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
指脾的運化功能以及在運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熱能。脾陽要正常地發揮作用,需要得到“命門之火”(腎陽)的溫養和協助。
脾氣
主要是指脾的運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攝周身血液的功能。
脾陰
指脾本髒的陰精。和胃陽相對而言。脾屬髒為陰,胃屬腑為陽。
脾主運化
脾的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和消化,也就是消化飲食和輸布精微(營養成分)。飲食入胃,胃和脾共同進行消化,所產生的精微被吸收後,再由脾氣幫助運送到身體各部,以滋養全身組織器官,同時,脾還能促進水液的運轉和排洩,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脾統血
指脾有統攝血液,使之正常運行於經脈之中的功能。因脾能益氣,脾氣 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執行;脾氣虛就有可能影響這種統攝血液的功能,血液由經脈外溢,引起各種出血疾患。
脾藏營
《靈樞.本神篇》:「脾藏營。」是指脾有藏納營血的作用。“營”指 循行於經脈內的精氣 -- 營養物。營又主血,可以化生為血,故通常營、血並提。《難經.四十二難》指出:「脾....主裹血。」“裹”,有裹穢或裹護之意。說明在臟腑中雖是“肝藏血”,“脾統血”,而實際上脾也具有藏納營血的作用。
脾主肌肉
肌肉的營養是從脾的運化吸收而得。一般而言,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盈,所以說“脾主肌肉”。如脾有病,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往往就會逐漸消瘦。
脾主四肢
四肢之所以能活動,靠來自飲食所化的陽氣。這種陽氣雖為胃中飲食 所化,但必須經過脾的轉輸才能使陽氣達於四肢。在脾氣健運的情況下,全身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四肢活動就有力。四肢無力,往往是 脾氣虛弱的表現。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素問.厥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這是說胃在 受納飲食之後,還需要通過脾的作用,把富有營養的津液輸 送到其它臟腑和人體各個部份。這說明胃只是一個給養倉庫,而真正要“行其津液”,主要靠“脾主運化”的功能。
脾主後天
人在出生以後,主要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 要: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脾。因為飲食的精微是靠脾的消化及收並輸 送到臟腑和人體各部份,使之獲得營養,所以說“脾主後天”。“後天”可以單指脾,也可以脾胃並提。故營養不良或發育不良的,多稱 之為“後天失調”。
脾主中州
古人將東、西、南、北、中央,分別和五臟相配合。將脾列為“中央 ”,同時又根據五行學說,把脾歸屬“土”髒,故有“脾主中土”或 “脾主中州”之稱。土是生化萬物的,脾主運化,把消化吸收的水谷 精微輸送到其他臟腑器官、四肢百骸(所謂“脾居中央,灌溉四旁”),為促進生長髮育、維持人體機能和代謝的需要,因而很自然地就 把脾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性聯絡在一起,所以說“脾主中州”。從另一角度而言,脾的這些作用,也說明“脾為生化之源”。
脾主升清
升清,是根接脾的運輸轉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質,因為 脾氣能將飲食的精微、津液上輸於肺,再輸佈於其它臟腑器官而化生氣血,營養全身。這種運化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所謂“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如脾氣不升,甚或下陷,可以導致洩瀉或內臟下垂等症。
脾藏意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脾藏意。」意,指意念,是 一種思維活動(《靈樞.本神篇》:「心有所憶謂之意。”)。古人按五行學說把情志思維活動分屬五臟,觀察到因思慮過度可以傷脾併產生 一些病症,然後用補脾的治法而獲得療效,故認為“脾藏意”,但不免牽強附會。參見“五臟所藏”條。
脾開竅於口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於口,藏精於脾。」《靈樞.脈度 篇》又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說明脾臟的精氣通於口,脾氣功能正常,則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響口味,如 脾虛,多覺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溼熱,常感到嘴裡發甜....,這些對於辨證有一定的幫助。
脾,其華在脣四白
《素問.六節髒象論》:「脾、胃....其華在脣四白。」“ 華”,有榮華外露之意。脣四白,指甲脣周圍的白肉。脾主肉,主運化,其精氣顯露於口脣周圍。《素問.五臟生成篇 》記載:「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這是因為一方面是脾的“散精”作用;另一方面是脾有藏營的作用,能將“營氣 ”輸佈於全身,脾氣健運,口脣紅潤有光澤。故望診口脣和口脣周圍,有助於判斷脾功能的情況。
脾惡溼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脾惡溼。」因溼勝容易影響 脾的運化功能,產生“溼困脾土”(常見症狀為大便溏洩,頭重身重,四肢睏乏,脘腹滿悶,舌苔白膩等)的病症,又因“脾主肌肉”,溼勝 則肌肉壅腫,故有“脾惡溼”之說。
倉廩之官
“倉廩”是貯穢穀物的倉庫。倉廩之官指脾和胃。《素問.靈蘭祕典 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說,“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為五味(飲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臟腑器官和 全身營養的“倉廩”,故名。也有人認為“倉廩之官”單是指胃。
脾合胃
指脾和胃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裡(髒為陰屬 裡,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脾與胃相表裡“是通過脾和胃經絡之間的 聯絡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療脾或胃的病症,有時可以通 過這種“相合”、“相表裡”的關係互為影響。但由於生理功能上“胃 主受納”,“脾主運化”,因此在某些症候方面還是各有所屬而必須加 以區別的。例如嘔吐,一般都以治胃為主,洩瀉通常以治脾為主,主治 重點就有所不同。
胃陽
指胃的功能。
胃氣
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胃氣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氣相配合。《靈樞.五味篇》指出:「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以胃氣為本,意 即消化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說明胃氣在人體的特 殊重要性。故在治病時,歷代醫家都重視要保護“胃氣”,所謂:「有胃 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謂對腸胃機能衰弱的人在處方時要儘量避免用 苦寒瀉下、有損於胃氣的藥物。指脈的胃氣,脈以胃氣為本,正常人脈 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稱之為有“胃氣”。
胃陰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谷化生而來的。臨床上 肺胃熱盛容易消耗胃陰,出現發熱、口乾、咽燥、便祕、舌紅少苔、脈細 數等症狀,故從某種意義上講,胃陰實際上也包括了體內的其他一部份津液。
胃主受納
“受納”指接受和容納水谷。在整個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較大,有“ 水穀之海”之稱,受納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胃主腐熟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胃能把飲食物消化成為食糜的過程。
胃主降濁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消化飲食主要就是脾胃協調升清降濁的過 程。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胃燥脾溼相互協調,飲食乃能消化。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賴以上輸和生化;胃氣以下降為順,把初步經過消 化的飲食(包括食物殘渣)繼續推向下行,即所謂“降濁,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