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故事
清代黃官繡《本草求真》雲:“補氣諸藥之最。”清代陸以湉(字敬安,號定圃)《冷廬醫話》記一醫案:海寧許珊林治山陰某王患腫脹,自頂至踵,大倍常時,氣喘聲嘶,二便不通,命危。許採用生黃芪120克,糯米30克,煮粥1碗,小匙頻服。不久,喘平便通,腫亦隨消。繼加祛溼平胃之品,兩月後獨腳有錢大一塊未消。後改換了醫生,極力詆譭前面做法,改用祛溼猛劑,病人又漸至危殆。許某又用前方挽回,服用黃芪至數斤,最終使腳面之腫全消而愈。
黃芪的作用
黃芪性甘,微溫。歸脾、肺經。以其根入藥,藥用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把黃芪列為“上品”。《藥性歌訣》雲:“黃耆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錶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洩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官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古藥書均認為它有益氣補虛的作用。
1.益氣固表
黃芪比較甘溫,入脾經,為補益脾氣之要藥,可治療脾氣虛弱、倦怠乏力,及食少便溏;
2.斂汗固脫
黃芪能夠補肺脾之氣,益衛固表止汗,治療脾肺氣虛所致的衛氣不固、表虛自汗。黃芪能夠昇陽舉陷,也能夠治療脾虛、中氣下陷所致的久瀉脫肛、內臟下垂等疾病;
3.利尿消腫
能補脾益氣治本,也能利尿消腫治標,為氣虛水腫之要藥,可以治療脾虛、水溼、失運,浮腫少尿。
4.託瘡排膿
黃芪以其補氣養血之功,使正氣旺盛,可以託毒排膿,生肌斂瘡,治療痤瘡,癰癤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