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健康最大的忽略是時間,具體是時間戒律。時間背後是黑夜和白天,是四季。再背後是生長收藏,實質就是尊重自然消長的規律。
2019年是己亥年,上一個己亥年是1959年,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下當時的氣象資料,好像也是嚴重乾旱。基於中醫對氣候的預測基本週期是60年,就是一個甲子。大部分人不用擔心下一個己亥年啦,擔心的人還未成年。
回到春天養生的話題,之前是為了說明時間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很多人察覺不敏感,但體質弱的就很敏感。比如這個時間段面板病開始高發,比如蕁麻疹。
其實每年春天的養生要點都差不多,就不重複說了,只是今年特殊的一點是,冬天溫暖乾燥,這使得春天有幾個明顯的問題需要留意。
首先冬天的溫暖乾燥會在春天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春天是天氣名正言順的變暖的時候,也就是說一定會變暖的,即使有一些反覆。溫燥傷津液,會出現口鼻乾燥,甚至面板乾燥。這一點在暖氣特別好的地方更加明顯。現在很多人冬天在家裡過的是夏天,但手機裡看的冬天養生,這和熬夜敷面膜沒啥區別。
什麼叫溫病? 什麼風熱感冒? 正式的說法是口鼻吸入溫熱的空氣就會咽乾咳嗽發熱等,這其實要分開兩方面來講,其一是除了個別是溫熱的空氣,很多確實是細菌和病毒,只是一般的細菌和病毒,個別厲害就是這次新肺炎的效果。所以還是有致病因子介入身體了。但一般的細菌和病毒都問題不大,每年流感不見得人數很多,但大家接觸的空氣都一樣的,不是你出去剛好吸了一口就流感了,我出去也吸了,但沒有流感。差別在身體本身,容易出現溫病(冬天是冬溫,春天是春溫)或者說感染瘟疫的人一般是內熱的體質,這是除了遺傳外多年生活飲食形成的體質,體內津液相對不足,容易內熱,所以容易受熱感冒。
這種內熱在學術上其實有爭議,正式教材叫伏熱。我個人認為是津液不足的內熱。所以對病毒和細菌交給專家去研究,個人不要盯著消炎和抗病毒,關鍵在調理自身體質,用西醫說法是免疫力。舉個例子,前幾天有個朋友諮詢蕁麻疹的病例,問我是什麼原因,在醫院也查了過敏源不明。我就講這是節氣和體質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用去查過敏源,要麼查出一大堆,要麼查不出來,問題是如何逃避這些過敏源?鬼知道空氣中哪裡有花粉?假如是對花粉過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