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咱們傳統文化的載體,其實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的,不管是中醫粉的無所不能,還是中醫黑的一無是處,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不應該走極端,傳承他的好,摒棄他的糟,讓我們獲益是最主要的。
1. 關於養生
早上聽了一檔節目,介紹韓美林大師的生活習慣,他從十幾歲就不曾感冒過,目前八十多歲沒有一根白頭髮,他早上起床時每天堅持做這樣一套動作:①伸懶腰,抻開筋,3、4下,俗話說筋長一寸,壽長十年;②側身躺,把兩個膝蓋抱在胸前,把整個身體擠在一塊,做深呼吸動作;③搓臉,象太極一樣的方向揉搓臉部;④拽、捏耳朵,耳朵有非常多的穴位;⑤拳頭捶打大椎穴,木梳梳頭,整個過程大概2-3分鐘,來把自己的身體喚醒,有人實踐效果不錯,貴在堅持。我們常常抱怨自己沒時間打太極拳、做瑜伽,健身房擼鐵,不妨我們可以找一找適合自己的容易堅持的小方法,這也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有益的中醫文化。
2. 關於感冒
大家感冒了,習慣用什麼方法?大家用過蔥白、生薑、紅糖水發汗嗎?這種方法適合什麼人群呢? 蔥白,辛溫而潤,是一味發散表邪、宣通陽氣之佳品。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即謂其“主傷寒寒熱”。晉代葛洪《肘後方》載有蔥豉湯,治傷寒初起,寒熱無汗。方中豆豉功擅解表透邪,與宣肺通陽之蔥白相伍,對外感初起寒熱身痛者,不失為簡約速效之良方。這兩味藥生活中都常見。
朱良春老先生用蔥白治外感初起,有以下三法:
① 一法,用蔥白一握,和米煮粥,粥成,加入食醋,趁熱食之,可迅速收發汗解表退熱之效。此方又名“神仙粥”。蓋藉米粥以助胃氣,充養津液以益汗源,託邪外出,對老人、虛人之外感發熱更為相宜。
② 二法,嬰兒感冒,不便服湯藥者,用蔥白絞汁,兌入母乳或牛奶中,然後放奶瓶中吮吸,服後得汗便熱退身安。此用藥之巧法也。
③ 三法,蔥白、生薑各30g,同搗如泥狀,臨用加食鹽少許,布包,對感冒發熱病人,塗擦其前胸後背,每日2次,塗後蓋被取汗,如適當加熱後用,效果更好,此外治法。
當然,這是對於輕症來說不妨一試,如果有重症,需要做出基本的判斷。
3. 關於營養
營養問題已經是臨床上尤其是重症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和呼吸支援、迴圈穩定等同等地位。
① “補其不足,損其有餘”——即通過補充營養底物,刻意增加或限制某些炎性反應所必須的氨基酸(以及脂質)供應,即所謂“補其不足,損其有餘”,調理機體的代謝應激反應,不僅減少內臟和肌肉蛋白的分解,而且又減輕機體過度的炎性反應,最終達到保護器官功能的代謝治療之目的。這就是中醫講的“陰陽平衡”理念。
② “水土不服”——所謂“水土”其實就是我們機體所攜帶的微生物與環境和食物的關係。每個人出生和成長的環境決定了其體腔中微生物的優勢構成,既形成了一方地域的口味,更影響著宿主機體的物質吸收和代謝。在重症患者應激時,一旦短時間內患者進食停止或不足,機體尚可依靠其能量儲存而維持細胞代謝,但壽命短且繁殖快的腸道菌群,卻會因為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出現“青黃不接”,直接造成機體腸道吸收和物質代謝紊亂。“小米粥養胃”“先喂菌,後喂人”,所以啟動胃腸營養給予患者小米油應該要好於單純給予瑞能瑞代等。這是中醫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理念。
③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不和則臥不安” “留得一分津液即存得一分生機” 都可以體現中醫對營養的重視,符合現在重症管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