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等,是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而導致的區域性無菌性炎症,進而引起腰背部一側或雙側的彌慢性疼痛的臨床綜合徵。作為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此症好發於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活動,以及需久坐或久站的人群。
此病症既稱為腰肌勞損,顧名思義,主要是腰背肌肉及筋膜損傷所致。那麼腰背肌、筋膜結構主要包括哪些呢?
腰背部肌肉由淺至深可分為:
淺層:斜方肌、背闊肌中層: 上後鋸肌、下後鋸肌深層:由淺至深的骶棘肌、橫突棘肌( 半棘肌、 多裂肌和迴旋肌) 和深層短肌( 橫突間肌、 棘突間肌)。腰背部筋膜可分為:
(1)淺層:全身最厚和最強大的筋膜之一,包繞骶棘肌形成肌鞘,內側附於棘突和棘上韌帶,並作為背闊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腱膜的起始處。
(2)深層:位於第12肋和髂嵴之間,內側附於腰椎棘突,向外分隔骶棘肌和腰方肌,在骶棘肌外側緣與淺層會合,再向外稱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部之一。腰背筋膜對骶棘肌起著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援作用
病 因(1)腰部慢性積累性損傷:因職業要求、長期姿勢不良或負重, 使腰部肌肉長期處於被牽拉狀態,韌帶、 筋膜挫傷,肌肉纖維繃緊,區域性的組織液滲出和微血管破裂,浸入周圍肌間隙後形成瘢痕組織,最終導致區域性粘連。
(2)腰部軟組織急性損傷之後未及時有效的治療,或反覆多次損傷, 致使受傷的組織遷延不愈,區域性產生慢性無菌性炎症 。兩方面形成惡性迴圈, 使腰背部疼痛日益嚴重。
臨床中遇到最多的是以外傷、退行性病變及體位姿勢導致腰背痛而來院就診。
臨床表現腰背部脹痛或痠痛不適,時輕時重,休息、適當活動或改變體位後可使症狀減輕,活動過度、天氣變化症狀加重。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不能久坐久站及彎腰工作,常需伸腰或以拳頭擊打腰部來緩解疼痛。急性發作時,症狀明顯加重,肌肉痙攣,甚至出現臥床不起。腰背部廣泛壓痛, 不能精確定位, 但通常位於腰椎橫突、 骶棘肌及髂嵴後緣等部位診斷要點1、反覆發作的腰痛病史,疼痛性質主要表現為酸、脹痛,疼痛範圍一般不過膝,勞累後和天氣變化可加重。
2、腰背部壓痛範圍廣泛,壓痛點多在骶髂關節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橫突處。
3、腰背活動範圍通常會減少,屈曲時尤為明顯。
4、MRI檢查:可表現為腰背部皮下、 腰肌及筋膜下線狀、 條狀或片狀的長T1長T2,FS-T2WI高訊號。
治 療治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著重於迅速緩解疼痛不適症狀,第二階段著重於恢復日常活動。
第一階段:立即停止劇烈運動,避免腰背肌處於高張力狀態的前屈位。根據實際情況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緩解疼痛,精麻類藥品及肌松藥並不推薦作為首選藥物。
第二階段:隨著急性疼痛緩解,患者可開始進行腰背肌鍛鍊,其中小飛燕、行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是不錯的運動專案。合適的腰背肌訓練可增加正常肌肉組織的力量,從而代償病變組織的部分功能,還可以促進受損肌組織的恢復。持續鍛鍊並保持良好體型將使患者腰痛複發率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