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腎臟病是臟腑兼證辨證

1. 脾腎陽虛

本證包括 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

腎病綜合症及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腎陽虛衰,不能溫運脾陽導致脾陽亦虛,也可因過食生冷、傷及脾陽,使脾陽亦虛,脾虛日久,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充養於腎,致腎陽亦虛,結果為脾腎陽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畏寒肢冷,氣短倦怠懶言,大便溏瀉,或五更瀉洩,或見浮腫,甚至腰滿腹脹,舌苔白潤,舌質淡,。脈弱細。

本證的病機是:脾腎陽虛,陽虛內生寒,故形寒肢冷;脾陽不足,運化無力,水谷精微不能榮於體則五更瀉洩;腎主水,脾能運化水溼、、脾腎陽虛,水邪氾濫則見浮腫,甚則水溼停於腹腔,可見腹滿膨脹,舌脈乃為陽虛之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溫補脾腎。

常用藥物:

溫補脾陽:乾薑、附子、薏苡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

溫補腎陽:附子、肉桂、肉蓯蓉、仙芽、巴戢天、補骨脂。

本證的常用方藥: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加減:附子、黨蔘、茯苓、白朮、肉豆蔻、補骨脂。

加減法:水腫者加真武湯、實脾飲或五苓散加減:附子、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形寒肢冷者加肉桂、附子;久瀉滑脫者加赤石脂、黃芪、升麻;有腹水脹滿者加大腹皮、冬瓜皮、車前子、抽葫蘆;氣滯者加木香、川厚朴、檳榔。

2. 水氣凌心

本證的病因:本證是水飲內停,阻遏心陽的證候。多由脾腎陽虛或心腎陽虛引起水飲上逆,侵凌於心所致,證屬本虛標實。其病位主要在心,然而常常涉及脾、腎兩髒陽氣虛衰,導致痰飲,瘀血等的產生,而使病情更趨複雜多端。

本證的臨床表現: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心下滿逆,咳喘上逆,全身浮腫,舌淡苔薄白,脈微弱。

本證的病機:指水氣影響心臟的病變。由於脾腎陽虛,氣化障礙,水液停留體內,不能正常排洩,產生痰飲,水腫等水氣病時,當水氣上逆,停聚胸隔阻礙心陽,可使心陽不脈、“心氣不寧”,出現心悸,氣促等症狀, 稱為水氣凌心。

治療原則:溫陽化飲

常用方劑:苓桂術甘東加減: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白朮健脾祛溼。兼見噁心嘔吐,加半夏、陳皮、生薑皮和胃降逆止嘔;尿少肢腫,加澤瀉、豬苓、防己、大腹皮、車前子利水滲溼;兼見水溼上凌於肺,肺失宣降,出現咳喘,加杏仁、桔梗以開宜肺氣,葶藶子、五加皮、防己以瀉肺利水;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丹蔘活血化瘀。

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症見心悸,咳喘,不能平臥,浮腫,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湯,溫陽化氣利水。方中附子溫腎暖土;茯苓健脾滲溼;白朮健脾燥溼;白芍利小便,通血脈;生薑溫胃散水

臨床加減:咳喘加白芥子、蘇子;心悸加遠志、丹蔘;浮腫加桑白皮、大腹皮。

3、肝腎陰虛

本證見於慢性體質虛弱者,如貧血、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耳性眩暈,或具備其症狀者。

本證的病因是: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相滋,故肝血不足或腎精不足,經久補不愈,均可導致肝腎陰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頭暈目眩,耳鳴、脅痛,腰膝痠軟,咽乾顴紅,盜汗,五心煩熱,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數。

本證的病機是: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故見頭暈目眩、耳鳴、咽乾顴紅等證;肝脈布兩脅,肝陽不足則經脈失養故疼痛;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肝主筋,肝腎陰虛則腰膝痠軟;腎陰虧虛,虛火內生,擾動精室,可見男子遺精;肝腎陰虛,衝任不調,女子則月經不調。五心煩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之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滋補肝腎。

常用藥物:

補肝陰藥物:白芍、枸杞子、山萸肉、何首烏、當歸、女貞子、熟地、牛膝。

補腎陰藥物:熟地、何首烏、枸杞子、菊花、旱蓮草、山萸肉。

本證的常用方劑是:杞菊地黃湯和一貫煎加減: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藥、牡丹皮。

加減法:肝血不足,月經量少加當歸、白芍、阿膠、丹蔘;陰虛火旺加青蒿、鱉甲、知母、黃柏;腰膝痠軟加牛膝、寄生、川斷;盜汗加五味子、浮小麥、牡蠣、麻黃根;脅痛加川楝子、元胡;遺精加金櫻子、芡實;咽乾加麥冬、百合;煩熱加青蒿、地骨皮。

4、肺腎陰虛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活動期,或其他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故出現喘息,或因久咳傷肺,陰液不足,耗傷腎陰,因此腎陰亦虛;或因腎陰虧損,不能滋養肺陰,加之虛火上炎,灼傷肺陰,逐漸導致肺陰亦虛,最終導致肺腎陰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咳嗽痰少,動則氣喘或咳血,腰膝痠軟,消瘦,骨蒸潮熱,盜汗 ,遺精,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本證的病機是:肺陰虧虛,虛熱內擾,煎熬津液,則咳嗽痰少,久咳傷肺氣,故動則氣喘;熱邪迫肺,血絡所傷,故咳血;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痠軟,消瘦;陰虛則盜汗;腎陰不足,精關不固則遺精;顴紅,舌脈乃為陰虛外熱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滋補肺腎。

常用藥物:

養肺陰藥:沙蔘、天門冬、麥冬、百合、玉竹、生地、玄蔘。

滋腎陰藥:熟地、何首烏、女貞子、玄蔘、枸杞子、山萸肉、旱蓮草、天冬、龜板。

本證的常用方藥:麥味地黃丸加減:生地、丹皮、山萸肉、山藥、麥冬、五味子、茯苓。

加減法:骨蒸潮熱加青蒿、鱉甲、地骨皮 ;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咳血加白芨、阿膠;盜汗加牡蠣、白芍;遺精者配服金鎖固精丸,亦可用河車大造丸。

5、心腎不交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神經官能症,失眠,耳科疾患,前列腺炎,結核病及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凡是能夠引起心陰虛損,或腎陰津虧的均可進一步導致心腎兩髒的陰虛,造成心腎不交。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虛煩失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咽乾,腰膝痠軟,多夢遺精,潮熱盜汗,小便短赤,舌紅無苔,脈細數。

本證的病機是:心陰虛,陰血不足,神失所養,則虛煩失眠、心悸健忘;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陰不足則腰膝痠軟;腎之陰精不足,髓海空虛,髓不能上充於腦,以養清竅,故頭暈耳鳴;虛火內擾,精關不固,則多夢遺精。《折膿漫錄》“夢遺證,非盡因色慾之過,大半起於心腎不足”。潮熱盜汗,咽乾,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證。

心屬火,腎屬水。在正常情況下,水火相濟,陰陽交接協調。腎陽虛則水不濟火,心火過旺,則心陰暗耗,而呈現心腎兩髒的陰虛症候,陰陽失去相對的平衡 ,而導致本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交通心腎。

本證的常用藥物:

補陰藥:生地、百合、沙蔘、麥冬、五味子。

滋腎陰藥:熟地、何首烏、山芋肉、旱蓮草、天門冬、龜板。

本證的常用方藥:黃連阿膠東加減:黃連、阿膠、白芍、黃芩、雞子黃、甘草。

加減法:若以心陰虛為主的可加生地、麥冬、百合、五味子、當歸、柏子仁、合歡花;若以腎陰虛為主的可用六味地黃丸;陰虛火旺者用知柏地黃丸;頭暈加枸杞子、菊花;遺精加金櫻子、芡實;腰膝痠軟加牛膝、寄生、川斷;心悸加龍骨、硃砂。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治療常見慢性胃痛,這幾個穴位簡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