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使用補藥的幾條原則
張德蘊
在中醫臨床實踐中,近幾年來我們初步粗略的調查,補法在中醫臨床佔有很大的比重。補法應用得當,確實可以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這是符合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的。但是,也看到一些病人,過分相信補藥,甚至有的個別醫生為了迎合病人的主觀願望而濫用補藥,這不但對病情不利,給病人身體造成傷害,後果不堪設想;同時也浪費藥物,給患者造成經濟負擔。我想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有不妥之處請同道批評指正。
1.如何使用補藥:所謂補藥,就是能夠滋補人體陰陽氣血不足的藥物,相當現代醫學強壯機體和提高人體生理機能的藥物。辨證施治是診斷疾病的手段,臨床應用藥物的標準和治療疾病的法則。
正確的辨證:所謂辨證,是認識疾病,診斷疾病的過程。對於複雜的病變,不通過辨證是無法掌握病情的,更無法使用補藥,只有根據收集的臨床資料,通過綜合分析判斷陰陽氣血之不足,何髒虛損等。在此基礎上,首先要抓住虛症的主要矛盾。選擇一些肯定的藥物,經過有系統,分主次的配伍投給病人,這就是所謂的"有其病用其藥"。可是在臨床上,也常常有不經過辨證,卻問病人用藥情況,如病人一說腰痛和陽痿,不經過慎重的審查和分析,就主觀的認為是腎陽虛所致,於是就鹿茸、鹿鞭、海狗腎、龜靈集、三鞭丸……?信手開來,不考慮腰痛和陽痿是否腎陽虛還是腎陰虛?同樣病人一說無力,就用人蔘等貴重補品,可是無力是否由脾虛、痰溼逗留、納呆所致?其次要根據"西醫診斷"或辯病使用藥物的情況,實質上是一種對號入座的治療方法。既然對號入座,就有可能對不上號,這一部分有可能被拋棄,被拋棄的部分有可能正是中醫的長處。所以,根據西醫診斷或辯病,也必須再做進一步的辨證,否則仍然是無法使用補藥的。例如現代醫學所說的某病體質差,或免疫功能低下而選用補藥治療,可是必須弄清,體質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病因辨證)?是機體(陰、陽、氣、血)那一部分差呢?不做辨證仍然是無法治療的。因此,有的病人雖然長期服用補藥,但是療效不明顯,甚至出現了副作用。其根本問題在於沒有堅持很好的辨證。
精選藥物:疾病已經辨別清楚,主要矛盾已經明確,可是如何集中優勢兵力克敵(疾病)制勝,仍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熟悉藥性: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功用、升降浮沉、毒性大小及用法用量等。
同時對藥物的炮製也要有大概的了解,因炮製不同,藥物的效能也不同,所以臨床醫生要對炮製的了解。
對藥物功能的了解,對每一味藥物,臨床應該抓住主導作用和效能,如麻黃的辛溫發汗,桂枝的發汗解肌、溫經通陽、活營通脈等。
正確進行藥物之間的相互搭配,既兩藥合用是否違反配伍禁忌?合用後是否增強療效?合用後是否可以消除毒性或產生副作用。均需細緻的考慮。然後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精心組方,劑量要適當,重點要突出。雖然對藥味的多少、方劑的大小、歷來就有爭論,但總的來說,是針對病情的變化而定的。可是在實際工作中,有的醫家,對疾病卻採用"打包圍戰"的戰術,處方包括20多味藥物,有的達到40多味藥物。此累大處方,從表面上看,是要給病人大劑量效捷的信念,而實際上,常因藥物過多,相互牽制,功效不集中,使疾病難以全愈,即使病情複雜或慢性病,用藥稍多,也要力求作到,多而不雜,繁而有要、緊密配合病情的原則。
2. 誤用補藥的危害
2.1 個別人認為:"中藥治不好也治不壞",用補藥治病,當然是如此,有這種想法的同志是非常錯誤的,中藥誤補致害的例子,古今臨床均有記載,如:"誤補則易疾","無使則過之,傷正氣也","閉門留寇"等。由於誤補或補而不當,出現的問題有:服用補藥出現腹賬、納呆、或症狀加重;延誤了病癒期;使病情變得更加複雜,影響了主要疾病的治療;促使了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2.2 至於不當而補的情況有:邪實兼虛,實是本質,而出現某些虛症的症狀者;體虛受邪,當前邪熱熾盛,法當急則治其標,或祛邪兼以扶正者;痰溼滯留,夾有脾虛無力者;氣血不辯,陰陽不分者。
3. 臨床上應注意的問題
3.1 處方書寫要認真,避免誤解弄錯,發生不良反映。煎藥法、服藥法和禁忌都要按有關知識向病人(家屬)交代清楚,以免降低療效產生毒副作用。
3.2 不要為了迎合病人的主觀願望而濫用補藥。很多病人喜歡服用補藥,尤其體質稍微無力時,總認為自己的體質虛弱。常有病人要求開貴重的補藥,有的醫生則不根據辨證,為了迎合病人的心理而濫用貴重的補藥。這些都是不對的,醫生應嚴肅認真的對待,根據病人病情用藥,同時也應向病人解釋清楚,並非貴重補益藥物才能治好病,如不辨證使用補藥反而有害等等。同時貴重補藥治不好病,患者會有意見,相反,一般補藥用量適當,治好病,患者會更滿意,更能提高中醫的威信,對發揚中醫中藥,將會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