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句家喻戶曉的民諺。《素問·骨空論》也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春主風令,入春後面板腠理疏張,易為風邪所侵,因此應適當“春捂”。
那麼“春捂”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呢?
中醫認為,首先春捂能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是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這種保持恆定的溫度,一靠血管收縮和面板出汗來調節,二靠增減衣服來維持。如果春季過早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其次,“春捂”有益於抵禦風寒。明代醫家汪綺石說“春防風,又防寒”。人體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在春天開始復甦,使處於“冬眠”的面板細胞活躍起來,毛孔張開。此時如果冷風襲來,人就可能感到非常寒冷,“春捂”正好可以抵禦春季的寒氣。
此外,“春捂”還有利於適應季節變化。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早脫掉厚衣服,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變化,誘發疾病。
“春捂”應捂哪裡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老志恆言》指出:“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認為“春捂”要“捂”下身,上身衣物可以略減,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一致。
然而,很多年輕女士在春季卻過早地穿起單薄的緊身褲、裙裝或短褲等,這對身體十分不利。據報導,突尼西亞婦女一年四季都穿裙子,結果患風溼性關節炎的人數約佔婦女總人數的70%,這大多都與感受寒冷有關。所以從健康角度來看,春天還是適當“春捂”為好。
如何科學進行“春捂”?
《壽親養老新書》中說“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由於“春捂”是順應陽氣生長的養生需要,適應春季天氣變化的特點,所以也成了預防各種春季疾病保健良法。那麼該如何科學地進行“春捂”呢?
1)把握時機。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如感冒、消化不良等,會在冷空氣到來之前捷足先登。因此,“春捂”的最佳時機應在氣象臺預報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內為宜。
2)把握氣溫。研究表明,15℃可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即可不捂了。
3)注意溫差。春季氣溫變化無常,面對這樣的天氣,要隨時注意新增衣物,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進行“春捂”。
4)持續時間。醫學家發現,春季氣溫回冷時要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也要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需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