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今天(3月2日),新加坡新增2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達到108例,其中6人在加護病房(比昨天少一人)。另外,有4人病癒,總出院人數達78人。

今天確診的其中一人(第108例)與Wizlearn Technologies公司有關,她是一名34歲的菲律賓女傭,受僱於之前確診的61歲本地男子(第101例),而他僱的另一位女傭,是之前確診的第102例。

另一起新確診病例是68歲的新加坡女子(第107例),他與萊佛士書院學生的奶奶(第94例)有關,她在2月11日至14日曾去過印尼雅加達。

專家通過研究新加坡目前所有確診病例發現,在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症狀輕微時,患者體內病毒含量最高,而當症狀進一步發展為肺炎時,病毒量反而顯著下降。

這篇2月20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的名為《新加坡新冠病毒防疫經驗:需要全球共同關注和協作的問題》的文章,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校長,國大醫學組織主席、杜克-國大醫學研究生院管理委員會高階顧問陳祝全(Tan Chorh Chuan),與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樑玉心等專家通過對新加坡現有新冠臨床病例觀察後,闡述研究結果。

文中提到,新加坡通過2003年抗擊非典中學到的經驗,來對抗新冠病毒。

新冠與非典有相似之處,1. 潛伏期相似——患者在發病第一週到第二週時出現肺炎。2. 兒童感染少見——新加坡3例年齡分別為6個月、1歲和2歲的患者症狀非常輕微,與中國此前公開的報告相符。

但是,新冠病毒的發展規律與非典恰恰相反,新冠病毒量與症狀嚴重程度並不成正比。在新冠病毒染病初期,症狀最輕微時,人體內病毒含量最高,隨後逐漸減少。

這或是因為患者的症狀並非病毒直接導致的,而是身體對抗病毒時所產生的反應,因此身體產生白血球用力對抗病毒時,就會出現更多症狀,如咳嗽、發燒等,病毒則逐漸減少。

但文章中也指明了,病毒量的高低與傳染力的強弱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不過,專家們還是呼籲當大家出現輕微症狀時候,切勿掉以輕心,應該積極採取措施防止病毒傳播。

另外,與非典不同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患者可能危重,可能出現輕微症狀,還有可能無症狀。而無症狀地傳播,也是大家最擔心的病毒傳播方式。

世衛組織全球疫情和警報響應網路主席費舍爾曾對媒體表示,任何新冠病毒感染者未出現症狀前,咽喉都有病毒,若沒有症狀,不咳嗽,不太可能傳播病毒。簡單來說,要廣泛地病毒,感染者須咳嗽(製造或噴出病毒)才行。

也就是說即使剛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體內病毒量高,但是因為無症狀,可能傳染性低。除非是聚餐或有親密的肢體接觸,要不然無症狀者不太可能在社群傳播病毒。

反之,即便體內病毒量顯著減少,但是因為有咳嗽等症狀出現,若未有效防護,則傳染性大大增加。

這個觀點與資料相符,在中國,2月初多地出現因同學聚會、家庭聚餐、企業開會造成多人感染的聚集性病例。而把新加坡兩大教堂感染群聯絡在一起的,也是一場新春聚餐。

在新加坡已發現的確診病例中,多數是家人、朋友或密切接觸者。若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渠道是無症狀病患,衛生部根本無法確認感染群,或建立連線。可以確定的是,在疫情發展期間,無症狀病患佔少數。

這篇釋出在JAMA上的文章,還總結了控制疫情的七個關鍵問題,需要全球協作:

1、需要更好地了解病毒傳播方式,受感染個體在無症狀時是否具備傳染性。

在對於新加坡的病例進行觀察後,研究人員發現,病例在發病初期具有較高的病毒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肺炎後,而逐漸減小。然而,要了解病毒量與傳染性相關程度,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

2、需要在初級醫療機構高效篩查,記錄接觸史,減少社群傳播。

新冠病毒感染的初期臨床表現並不明顯,許多到初級診所求醫的患者有乾咳、咽喉疼痛、低燒等輕微症狀。而此類呼吸道症狀又極為常見,因此就需要初級醫療機構的醫生快速、敏感反應,及時現場篩查,減少社群傳播。

3、需要研究出臨床標準或生物標誌物,來協助區分可能惡化為重疾的病例。

雖然有一些報告闡明,此前患有慢性病的病例,容易發生病情惡化,但根據新加坡現有的資料表明,沒有併發症的病例,也可能發展為危重患者。

4、需要確定特效藥的針對性,以及最佳用藥時間。

現在正在中國進行的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瑞德西韋的隨機試驗,可以提供藥效參考,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哪些患者可能從這些治療中受益,以及最佳的用藥時間(在疾病初期或僅用於病情惡化時)。

5、需要清晰、準確、及時地傳播疫情正確資訊。

新冠疫情傳播速度較快,公眾容易焦慮和恐慌。與非典時期相比,在社交媒體時代,民眾非常容易了解到最新的訊息,同樣,謠言也可輕易散播,這對衛生系統的管理者帶來重大挑戰。

6、需要從各方面支援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

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無論是身體上要承受長時間穿著笨重的防護裝備,還是心理上要承擔冒著感染風險親上一線的恐懼,甚至要面普通民眾的排擠等。新加坡的領導人正積極做出努力,總統、總理、各級部長親自拜訪一線工作人員,並宣佈為他們加薪1個月。

7、需要全球協作開發有效疫苗。

新加坡希望在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等組織的領導下,為全球開發和測試疫苗做出貢獻。新冠疫苗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臨床試驗,但任何疫苗都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在全球範圍使用。當然與此同時,仍然要嚴格執行公共衛生的防護措施,加倍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中國方面,2月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線上發表論文,以中國30個省份的1099名確診病人為研究物件,分析了新冠病毒的臨床資訊。文章的重要發現包括:

1. 只有43.8%的患者入院時有發熱症狀,但隨著疾病進展,住院期間發燒率為88.7%

2. 第二個最常見的症狀是咳嗽(67.8%)。

3. 發熱和咳嗽是主要症狀,噁心或嘔吐(5.0%)和腹瀉(3.8%)很少見。

4. 在Covid-19爆發的最初階段,入院後有15.7%的患者患有嚴重疾病。在總人口中,有23.7%患有至少一種並存的疾病(例如高血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 中位住院時間為12.0天(平均12.8天)。入院期間,大多數患者接受醫生診斷為肺炎(91.1%),其次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3.4%)和休克(1.1%)。

6. 嚴重疾病患者的肺炎發生率為99.4%,非嚴重疾病患者的肺炎發生率為89.5%

7. 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潛伏期大於14天的有1.18%,大於18天的僅有0.73%,24天的只有兩例。

8. 本次研究確定的病死率是1.4%

9. Covid-19的常規傳播途徑可能包括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編按:本論文沒有提到令人喪膽的空氣傳播】

最新評論
  • 1 #

    工作做的很細緻,很有條理。贊一個!

  • 2 #

    這或許就是傳播範圍廣、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的原因!!!因為無症狀感染,本人不知道啊。這就給防控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世界範圍內的爆發就很難避免,因為長期來講人不可能不流動。個人建議,在國內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成效的情況下,下一步應對從國外回來的人員進行必要的抗體檢測,這樣會更穩妥,可能會更有效。

  • 3 #

    目前國內的抗疫工作顯得簡單粗暴、打法單一,以全民動員的形式成本太高,根本談不上什麼精準施策,要好好向新加坡學習學習

  • 4 #

    好文,讓民眾正確認識疾病減少恐慌與不隱瞞不欺騙同等重要

  • 5 #

    新冠就是特殊流感,在一般流感基礎上加上了咳嗽吐痰抑制,新冠病毒在引發流感後任務已經結束,中後期是痰導致肺炎,這個時期如果執著於殺病毒而不是化痰除痰,就走歪了方向。

  • 6 #

    新冠病毒量與症狀嚴重程度並不成正比。在新冠病毒染病初期,症狀最輕微時,人體內病毒含量最高,隨後逐漸減少。

  • 7 #

    耳目一新,對病毒及感染讓民眾看明白之間關係很重要!中國媒體 應向新加坡媒體學習,對這方面報道粗略!

  • 8 #

    新冠病毒量與症狀嚴重程度並不成正比。說明了兩點:一是病人的防疫系統運轉殺滅體內病毒時人表現患病體徵;二是人體免疫系統對此種病毒的鑑別判斷能力低,在殺滅病毒同時攻擊人體正常組織細胞。

  • 9 #

    今後十年,沉下心來,好好研究新冠病毒,知己知彼,迎戰下一次爆發!

  • 10 #

    連傳播路徑都沒搞清楚,世衛就說沒有症狀不太可能傳播病毒,依據是什麼?

  • 11 #

    這樣看來咳嗽的人必須隔離!

  • 12 #

    兒童感染者症狀輕微無死亡病例,意思是童血抗病毒免疫力最強?

  • 13 #

    最簡單的方法是有咳嗽的帶口罩就可以杜絕新冠

  • 14 #

    能畫出圖,說明分析工作到位,為跟蹤防控打下基礎。

  • 15 #

    阿彌陀佛沒有感染!阿門感染了!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液黏稠的4個訊號,很多人沒注意血管就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