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從木圭聲。圭在古代是上圓下方的禮器,這暗示古人對桂木的敬重。
宋·范成大《桂海志》中也有記載:有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有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使之說。
肉桂樹上有三寶即桂枝、桂子和肉桂。而作為群方之首——桂枝湯中的君藥,桂枝更是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處方中用甘草的頻率是最高的,而第二就是桂枝:《傷寒論》有41個方,《金匱要略》有35個方。
桂枝的功效
調和營衛
歷代醫家多認為桂枝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傷寒論》說:“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學界有人認為:“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但桂枝湯不是以有汗、無汗作為辨證的要點,只要屬於營衛不和的,不管是有汗、無汗,都可以用桂枝湯。
散寒解表
桂枝辛溫發散,具有疏散風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農本草經》言桂枝“味辛,溫,無毒”;宋《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清《本草備要》也雲:“桂枝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自止”。可見歷代本草書對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觀點是統一的。
溫經通陽
桂枝雖然屬於辛熱類藥,但嚴格地講,它是辛溫的,不是辛熱的。熱與溫在程度上是不一樣的。所以,桂枝真正的功效,不是辛熱助陽,而是辛溫通陽,透過溫通衛陽來達到解表之效。
也就是說,人體受到外邪以後,陽氣不能正常地敷布,出現營衛不和,或者經絡不和、臟腑不和,都可以用桂枝來溫通陽氣。
化氣行水
如《傷寒論》中的五苓散。太陽受了外邪以後,水氣不能敷布,表現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用桂枝的功效就是通陽。一般水腫病機總離不開肺、脾、腎三髒,可以用利水藥,淡滲利水,如不行就要通陽利水。尤其對於頑固的水腫,要重用桂枝以通陽利水,通陽可以增強氣化功能。水為有形之邪,只有透過無形的陽氣來蒸騰氣化,才能洩出體外。
平衝降逆
桂枝具有平衝降逆的功效,是針對下焦寒氣或水溼(飲邪)之氣上逆而言,透過溫化、溫散寒凝水溼而達到平衝降逆的目的。
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湯、苓桂草棗湯均體現了這一平衝降逆以治奔豚的特點。
桂枝的配伍
桂枝加麻黃
功能發汗解表。代表方是麻黃湯,治療太陽傷寒表實證。太陽受寒,經氣不舒導致渾身骨節痠痛、畏寒怕冷,還有發熱等表證。
桂枝加芍藥
功能調和營衛。《傷寒論》中桂枝與芍藥相配伍有18個處方,是一對“黃金搭檔”。《醫宗金鑑》說,桂枝是君藥,芍藥是臣藥,兩者相配伍,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意,所以其功效不是發汗和斂汗,而是調和營衛。
桂枝加附子
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湯,治療風溼病。《傷寒論》太陽篇中,太陽病發汗,汗漏不止,表未解。發汗太厲害,汗出不止,則導致陽虛欲脫。
汗為白血,汗出太多,血容量不足就要休克的,仲景用桂枝加附子助陽解表以止汗漏。
桂枝加甘草
辛甘化陽,桂枝、甘草辛甘通陽,乃昇陽化氣之良劑。《傷寒論》用其治療發汗過多,損傷心陽。患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甘草桂枝湯主之。
桂枝加黃芪
功效是補氣和營固表。代表方為枝加黃芪湯,就是桂枝湯加黃芪。
同類處方有三: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與桂枝加黃芪湯。這三個處方的組成成分是相同的,但其劑量及君藥不一樣。桂枝在這裡不是收汗的,而是調和營衛的。
桂枝加乾薑
功能振奮中陽。代表方是桂枝人參湯。《傷寒論》說:“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脾虛寒溼兼表邪不解,方用桂枝解表,乾薑溫中,人參、白朮補氣健脾。
桂枝的使用禁忌及劑量
桂枝使用禁忌
一般來說,陽盛氣浮,裡有火熱者不能用桂枝。《傷寒論·傷寒例》雲“桂枝下嚥,陽盛立斃”;另外,溼熱證一般不用,“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腸燥津枯者不用,桂枝附子湯“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則去桂。
桂枝應用劑量
仲景關於桂枝的用量最多用五兩,有1方,用於溫陽、平衝逆,為桂枝加桂湯。溫心陽、祛風溼痺痛用四兩。一般用二至三兩,用三兩者17方,用二兩者7方。最少用六銖,有1方。現在常用的劑量是6~12g,必要時15~30g。
桂枝的應用關鍵是辨證正確,配伍合理,用得好往往可以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