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2020年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十的癌症有: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胰腺癌、乳腺癌、神經系統癌症、白血病、宮頸癌。這十種癌症佔所有癌症總死亡率的83%。

其中白血病的死亡病例就6萬人,白血病其實也被稱為血癌。白血病主要是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惡性增殖,導致人體出現大量發育停滯的癌細胞,癌細胞並沒有正常血細胞的功能,甚至還會抑制正常的細胞造血,導致身體出現貧血、出血和感染,還會造成淋巴結或器官腫大,失去它們應有的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人的身體就會出現疼痛、牙齦出血、鼻出血、發燒等症狀。

白血病大體可以分解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而根據癌細胞的型別不同又分為淋巴細胞型白血病和髓細胞型白血病。

除了遺傳導致癌症發生的原因外,大多數的癌症都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大的關係的,白血病也不例外。

我就曾經遇到一位網友留言諮詢過這樣的情況,她孩子3歲,從出生以來身體都一直很好,甚至感冒發燒都很少。但是有一段時間她發現孩子身上突然多了很多淤青,起初是在幫孩子洗澡時發現偶爾一處,就以為是孩子玩耍不小心碰到的也不是很在意,但是突然有一天她發現孩子並沒有摔倒眼睛周圍卻出現了大片的淤青,所以給我留言諮詢,需要做哪些檢查。當時給她的建議是首先考慮血液問題,需要到血液科進行進一步檢查,但是她的回答是想再觀察,因為這件事我催促了她好多次,最後她才抽出時間帶孩子做了進一步檢查,檢查後發現孩子血小板非常低,最後給孩子做骨髓穿刺發現孩子竟是白血病。

血小板減少是白血病出血的最重要的原因,急性的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都是反覆發生的,而且出血的部位都是很廣泛的,最常見的出血部位包括:面板、鼻、牙齦、胃腸道、泌尿系統、呼吸道、腦等等。

白血病在發病時都是比較突然的,而且發展也很快,幾乎沒有很典型的先兆表現,所以很容易被忽視。

急性白血病常見的症狀包括:

發燒:除了白血病本身引起發熱外,還有因為誘發的感染引起的發熱,發熱的表現可以是低熱、高熱,可以是持續性的發熱也可以是斷斷續續的不規則的發熱。出血:出血部位廣泛,經常反覆出現。貧血:貧血是最常見也是最顯著的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貧血也會不斷加重。骨、關節疼痛:小孩出現骨關節疼痛是最多見的。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

生活中接觸的這些都可能是引起白血病的“元兇”

漂亮的餐具—仿瓷碗。

仿瓷碗外觀的顏色非常鮮豔好看,從外觀上看就像陶瓷但是卻很耐摔,在前些年經常看到好多商販整車的拉到街上擺賣,年輕人和有孩子的家庭就很喜歡買這樣的餐具。

但是就是這樣的仿瓷碗是不耐高溫的,遇到高溫就會釋放甲醛和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已經被列為2B級致癌物,誘發白血病。

這個也是諮詢的那位網友孩子患白血病的其中一個誘因,因為她說過因為孩子不愛吃飯,就特意買了一個這樣的碗吸引孩子讓孩子多吃飯,不想卻害了孩子。

樟腦丸。

樟腦丸一直是我們儲存衣服必不可少的一個東西,還記得上學時一到換季,全班就是一股濃濃的樟腦味,就連老師的衣服上也是這個味道。

我們買到的樟腦丸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樟腦,含有對二苯、萘等一級致癌物,如果長期大量和人體的面板接觸就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

特別是有蠶豆病的人如果接觸就會出現溶血性貧血,後果很嚴重。

新買的傢俱。

有的傢俱含有大量的甲醛,甚至放置很多年甲醛也無法揮發完全,甲醛是屬於1類致癌物,具有很強的刺激性,長期接觸會使人頭暈、頭痛、胸悶氣短、神經衰弱、免疫力下降、甚至損害肝腎功能。

不僅新買的傢俱,還有新裝修的房子等都是需要做好通風再入住,以前的劣質材料甲醛揮發可能需要長達3~15年,但是隨著科學研究越來越發達,很多材料都是比較環保,揮發時間最少也需要5~8個月。如果家裡有體弱的病人、孕婦、嬰幼兒的更要注意。

泡沫地墊或玩具。

很多劣質的地墊、玩具甚至有的文具都含有甲醯胺,甲醯胺是一種毒的、有致癌風險的化學物質。

所以家長們在選擇玩具或地墊時要選XPE材質的。

對於很多疾病或者癌症,在目前來說並沒有很明確的預防方案,但是做好這3點預防白血病

避免輻射、避免接觸化學物質。

如裝修中常用的黏合劑、塗料、夾板等材料中釋放出的甲醛、鉛、苯等有害物質都會對造血系統造成危害。

還有很多愛美的女性也儘量不要染髮和塗抹指甲油,美國研究發現,長期大量使用染髮劑或指甲油的女性患白血病的風險比不用的人高3倍。

在生活中避免夜間開燈給孩子睡覺,很多兒童早熟或白血病的發病率增高都是和夜間開燈睡覺有一定的關係

避免濫用藥物。

很多老人常用的氯黴素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要避免長期使用或濫用。

注意飲食衛生。

有部分種植戶為了讓自己種的蔬菜水果長得更好,會使用化肥或農藥。當人吃了這些含有化肥或農藥的水果蔬菜就會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這樣就會容易使骨髓的造血功能被破壞,這也是所謂的病從口入。所以在平時蔬菜水果都要清洗乾淨再吃。

15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8個訊號提示身體出現病變,5個良好生活習慣,保證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