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 期 導 讀

身體不適自己如何辨證?又該如何對症調理呢?

相信不少中醫愛好者一定知道,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論體系中最基本的特點之一。

所謂辨證論治,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分析機體表現出來的不同症狀,從而明確病變的本質,然後得出相應的治療思路。

要想更好的治療疾病,首先要善於分析症狀和辨別疾病。

其實,咱們每天的一舉一動都和臟腑密切相關,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更是能間接反映是五臟六腑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臟腑各自的功能和特性也決定著不同的症狀。

因此,當我們的身體出現了某些症狀,我們最先要做的就是思考這一症狀到底與身體的哪個臟器相關。

正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我們只有正確的掌握了這些症狀到底歸屬哪個器官,才能透過這些外象看到臟腑內部的本質,才能更好地調理疾病。

而藏象學說,就是研究各個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絡的一門學說,我們只有了解藏象學,才能自己分析與判斷疾病。

所謂的藏象,就是藏在機體內的臟腑,表現在體表外的病理現象。

其中,藏又包括了五臟中的「肝、心、脾、肺、腎」,六腑中的「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奇恆之腑。

五臟六腑雖同為人體內臟,但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只有了解了五臟六腑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判斷人體表現出來的症狀的根本所在。

五臟

「五臟」是以藏為主,是貯藏精、血、津液的。五臟所藏的精氣是人體機能活動的根本。因為它藏的是精氣,故雖充分的儲備,也不能聚積成實的狀態,故有「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之說。

六腑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主食物的消化,吸收,傳導,排洩。因此,當飲食入胃,則胃實,入腸則胃空腸實,它不能有滿的情況,滿則不能消化傳導。所以古人認為「六腑者,瀉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那麼,不同病因所致的不同症狀,與五臟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曾言道: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凡由風邪引起的肢體震顫、頭暈目眩之證,都與肝臟有關。因肝為風木,主疏洩、藏血,一旦氣機失調,就會導致風病發生。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體拘急、關節屈伸不利之證,都與腎臟有關。因腎為水火之宅,寓藏元陰元陽,一旦陰陽失調,多會導致寒病發生。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凡由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悶之證,都與肺臟有關。因肺主一身之氣,一旦氣機失調,就會導致氣病的發生。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凡由溼邪引起的水溼停滯、浮腫脹滿之證,都與脾臟有關。因脾主運化,一旦水溼停留,就會導致溼病的發生。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凡由熱邪引起的面板瘡瘍、紅腫發癢之證,都與心臟有關。因心主火,火亢則血熱,熱邪與血相搏而致面板瘡瘍。

這是早期《藏象學》中很關鍵的內容之一。繼《黃帝內經》之後的千年歷代醫家又將自身的對於臟器的理解著書立說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現代《藏象學》體系。

疾病誘發的因素,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無論何種病因,也不論邪氣從何處侵入,都會對內在的臟腑產生一定的影響。

外邪致病,邪氣由表入裡,波及臟腑;內傷發病,則邪氣直損臟腑。所以,臨床辨證、處方用藥、將養調攝,也無不以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基礎。

找到了症狀所對應的五臟,那解決這個症狀就不難了。

無論是針、灸、砭、藥、導引按蹻哪種方法,有了準確的五臟癥結所在,自然可以做到「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居家消毒要小心,消毒液對寶寶造成損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