫煎中用地黃,沙蔘枸杞麥冬囊;

當歸川楝水煎服,陰虛肝鬱是妙方。

功效: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鬱滯證。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大補陰丸熟地黃,龜板知柏合成方;

豬髓蒸熟煉蜜丸,滋陰降火效力強。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證。

左歸丸《景嶽全書》

左歸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

龜鹿二膠菟絲入,補陰填精功效奇。

功效: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主治:真陰不足證。

左歸飲《景嶽全書》

左歸飲用地藥萸,杞苓炙草一併齊;

煎湯養陰滋腎水,既主腰痠又止遺。

功效:補益腎陰。

主治:真陰不足證。

虎潛丸《丹溪心法》

虎潛足痿是妙方,虎骨陳皮並鎖陽;

龜板乾薑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嘗。

功效:滋陰降火,強健筋骨。

主治:肝腎不足,陰虛內熱之痿證。

【注】:地:熟地。

補肺阿膠湯《小兒藥證直訣》

補肺阿膠馬兜鈴,牛蒡甘草杏糯停;

肺虛火盛人當服,順氣生津嗽可寧。

功效:養陰補肺,鎮咳止血。

主治:[小兒]肺虛有熱證。

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絲蓯;

青葙草決犀羚角,參味連苓蒺草風;

再與杏菊山藥配,養陰明目第一功。

功效:滋陰補腎,清肝明目。

主治: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

第四節 補陽劑

腎氣丸《金匱要略》

金匱腎氣治腎虛,地黃懷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附桂,引火歸原效如神。

功效:補腎助陽,化生腎氣。

主治:腎陽氣不足證。

【注】:

①附:附子;桂:桂枝。

②六味地黃[易熟為幹]。

右歸丸《景嶽全書》

右歸丸中地附桂,山藥茱萸菟絲歸;

杜仲鹿膠枸杞子,溫補腎陽填精髓。

功效: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

【注】:

①地:熟地;桂:肉桂;附:附子。

②六味地黃“三補”-熟地;山藥;山茱萸。

右歸飲《景嶽全書》

右歸飲中用附桂,地杞萸藥杜草配;

鹿菟當歸易炙草,丸能溫陽添精髓。

功效:溫補腎陽,填精補血。

主治:腎陽不足證。

第五節 陰陽雙補

地黃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

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

功效: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下元虛衰,痰濁上泛之喑痱證。

【注】:

①地黃:熟乾地黃。

②桂:肉桂。

七寶美髯丸《積善堂方》

七寶美髯歸杞烏,苓膝骨脂芝麻菟;

筋痿骨軟齒動搖,重在滋水與涵木。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不足,鬚髮早白。

龜鹿二仙膠《醫便》

醫便龜鹿二仙膠,人蔘枸杞熬成膏;

滋陰益腎填精髓,精極用此療效高。

功效: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主治:真元虛損,精血不足證。

第六節 氣血陰陽並補劑

炙甘草湯《傷寒論》

炙甘草湯參薑桂,麥冬生地與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功效: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

主治: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證;虛勞肺痿。

【注】:桂:桂枝。

安神劑

第一節 重鎮安神劑

硃砂安神丸《內外傷辨惑淪》

硃砂安神東垣方,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瀉火鎮心安神良。

功效1:鎮心安神,清熱養血。

功效2:鎮心安神,瀉火養陰。

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

【注】:

①連:黃連[洩心火];

②地黃:生地黃。

磁朱丸《備急千金要方》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潛陽治目疾;

心悸失眠皆可用,癲狂癇證服之宜。

功效:重鎮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心腎不交證。

【注】:神曲用意:健脾助運,防石藥害胃。

第二節 補養安神劑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入睡夢鄉甜。

功效: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之虛煩不眠證。

天王補心丹《攝生祕剖》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

三參桔梗硃砂味,遠志茯苓共養神。

功效1: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功效2: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

【注】:

①遠志+茯苓:養心安神,交通心腎。

②“二冬”:天冬、麥冬。

珍珠母丸《普濟本事方》

珍珠母丸歸地參,犀沉龍齒柏棗仁;

硃砂為衣茯神入,滋陰養血鎮心神。

功效:滋陰養血,鎮心安神。

主治:陰血不足,肝陽偏亢證。

【注】:

①地:熟地。

②酸棗仁、柏子仁同用。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髒躁喜悲傷;

精神恍惚常欲哭,養心安神效力彰。

功效: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婦人髒躁。

交泰丸《韓氏醫通》

心腎不交交泰丸,一份桂心十份連;

怔忡不寐心陽亢,心腎交時自可安。

功效:交通心腎,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怔忡,失眠。

開竅劑

第一節 涼開劑

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安宮牛黃開竅方,芩連梔鬱朱雄黃;

犀角珍珠冰麝箔,熱閉心包功效良。

功效: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主治:邪熱內陷心包證。

【注】:成人每次3g。

紫雪《外臺祕要》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功效:清熱開竅,息風止痙。

主治:熱閉心包、熱盛動風證。

至寶丹《蘇沈良方》

至寶硃砂麝息香,雄黃犀角與牛黃;

金銀兩箔兼龍腦,琥珀還同玳瑁良。

功效:清熱解毒,化濁開竅。

主治:痰熱內閉心包證。

第二節 溫開劑

蘇合香丸[吃力伽丸]《外臺祕要》

蘇合香丸麝息香,木丁薰陸蓽檀襄;

犀冰術沉訶香附,衣用硃砂中惡嘗。

功效1:溫通開竅,行氣止痛。

功效2:芳香開竅,行氣溫中。

主治:寒閉證。

【注】:

①“九香”。

②配白朮、訶子:補氣收斂,防辛香太過耗傷正氣。

紫金錠[玉樞丹]《丹溪心法附餘》

玉樞麝香山慈姑,千金大戟倍雄朱;

痰厥吐瀉闢穢毒,疔毒腫痛可外敷。

功效:化痰開竅,闢穢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疔毒腫痛,中暑。

固澀劑

第一節 固表止汗劑

牡蠣散《局方》

牡蠣散內用黃芪,浮麥麻黃根最宜;

自汗盜汗心液損,固表斂汗見效奇。

功效: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盜汗證。

第二節 斂肺止咳劑

九仙散《醫學正傳》

九仙散中罌粟君,參膠梅味共為臣;

款冬貝桑桔佐使,斂肺止咳益氣陰。

功效:斂肺止咳,益氣養陰。

主治:久咳傷肺,氣陰兩傷證。

第三節 澀腸固脫劑

真人養髒湯《局方》

真人養髒訶粟殼,肉蔻當歸桂木香;

術芍參甘為澀劑,脫肛久痢早煎嘗。

功效: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證。

【注】:

①桂:肉桂;

②肉蔻:肉豆蔻。

四神丸《證治準繩》

四神骨脂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需;

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瀉火衰扶。

功效: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脾腎陽虛之腎洩。

【注】:《醫方集解》:臨睡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

第四節 澀精止遺劑

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桑螵蛸散用龍龜,參茯菖遠及當歸;

尿頻遺尿精不固,滋腎寧心法勿違。

功效: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主治:心腎兩虛證。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金鎖固精芡實研,蓮鬚龍牡沙菀填;

蓮粉糊丸鹽湯下,腎虛精滑此方先。

功效:補腎澀精。

主治:腎虛不固之遺精。

【注】:

①潼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

②沙苑子[補陽藥]: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養肝明目。

縮泉丸[固真丹]《魏氏家藏方》

縮泉丸治小便頻,膀胱虛寒失約靈;

益智臺烏加山藥,溫腎祛寒效如神。

功效: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膀胱虛寒證。

【注】:小茴香調服加鹽水。

第五節 固崩止帶劑

固衝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固衝芪術山萸芍,龍牡棕炭海螵蛸;

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氣固衝功效高。

功效:益氣健脾,固衝攝血。

主治:脾腎虛弱,衝脈不固證。

固經丸《丹溪心法》

固經龜板芍藥芩,黃柏椿根香附應;

陰虛血熱經量多,滋陰清熱能固經。

功效:滋陰清熱,固經止血。

主治:陰虛血熱之崩漏。

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易黃山藥與芡實,白果黃柏車前子;

能消帶下黏稠穢,補腎清熱又祛溼。

功效:補益脾腎,清熱祛溼,收澀止帶。

主治:脾腎虛弱,溼熱帶下。

清帶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清帶湯中海螵蛸,龍牡山藥加茜草;

帶下清稀色赤白,益脾固腎自然好。

功效:滋陰收澀,化瘀止帶。

主治:婦女赤白帶下,綿綿不絕者。

理氣劑

第一節 行氣劑

柴胡疏肝散《證治準繩》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

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立能除。

功效: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主治:肝氣鬱滯證。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半夏厚朴與紫蘇,茯苓生薑共煎服;

痰凝氣聚成梅核,降逆開鬱氣自舒。

功效: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

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痺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喘,難臥再加半夏良。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痺,胸陽不振,痰氣互結證。

【注】:方名即組成。

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

枳實薤白桂枝湯,厚蔞合治胸痺方;

胸陽不振痰氣結,通陽散結下氣強。

功效: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痺。

【注】:桂枝:平衝降逆。

天台烏藥散《聖濟總錄》

天台烏藥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榔姜;

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功效: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經寒凝氣滯證。

【注】:姜:高良薑。

暖肝煎《景嶽全書》

暖肝煎中桂茴香,歸杞烏沉茯生薑;

溫補肝腎散寒氣,肝腎虛寒疝痛康。

功效: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治: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

【注】:桂:肉桂。

枳實消痞丸[失笑丸]《蘭室祕藏》

枳實消痞四君全,麥芽夏曲樸姜連;

蒸餅糊丸消積滿,清熱破結補虛全。

功效:行氣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證。

【注】:

①姜:乾薑。

②連:黃連。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鬱,氣血痰火溼食因;

芎蒼香附兼梔曲,氣暢鬱舒痛悶伸。

功效:行氣解鬱。

主治:六鬱證。

【注】:五藥治六鬱[氣血痰火溼食]。

金鈴子散《袖珍方》

金鈴延胡等分研,黃酒調服或水煎;

疏肝洩熱活血痛,肝鬱化火諸痛蠲。

功效:疏肝洩熱,活血止痛。

主治:肝鬱化火證。

【注】:

①金鈴=川楝子。

②川楝子:疏肝洩熱,行氣止痛;殺蟲;[清熱燥溼;療癬]。

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淪》

厚朴溫中陳草苓,乾薑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脘腹脹滿用皆靈。

功效:行氣溫中,燥溼除滿。

主治:脾胃寒溼氣滯證。

【注】:

①乾薑、生薑同用;

②草蔻:草豆蔻。

加味烏藥湯《奇效良方》

加味烏藥湯砂仁,香附木香姜草倫;

配入玄胡共七味,經前脹痛效堪珍。

功效:行氣活血,調經止痛。

主治:肝鬱氣滯之痛經。

橘核丸《濟生方》

橘核丸是濟生方,楝桃木通索桂香;

再添昆布藻海帶,樸實寒疝頑痛嘗。

功效: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主治:寒溼疝氣[頹疝]。

【注】:

①川楝子,延胡索同用=金鈴子散。

②海藻,昆布,海帶同用。

第二節 降氣劑

蘇子降氣湯《局方》

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樸草姜隨;

上實下虛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功效: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之喘咳證。

【注】:姜:生薑。

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桑白皮;

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能。

功效:宣肺降氣,清肺化痰。

主治:痰熱內蘊,風寒外束之哮喘。

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旋覆代赭用人蔘,半夏姜甘大棗臨;

重以鎮逆鹹軟痞,痞硬噫氣力能禁。

功效: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氣逆阻證。

【注】:

①姜:生薑。

②去滓再煎。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橘皮竹茹重姜棗,參草益氣共煎熬;

降逆止呃又清熱,胃虛有熱呃逆療。

功效: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

四磨湯《重訂嚴氏濟生方》

四磨湯治七情侵,人蔘烏藥沉香檳;

濃磨煎服調滯氣,實者枳殼易人蔘。

功效: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肝氣鬱結證。

理血劑

第一節 活血祛瘀劑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並桂枝;

瘀熱互結小腹脹,蓄血如狂最相宜。

功效:逐瘀瀉熱。

主治:下焦蓄血證。

【注】:當微利以下血:諸證得除。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枳殼膝芎饒;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癆。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

【附方】: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與蔥姜;

川芎黃酒赤芍藥,表裡通經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玄胡甘;

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鬱血亦安。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沒藥芎歸姜;

官桂赤芍蒲黃脂,經暗腹痛快煎嘗。

【注】:姜:乾薑。

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俱;

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痛酒煎去。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阻絡證。

溫經湯《金匱要略》

溫經歸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麥冬;

參草扶脾膠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主治: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注】:

①萸:吳茱萸;桂:桂枝。

②姜:生薑。

生化湯《傅青主女科》

生化湯宜產後嘗,歸芎桃草酒炮姜;

惡露不行少腹痛,化瘀溫經功效彰。

功效:養血活血,溫經止痛。

主治: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後遺症屬氣滯血瘀者。

【注】:黃芪:補氣行血。

七釐散《良方集腋》

七釐散治跌打傷,血竭兒茶冰麝香;

乳沒紅花朱共末,外敷內服均見長。

功效:化瘀消腫,止血定痛。

主治:跌撲損傷,血瘀疼痛,外傷出血。

【注】:

①乳香沒藥同用。

②還可治療:一切無名腫痛;燒傷燙傷。

失笑散《局方》

失笑靈脂與蒲黃,等分為散醋煎嘗;

血瘀胸腹時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功效: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瘀血疼痛證。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金匱桂枝茯苓丸,芍藥桃仁與牡丹;

等分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症塊散。

功效:活血化瘀,緩消症塊。

主治:瘀阻胞宮證。善治子宮肌瘤。

【注】:寒溫並用。

活絡效靈丹《醫學衷中參西錄》

活絡效靈主丹蔘,當歸乳香沒藥存;

症瘕積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功效: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主治:氣血凝滯證。

丹蔘飲《時方歌括》

心腹諸痛有妙方,丹蔘砂仁加檀香;

氣滯血瘀兩相結,瘀散氣順保安康。

功效:活血行氣止痛。

主治:血瘀氣滯證。

大黃蟄蟲丸《金匱要略》

大黃蜇蟲芩桃芍,地黃杏草漆蠐螬;

虻蟲水蛭和丸服,五勞虛極幹血療。

功效:活血消症,祛瘀生新。

主治:五勞虛極。

【注】:

①地黃:乾地黃。

②幹血為病:腹滿,兩目暗黑,肌膚甲錯。

第二節 止血劑

小薊飲子《玉機微義》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

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良。

功效: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

槐花散《普濟本事方》

槐花側柏荊枳殼,等分為末米飲調;

清腸止血又疏風,血熱腸風髒毒療。

功效: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主治:風熱溼毒,壅遏腸道,損傷血絡便血證。

咳血方《丹溪心法》

咳血方中訶子收,瓜蔞海粉山梔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廖。

功效:清肝寧肺,涼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證。

黃土湯《金匱要略》

黃土湯將遠血醫,膠芩地術附甘奇;

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功效: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

【注】:黃芩為佐制之藥。

十灰散《十藥神書》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櫚煨;

二薊梔黃皆炒黑,涼血止血此方推。

功效: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

【注】:丹:丹皮。

膠艾湯《金匱要略》

金匱膠艾四物湯,養血止血調經好;

衝任虛損漏淋漓,胞阻胎漏胎氣保。

功效:養血止血,調經安胎。

主治:婦人衝任虛損證。

治風劑

第一節 疏散外風劑

大秦艽湯《保命集》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

石膏歸芍苓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功效:祛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風邪初中經絡證。

【注】:

①羌活,獨活同用。

②生地,熟地同用。

④白芷:袪風散邪。

川芎茶調散《局方》

川芎茶調有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功效:疏風止痛。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

【注】:清茶調下:取其苦涼之性,既可上清頭目,又能制約風藥的過於溫燥與升散。

消風散《外科正宗》

消風止癢祛風溼,木通蒼朮苦蔘知;

荊防歸蒡蟬膏草,生地胡麻水煎之。

功效:疏風除溼,清熱養血。

主治:風疹、溼疹。

【注】:生地、當歸同用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牽正散治口眼斜,白附殭蠶合全蠍;

等分為末熱酒下,祛風化痰痙能解。

功效: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主治:風痰阻於經絡頭面之口眼喎斜。

小活絡丹《局方》

小活絡丹天南星,二烏乳沒加地龍,

中風手足皆麻木,風痰瘀血閉在經。

功效:祛風除溼,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風寒溼痺。

【注】:

①二烏:川烏、草烏。

②乳香沒藥同用。

玉真散《外科正宗》

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閉體張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功效: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主治:破傷風。

第二節 平息內風劑

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

芍草茯神川貝茹,涼肝增液定風方。

功效:涼肝息風,增液舒筋。

主治:肝熱生風證[熱盛動風證]。

【注】:

①清金制木。

②茯神用意:平肝息風,寧心安神。

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張氏鎮肝熄風湯,龍牡龜牛治亢陽;

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

功效: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

【注】:

①清金制木。

②茵陳:清洩肝熱,疏肝理氣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大定風珠雞子黃,再合加減復脈湯;

三甲並同五味子,滋陰息風是妙方。

功效:滋陰息風。

主治:陰虛風動證。

【注】:“三甲”:龜板,鱉甲,牡蠣。

天麻鉤藤飲《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天麻鉤藤益母桑,梔芩清熱決潛陽;

杜仲牛膝益腎損,茯神夜交安服良。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

阿膠雞子黃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蠣草;

決明茯神絡石藤,滋陰養血息風妙。

功效:滋陰養血,柔肝息風。

主治:邪熱久羈,陰血不足,虛風內動證。

【注】:地:生地黃。

治燥劑

第一節 清宣外燥劑

杏蘇散《溫病條辨》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

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功效: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

【注】:

①前:前胡。

②本方為二陳東加枳桔前。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

經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堪誇。

功效:清燥潤肺,益氣養陰。

主治:溫燥傷肺證。

【注】:

①枇杷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②此方:清、宣、潤、降、補。

桑杏湯《溫病條辨》

桑杏湯中象貝宜,沙蔘梔豉與梨皮;

身熱咽乾咳痰少,辛涼甘潤燥能醫。

功效:輕宣溫燥,潤肺止咳。

主治:外感溫燥證。

【注】:辛涼甘潤之法,輕宣涼潤之方。

第二節 溫潤內燥劑

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養陰清肺是妙方,玄蔘草芍冬地黃;

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功效: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陰虛肺燥之白喉。

【注】:

①方含增液湯:玄蔘、生地、麥冬。

②薄荷:散邪利咽。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麥門冬湯夏人蔘,棗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肺胃此方珍。

功效:滋養肺胃,降逆下氣。

主治:虛熱肺痿;胃陰不足證。

【注】:

①麥冬:半夏=7:1。

②重用麥冬用意:養肺胃之陰,清肺胃虛熱。

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蔘貝母桔草藏;

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陰傷。

功效:滋養肺腎,化痰止咳。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

【注】:

①金水相生。

②生地,熟地同用。

增液湯《溫病條辨》

增液玄蔘地麥冬,熱病津枯便不通;

補藥之體作瀉劑,若非重用不為功。

功效: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虧腸燥便祕證。

益胃湯《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益胃湯,沙蔘麥地合成方;

玉竹冰糖同煎服,溫病徐慮把津傷。

功效:養陰益胃。

主治:陽明溫病,胃陰損傷證。

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玉液山藥芪葛根,花粉知味雞內金;

消渴口乾溲多數,補脾固腎益氣陰。

功效1:益氣滋陰,固腎止渴。

功效2:益氣生津,潤燥止渴。

主治:氣陰兩虛之消渴。

瓊玉膏[生地黃膏]《洪氏集驗方》

瓊玉重用生地黃,人蔘茯苓白蜜糖;

合成膏劑緩緩服,乾咳咯血肺陰傷。

功效: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主治:肺腎陰虧之肺癆。

【注】:

①培土生金。

②肺腎同補,金水並調。

祛溼劑

第一節 化溼和胃劑

平胃散《簡要濟眾方》

平胃散用蒼朮樸,陳皮甘草四般藥;

除溼散滿趨瘴嵐,調胃諸方以此擴;

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效:燥溼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溼滯脾胃證。

藿香正氣散《局方》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並能驅。

功效: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

【注】:方含二陳湯。

第二節 清熱祛溼劑

三仁湯《溫病條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存;

水用甘瀾揚百遍,溼溫初期此方遵。

功效:宣暢氣機,清利溼熱。

主治:溼溫初起或暑溫夾溼之溼重於熱證。

【注】配伍特點:杏仁[上焦]、白豆蔻[中焦]、薏苡仁[下焦]。

茵陳蒿湯《傷寒論》

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

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功效:清熱利溼退黃。

主治:黃疸陽黃。

【注】:先煮茵陳。

二妙散《丹溪心法》

二妙散中蒼柏煎,若雲三妙牛膝添,

再加苡仁名四妙,溼熱下注痿痺痊。

功效:清熱燥溼。

主治:溼熱下注證。

連樸飲《霍亂論》

連樸飲中蘆根重,半夏菖蒲梔豉從;

清熱化溼理和中,溼熱霍亂此方用。

功效:清熱化溼,理氣和中。

主治:溼熱霍亂。

八正散《局方》

八正木通與車前,萹蓄大黃梔滑研;

草梢瞿麥燈心草,溼熱淋痛瀉火煎。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溼熱淋證。

【注】:大黃:瀉熱降火,盪滌溼熱。

甘露消毒丹《醫效祕傳》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

芩翹貝母射干薄,溼熱時疫是主方。

功效:利溼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溼溫時疫,邪在氣分,溼熱並重證。

當歸拈痛湯《醫學啟源》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人;

二術苦蔘知母草,瘡瘍溼熱服皆應。

功效:利溼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溼熱相搏,外受風邪證。

第三節 利水滲溼劑

五苓散《傷寒論》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朮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功效: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痰飲;水溼內停證。

【注】:此方需多飲暖水。

豬苓湯《傷寒論》

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並;

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陰熱亦平。

功效:利水滲溼,養陰清熱。

主治:水熱互結傷陰證。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金匱防己黃芪湯,白朮甘草棗生薑;

益氣祛風又行水,表虛風水風溼康。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表虛之風水或風溼。

【注】:黃芪:補氣固表、補氣行水。

五皮散《華氏中藏經》

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齊;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施。

功效: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水停氣滯之皮水證。

第四節 溫化寒溼劑

真武湯《傷寒論》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薑;

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膶惕保安康。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泛證;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證。

【注】:

①生薑。

②白芍:利小便、柔肝止痛、斂陰舒筋、防附子燥熱傷陰。

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苓桂術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

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

【注】:桂枝:溫陽化飲,化氣利水,平衝降逆。

實脾散《重訂嚴氏濟生方》

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虛寒陰水效堪誇。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

【注】:生薑,乾薑同用。

第五節 祛溼化濁劑

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烏藥益智俱;

或益茯苓鹽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

功效:溫腎利溼,分清化濁。

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

【注】:注意本方出處。同此出處的方劑還有:牽正散。

第六節 祛風勝溼劑

羌活勝溼湯《脾胃論》

羌活勝溼羌獨芎,甘蔓藁本與防風;

溼氣在表頭腰重,發汗在陽有奇功。

功效:祛風,勝溼,止痛。

主治:風溼犯表之痺症。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獨活寄生艽防辛,歸芎芍地肉桂苓;

杜仲牛膝人蔘草,冷風頑痺屈能伸。

功效:祛風溼,止痺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痺症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

祛痰劑

第一節 燥溼化痰劑

二陳湯《局方》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

理氣和中兼燥溼,一切痰飲此方珍。

功效:理氣和中,燥溼化痰。

主治:溼痰證。

【注】:烏梅用意: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

理氣化痰利膽胃,膽胃不和諸症除。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鬱痰擾證,又治驚悸。

【注】:枳:枳實。

第二節 清熱化痰劑

清氣化痰丸《統旨方》

清氣化痰膽星萎,夏芩杏陳枳實投;

茯苓薑汁糊丸服,氣順火清痰熱瘳。

功效: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

小陷胸湯《傷寒論》

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散結滌痰優;

痰熱內結痞滿痛,舌苔黃膩脈滑浮。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痰熱互結之小結胸證。

【注】:大陷胸湯:甘遂;大黃;芒硝。

滾痰丸《泰定養生主論》

滾痰丸用青礞石,大黃黃芩與沉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頑痰怪症力能匡。

功效:瀉火逐痰。

主治:實熱老痰證。

第三節 潤燥化痰劑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

貝母瓜蔞天花粉,橘紅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咳難出,潤肺化痰此方珍。

功效: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第四節 溫化寒痰劑

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三子養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

大便實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薑。

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

【注】:若大便素實,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薑3片。

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肺化飲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飲咳嗽康。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證。

【注】:姜:乾薑。

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小半夏湯有生薑,化痰降逆基礎方;

主治痰飲嘔吐證,若加茯苓效力彰。

功效:和胃降逆,消痰蠲飲。

主治:痰飲嘔吐。

止嗽散《醫學心悟》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

宣肺疏風止咳痰,薑湯調服不必煎。

【注】:

①溫而不燥,潤而不膩。

②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

第五節 治風化痰劑

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

半夏白朮天麻湯,苓草橘紅棗生薑;

眩暈頭疼風痰盛,痰化風息復正常。

功效1:化痰息風,健脾祛溼。

功效2:燥溼化痰,平肝息風。

主治:風痰上擾證。

定癇丸《醫學心悟》

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遠蒲姜夏;

膽星全蠍蠶琥珀,竹瀝薑汁草硃砂。

功效:滌痰息風,清熱定癇。

主治:痰熱癇證。

消食劑

第一節 消食化滯劑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

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效堪誇。

功效:消食化滯,理氣和胃。

主治:食滯胃脘證。

【注】:

①大安丸:保和丸加白朮,餘藥用量減輕。

②連翹:未病先防,清熱散結。

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

木香檳榔青陳皮,黃柏黃連莪術齊;

大黃牽牛兼香附,瀉痢後重熱滯宜。

功效:行氣導滯,攻積洩熱。

主治:積滯內停,溼蘊生熱證[痢疾;食積]。

【注】:

①木香,香附同用。

②通因通用。

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淪》

枳實導滯君大黃,芩連曲術茯苓襄;

澤瀉蒸餅糊丸服,溼熱積滯力能攘。

功效:消食導滯,清熱祛溼。

主治:溼熱食積證。

【注】:

①澤瀉用意:利小便,實大便。

②通因通用。

鱉甲煎丸《金匱要略》

鱉甲煎丸瘧母方,蟅蟲鼠婦及蜣螂;

蜂巢石葦人蔘射,桂樸紫葳丹芍姜;

瞿麥柴芩膠半夏,桃仁葶藶和硝黃;

瘧纏日久脅下硬,症消積化保安康。

功效:軟堅散結,行氣活血,祛溼化痰。

主治: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硬,結成瘧母。

【注】:瘧母必著於左脅,肝邪必結肝部也。

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

海藻玉壺帶昆布,青陳二皮翹貝母;

獨活甘草夏歸芎,消癭散結效可睹。

功效:化痰軟堅,理氣散結,滋陰瀉火。

主治:癭瘤初起,或腫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甲狀腺機能亢進,脂膜炎,乳腺增生,淋巴結核,結核性腹膜炎,多發性癤病等。

消瘰丸《醫學心悟》

消瘰牡蠣貝玄蔘,散結消痰並滋陰;

肝腎素虧痰火盛,臨證加減細酌斟。

功效:清熱滋陰,化痰散結。

主治:痰核瘰癧。

第二節 健脾消食劑

枳術丸《內外傷辨惑論》

枳術丸用荷燒飯,術倍枳實補力專。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積。

【注】:

①此丸劑中枳術比為1:2,補>消。

②枳術湯[金匱要略]: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消>補。

健脾丸《證治準繩》

健脾參苓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

山楂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不傷正。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主治:脾虛食積證。

【注】:此方補>消。

葛花解酲湯《內外傷辨惑淪》

葛花解酲澤二苓,砂蔻青陳木香並;

姜曲參術溫健脾,分消溼熱酒積靈。

功效:分消酒溼,理氣健脾。

主治:飲酒太過或酒積傷脾。

【注】:姜:乾薑。酲cheng二聲

驅蟲劑

烏梅丸《傷寒論》

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

人蔘椒姜加附子,溫髒清熱又安蛔。

功效:溫髒安蛔。

主治:髒寒蛔厥證。

【注】:

①桂:桂枝。

②姜:乾薑。

④“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

⑤還可治療:久瀉久痢[同真人養髒湯]。

肥兒丸《幼幼新書》

肥兒丸內有使君,肉蔻香連曲麥檳;

豬膽為丸熱湯下,疳蟲食積一掃清。

功效:殺蟲消積,清熱健脾。

主治:小兒疳積。

伐木丸《本草綱目》

伐木方中有綠礬,蒼朮酒麴醋糊丸;

瀉肝益脾消黃腫,鉤蟲為患效可觀。

功效:燥溼運脾,殺蟲補血。

主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面板黃腫如土色,心腹脹滿,肢倦無力,能食而不消化。

化蟲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化蟲丸中用胡粉,鶴蝨檳榔苦楝根;

少加枯礬麵糊丸,專治蟲病未虛人。

功效:殺腸中諸蟲。

主治:腸中諸蟲證。

【注】:本方殺蟲之力強,並可緩瀉與驅蟲,排蟲。

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布袋丸內有四君,蕪荑蘆薈共調勻;

夜明砂與使君子,消疳去蟲法可循。

功效:驅蛔消疳,補養脾胃。

主治:兒童蟲疳。

癰瘍劑

犀黃丸《外科證治全生集》

犀黃丸內用麝香,乳香沒藥與牛黃;

乳巖痰核或瘰癧,肺癰腸癰均屬陽。

功效:解毒消癰,化痰散結,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乳巖、痰核、瘰癧、肺癰、腸癰。

【注】:犀黃=牛黃。

透膿散《外科正宗》

歸芎皁甲芪生用,伴酒服下顯效功。

功效:補益氣血,託毒透膿。

主治:氣血不足,癰瘡膿成難潰證。

小金丹《外科證治全生集》

小金丹內麝草烏,靈脂膠香乳沒需;

木鱉地龍歸墨炭,陰疽瘰癧最宜服。

功效:化痰祛溼,祛瘀通絡。

主治:寒溼痰瘀,阻滯凝結,如流注、痰核、瘰癧、乳巖、橫痃、貼骨疽等病。

凡為醫之道,必先正己,然後正物。----《醫工論》。

中醫治病講究四診合參、辨證論治,證型不同,方藥不同。要結合體質、舌脈、症狀、體徵、四時氣候等多個因素。選方用藥請擦亮慧眼,以免耽誤病情。如若文章有紕漏或不妥,敬請指教,不盡感激!

最新評論
  • 1 #

    能同時解講一下單中各種中藥的藥性就更能理解和使用了。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最好的養生,是沾花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