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那就必然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均有一定的損害。

“七情和內臟氣血的關係”

七情和內臟氣血是相互影響的,內臟氣血的盛衰是七情變化的物質基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就是說情緒變化是由於臟腑氣血轉變來的,同時七情又會調控臟腑氣血的生長和變化。在生理上,人體不同的情志活動是分屬於不同臟腑的,五臟的精氣化生出五志,五志和五臟的氣血是有對應關係的,這種對應關係是什麼?就是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憂;腎在志為驚恐。這就是七情和五臟的對應關係。

五臟之氣化生出對應的五臟所屬的情志,五臟所屬的情志對五臟之氣的活動又進行了一些調控。在病理上,不同的情志刺激會引起相對應的臟腑的功能紊亂,反之,不同的臟腑功能紊亂也可以導致相應情志的異常。因此,七情和臟腑氣血的關係是互相影響,情志活動是以臟腑氣血為基礎的。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是高興過度就會傷“心”。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超乎常態的“喜”,會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語無倫次,舉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故事,就是講他數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舉,高興得舉止發狂,瘋癲而目不識人。這就是中醫所謂“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過度喜悅能引起心跳加快,頭目眩暈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過度興奮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當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但過度會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現的氣憤不平、怒氣勃發的現象。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當人犯怒時,破壞了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故當生氣後,人們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飯、腹痛;甚至出現吐血等危症。中醫術語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三國時代的周瑜因生氣吐血而亡,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偶然發生。因此,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最好的辦法是儘量戒怒,因為這對人對己有益。

“憂”,指憂愁而沉鬱。表現為憂心忡忡,愁眉苦臉而整日長吁短嘆,垂頭喪氣。《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若過度憂愁,則不僅損傷肺氣,也要波及脾氣而影響食慾。諺語說:“愁一愁,少白頭”。傳說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之間鬚髮全白,就是因為心中有事,過分憂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思慮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觀意志來加以支配的。如果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諸如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病,大多與過分思慮有關。中醫認為:過思則傷脾,脾傷則吃飯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則氣結不暢,百病隨之而起。“唐婉思念陸游,怏怏而終;陸游精通養生,八十身猶健”的例子說明“思”太深對身體的傷害。陸游與表妹唐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在金人南侵、國人四處逃難之時,兩人相伴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美好時光。二人情投意合,陸家以一隻精美無比的祖傳鳳釵定下了這門親事。好景不長,結婚不到3年,陸母不滿唐婉,責令陸游一紙休書,將唐婉逐出家門。數年之後,兩人在沈園偶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書寫一首《釵頭鳳》於壁間。次年,唐婉遊園時發現此詞,也和了一首《釵頭鳳》。從此寢食難安,處於極度的思念和痛苦之中,最終鬱郁成疾,離開了人間。陸游離開沈園之後把注意力轉到抗擊金兵的國家大事上,並留下了近萬首詩詞,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激越、雄渾的呼喊和錚錚有力的詞句,表現出豪邁的氣魄和寬廣的胸懷。雖然屢受排擠,幾度被貶斥罷官,但他仍樂觀豁達,並注重養生,最終活到85歲高齡。晚年耳不聾,眼不花。因此,對待社會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話,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為越“解”越不順,心中不順則有可能導致“氣結”。

“悲”,是由於哀傷、痛苦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偶有所觸及,即淚湧欲哭或悲痛欲絕。中醫認為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兩者損害的均是肺臟(指肺氣),故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之說。這說明悲哀太過是會傷及內臟的。《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平素多悲、多憂、多思,而以悲憂為主,悲憂則氣消,過度而持續的悲傷和憂慮使其肺氣耗傷、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黛玉素來體弱,加上不良情緒的持久存在,最後寶玉、寶釵結婚,讓病入膏肓的黛玉悲痛欲絕,這樣突然的情緒變化加重了黛玉的病情,是其最終含怨而逝。因此,家庭中一旦發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節哀,以保重身體為要。

“恐”,是懼怕的意思,因精神極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非常事變,導致精神上的卒然緊張,諸如驟遇險惡,突臨危難,目擊異物,耳聽巨響等,都可發生驚嚇。驚與恐不同,驚是自己不知道而驚嚇;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懼。無故恐懼害怕的人,大都腎氣虛,氣血不足;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呆,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總之,人的情志活動若要保持相對的平靜,平時就要重視思想修養及精神調攝,客觀對待周圍事情的變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經常處在樂觀、愉快、安靜、平和之中,這對於養生有益。

“七情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過激過久,可以直接損傷內臟。情志傷髒,既可表現為反傷“本髒”,呈現出相應臟腑氣機紊亂的病變規律;亦可“發無常分,觸遇則發”。

(1)反傷本髒

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外界的刺激作用於相應的內臟,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志變化,故說七情分屬於五臟。其基本規律是:怒為肝之志,喜為心之志,悲(憂)為肺之志,思為脾之志,恐(驚)為腎之志。七情過激過久,可以損傷相應的內臟。其反傷“本髒”的基本規律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種傷規律又稱為“自傷”。

(2)發無常分,觸遇則發

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傷本髒,導致臟腑氣機紊亂的規律、次序致病。它可發無常分,觸遇則發。

其一,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髒:如暴怒傷肝,亦可橫逆,乘脾犯胃,出現臌脹、飧洩、呃逆、嘔吐等症;思慮太過,不但損傷脾胃,亦能耗傷心血,神失所養,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症;過恐傷腎,精傷不能上奉,則水火失濟,可出現心中煩、不得臥,或心神不安、心虛膽怯等症。

其二,多種情志可以同傷一髒。七情過激過久,雖可分別傷及五臟,但與心之關係尤為密切,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動,因而七情傷髒,均先影響心神,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產生種種病變。

此外,由於肝的疏洩功能能夠調暢情志,關係到機體全身氣機的運轉,因而,七情致病導致臟腑氣機紊亂,必然影響到肝的疏洩功能發生太過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洩也是情志致病發病機制的關鍵。又由於脾胃為人體臟腑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各種情志傷髒,常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納運升降失常。所以說,情志所傷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氣血的功能失調為多見。

2、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對內臟的損傷是直接引起器質性病變,還是影響臟腑的氣機變化?七情內傷致病,對相應髒的損傷首先不是引起臟腑的器質性的病變,而是影響臟腑功能的變化,常出現與之相關內臟的氣機失調,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1)怒則氣上

大怒對肝氣的影響是引發肝氣上逆。肝氣逆上,氣行則血行,導致氣血上壅於頭面,可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甚則血隨氣上湧而見嘔血,或昏厥。《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即言大怒則氣血上壅,造成人突然昏厥,“薄厥”,這是氣血上逆造成的突然昏厥。若肝氣疏洩過度,橫逆乘脾犯胃,則可見脅肋脹痛、洩瀉嘔吐。若肝氣疏洩太過,氣血逆於上,則可見頭脹、頭痛、嘔血、昏厥。

(2)喜則氣緩

過度的喜會引起心氣的渙散不收,可見精力難以集中,甚則失神、狂亂;如果心氣暴脫,可見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氣息微弱、脈微。

(3)悲則氣消

悲屬於肺志,過於悲傷可以導致肺氣消耗而見氣短乏力、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胸悶懶言等。可用補肺氣加心理疏導的方法進行調節。

(4)恐則氣下

恐懼是腎之志,過度恐懼可以導致腎氣下洩,腎能夠司二便,腎氣下洩則導致二便失禁,甚則可見失精。

(5)驚則氣亂

突然受驚,導致心無所倚,慮無所定,出現心腎失調而導致氣機紊亂。心氣紊亂則見驚慌失措、驚悸不安、神志錯亂。

(6)思則氣結

“思”指的是過度思慮。過度思慮會導致脾氣鬱結而見納呆食少、腹脹便溏、精神萎靡。青年男女單相思,出現“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思則脾氣鬱結、納運失常之後果。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思慮傷脾,氣血不足,肌肉瘦削,面容憔悴。

3、影響病勢變化

除了影響臟腑氣機之外,七情內傷致病還會影響病勢變化。臨床常見的病證分為三類:一是七情致病引起的身心病症,如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有鬱證、癲證、狂證;二是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痺、冠心病、眩暈等,胸痺類似於西醫學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真心痛即心絞痛、心肌梗死;三是情志引起的病證是其他原因所導致的,但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病、惡性腫瘤、慢性肝膽性疾病,雖然病因不是情志引起的,但這種病發生後往往有情緒的異常變化,這類疾病也屬於情志病變的範疇。凡是情志相關的疾病,常隨著情志的好壞,病情、病勢會發生或好或壞的波動。若情緒樂觀開朗,則病證好轉;若情緒不佳,則疾病加重或惡化。有些癌症患者是病死的,也有些是嚇死的。可見情緒因素在身心相關的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七情調攝”

古今養生家和醫家都非常重視對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的調攝,以此作為健身益壽或治療疾病、促進藥效的手段。

《黃帝內經》總結出“恬淡虛無”的調攝法,指出人們若能保持愉悅安靜,虛懷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確處理,“自解”,“自語”,“自悟”,才能頤養真氣,卻病增壽。

古代養生家把情緒調節作為治病的良藥。醫家更重視調節情志,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認為將七情調攝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是預防和治療虛勞大病的根本之點。清代醫學家程履新則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須以七情勝服化制以調之,時者不悟,徒恃醫藥,則輕者增重,重者危矣!”中醫和心理治療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概括有以下幾類:

1、說理開導式心理治療

這種心理治療起源於《黃帝內經》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告之以其敗”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對疾病的重視。第二是“語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與醫務人員合作,及時治療,措施得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第三“導之以其所便”,即告訴病人如何調養,指出治療的具體措施。第四“開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極的心理狀態。

2、以情勝情式心理治療

此法起源於《黃帝內經》所說的“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實踐證明情志致病,按照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因為怒是肝的情志(肝志怒),悲是肺的情志,“怒傷肝”就是大怒使肝氣出現太過,而金克木,所以用悲來制約肝。肝氣平,怒也就可以平和了。有一個患者,因兄弟跟他爭房子,打了起來,後來氣得發了狂,到處奔走叫罵,醫生判斷這是怒傷肝,就騙他說:“你的弟弟出了車禍,已經死了”。他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大哭了起來:“兄弟呀,我對不起你啊……”哭罷,他的狂證竟然好了。這就是以悲制怒的例子。

喜傷心,恐勝喜法,就是因大喜傷了心神而出現精神障礙,可用恐的辦法進行制約。按照中醫理論,因為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心為火髒,恐是腎的情志,腎是水髒,水克火,所以心志太過,出現大喜傷心時,前人就用腎水來剋制心火。

思傷脾,怒勝思。中醫認為,因思念傷了脾,導致不想進食,用使他生氣的辦法可以改善這些症狀。有一個年輕人因失戀得了抑鬱症,每天抑鬱獨處,似醒非醒思念不已,家人請來了老中醫,老中醫診脈後,大罵他道:“一個大男人,竟為一個女子弄得如此狼狽不堪,有什麼出息?要是我的兒子,早就趕出去了。”年輕人聽了勃然大怒,站起來就要打那老醫生,被他父親緊緊拉住。從此,年輕人的抑鬱症狀竟解除了。如果因為思念過度傷了脾,使人陷於思念而不能自拔,就用激他憤怒的辦法,因為木克土,肝屬木,主怒,所以怒志能調節脾思。

悲傷肺,喜勝悲。對於因悲傷損傷了肺者,可以採用讓他高興的辦法進行心理治療。古書載有一個書生,愛上了一個小姐,其父不同意,因而悲哀、難過不已,傷了肺,咳了起來,而且越咳越重,後來竟嘔起血來,在外地經商回來的父親知道情況後,就去找醫生。醫生說遂了他的心意,病就會好轉。他的父親只得去向小姐家提親。當書生知道小姐答應了親事後,心中大喜,咳嗽、嘔血竟霍然而愈。悲是肺的情志(肺志悲),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如果因為悲傷損傷了肺,讓人不能從悲傷的低谷中走出,那就可以用讓他高興的辦法來制約悲傷情緒,因為火克金,心屬火,肺屬金,所以心志喜能制約肺志悲。

恐傷腎,思勝恐。這是恐懼傷了腎,採用增加思念的辦法來制腎的心理治療法。有一個老人,路過墳地時,被一隻野狗嚇壞了,回家後不斷做噩夢,醫生看後,對家人說,他這是因恐懼傷了腎,可以用讓他思念的方法來治療。於是他的家人就把他最喜愛的小兒子送到遠處的親戚去。老人因為思念兒子,噩夢也變成了夢中與小兒子相聚。如果因為恐懼傷了腎,讓人不能戰勝驚恐,那就可以選用讓他思念的辦法來制約腎,因為脾屬土,腎屬水,土克水,所以思能制約腎恐。

以情勝情醫治心理病是中醫的一絕,不過對患者施行情勝法的人,要有一定的威望,最好是醫師或是他的長輩。

記得關注。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睡不著、睡不醒、睡得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