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提到炎症性腸病,可能比較陌生。對於生病的人來說,卻苦不堪言。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

從病名上來看,不就是腸道有炎症嗎?

是的,沒錯。是腸道有炎症,但是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腸道炎症,醫學上是如此定義的,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不完全明確的慢性腸道非特異性腸粘膜炎症的疾病,可能與遺傳、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腹痛、便血、粘液血便、腹脹等,重者可以導致中毒性巨結腸、腸梗阻、腸穿孔、結腸癌變等好發於20-40歲的青中年人。

炎症性腸病,主要有兩種型別,也就是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如果在早期,還有一種未定型腸炎,也可以理解炎症性腸病的早期腸粘膜炎症改變。

近些年來,該病有逐年上升趨勢。診斷不是很容易,治療常常也很棘手。如果能夠獲得早期診斷,得到早期治療,規範隨訪,可以獲得痊癒,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那麼一般是如何發現這個疾病的呢?最常見的檢查手段就是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活檢。

結腸鏡檢查,比較直觀,可以觀察腸粘膜表面的變化,比如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潰瘍等。操作內鏡的醫生,會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抓取粘膜組織,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活檢”,再送病理科檢查。

那麼病理科檢查什麼呢?病理科檢查是用顯微鏡再仔細觀察粘膜的微結構,來進一步判斷粘膜的病理變化,提出診斷意見[1]。

對於炎症性腸病來說,粘膜的病理變化多樣,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階段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病理形態特徵,難以簡單固定的標準化診斷。為此醫學專家們,尤其是病理學專家們多次探討,制定了相關共識意見。

炎症性腸病,粘膜活檢先要觀察粘膜的結構和粘膜固有層炎性細胞是否增多。將腸粘膜分為正常粘膜、炎症模式、毒性/缺血損傷、混合模式等。

1. 正常黏膜:

指的是腸粘膜結構沒有改變,粘膜固有層細胞無顯著增多的炎性細胞。

2. 炎症模式:

腸黏膜固有層大量炎症細胞浸潤,這種情況視為炎症模式。然後根據炎症細胞的型別進行分類。

(1)如果粘膜結構沒有改變,但黏膜固有層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還需要仔細觀察,是否為顯微鏡腸炎;如果腸上皮內淋巴細胞增多,可能是淋巴細胞性腸炎;如果是粘膜上皮下膠原增厚,可能是膠原性腸炎。

(2)如果粘膜結構沒有改變,但是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則為活動性炎症。要考慮可能是急性自限性腸炎,也稱為急性細菌性腸炎、藥物性腸炎及早期IBD。

(3)若黏膜結構改變伴黏膜固有層大量炎症細胞浸潤,則為活動性或非活動性慢性腸炎,可見於IBD、慢性感染性腸炎、腸道血管病變、藥物性腸炎等多種疾病,診斷還需要結合腸炎的範圍、程度、臨床症狀、化驗結果等進行系統分析、鑑別診斷,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3. 毒性/缺血黏膜損傷模式:

這種粘膜損傷的模式是指腸粘膜上半部隱窩萎縮、細胞體積變小,呈立方狀、胞質黏液減少。可見隱窩細胞凋亡增多、隱窩枯萎(crypt withering/withered crypts)等表現。這種病理改變,多見於缺血性腸病、藥物性腸炎、病毒感染等。

4. 炎症-毒性/缺血損傷混合模式:

黏膜隱窩萎縮同時伴固有層大量炎症細胞浸潤,可見於藥物性腸炎、艱難梭菌感染等。

圖解:炎症性腸病毒性/缺血黏膜損傷模式病理圖(HE × 4 物鏡)黏膜上半部隱窩萎縮,細胞變立方形,胞質黏液減少,黏膜固有層炎症細胞少,間質透明變,表面上皮脫落

粘膜活檢,只能觀察所取的那塊微小粘膜的結構改變,並不能完全代替整個腸粘膜的結構改變。對於組織學形態的解讀,需要結合結腸鏡、CT、彩超、核磁等影像學改變、以及其他階段粘膜的表現。一般來說,內鏡醫生會根據內鏡下所看到的粘膜變化,分部位分階段獲取結腸粘膜組織,以便儘可能獲得比較全面的診斷。

腸道非腫瘤性疾病形態具有重疊性,不同的疾病可有類似的組織學改變。相同的組織學改變可以見於多種疾病。所以臨床問題的複雜性也在於此,為了做出一個明確的診斷,不是一蹴而蹴就可以完成的。對於結腸粘膜活檢組織的病理診斷應結合臨床病史,如年齡、病程、治療史等進行分析。

有些病例在病變早期,臨床和病理特徵都不典型,求一次活檢難以診斷時,要定期複查,瞭解其變化趨勢,或診斷性治療後複查,比較前後兩次的粘膜變化,可能會正好遇上病變比較明確的時候,特徵也比較明顯的時候,這個時候,診斷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1] 中國炎症性腸病病理診斷專家指導意見中華炎性腸病雜誌2021 年1 月第5 卷第1 期Chin J Inflamm Bowel Dis,January 2021,Vol.5,No.1

12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高血糖“黑名單”飲食排行,紅薯排第三,第一可能會讓你“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