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1、 心的辨證

心有陰陽氣血虛, 痰火痰蒙炎上瘀。

氣虛選用參草芪, 心陽桂附姜療疾。

血虛四物胞丹皮, 心陽天王補心杞。

神志棗柏味膠合, 龍牡珠柏用有益。

清心導赤加山梔, 活血瓜蔞薤白需。

滌痰滾痰加芩瀝, 豁痰導痰星礬許。

治療法則要牢記, 臨證治療方可愈。

[註釋]

心病辨證歸納起來有虛證和實證兩大類。虛證有:心陽虛,心陰虛,心血虛,心氣虛。實證有:痰火擾心,痰蒙心竅,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八個症候群,各症候有別,其治療方法則也不同,必須詳細辨別屬之何證,才能正確的樹立治療法則。心氣虛應用人蔘、黃芪、甘草等補氣之品,方劑可選用養心湯;心陽虛可選用附子,肉桂,乾薑等助陽藥,以溫補心中之陽氣。方劑可用桂枝甘草東加味;心血虛應用補氣養血之品。如白芍、紫河車、當歸、熟地等。方劑可選用四物東加減;心陰虛應滋養心陰,方劑可選用天王補心丹加枸杞子、沙蔘等養陰之品。在以上幾個症候中,要根據症候靈活辨證用藥,常用藥物有茯神,龍骨、牡蠣、硃砂、琥珀也是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不可缺少的藥物。要隨其症,而用其藥。心火上炎要選用清熱瀉火之藥,方劑可選用導赤散或三黃瀉心湯;心血瘀阻可用活血化瘀法,方劑可選用瓜蔞薤白白酒湯或血府逐瘀湯;痰火擾心可用滌痰開竅之品,方劑可用礞石滾痰湯;痰蒙心竅可用豁痰開竅之品,方劑可用滌痰湯。以上治療法則必須記清,在臨床上才能真正的達到治療目的,使疾病得到康復。

(一) 心氣虛

氣虛年老髒氣衰, 汗多過甚心受連。

面色恍白自汗兼, 體倦無力悸氣短。

舌淡苔白脈結代, 補養心氣養心煎。

[註釋]

心氣虛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年老髒氣虛衰。"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故傷於心,所以出現面色恍白,自汗,體倦無力,心悸,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結代。治則補養心氣,方藥選用養心煎加味。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某些虛弱症,神經官能症,心臟病,心功能不全,具備下列症候者,方可進行治療。

本證的病因是:由於老年臟器日衰,風溼損傷心氣"汗為心之液",某種原因引起的大汗,傷其陰液,造成氣虛而成本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心悸,自汗,氣短,活動後加重,舌質淡,苔薄白,面色恍白,體倦乏力,脈虛無力。

本證的機理是:心主血脈,氣為血帥。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氣血不能正常執行,心氣內虛,虛無所主,心中慌然,若有所失,故心悸也。"動則氣耗",故活動後心悸加重。清.成無己說:"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心氣虛弱,心血不足,血不能上衝於面,故面色恍白;心開竅於舌,心氣不足則舌淡苔白,心合於脈,心虛則脈亦虛,或氣來不勻,氣血不行不能連貫於脈,故見脈結代。

本證的治療原則:補養心氣,安心神。

常用藥物:

補心氣:黨蔘、太子參、黃芪、炙甘草等。

安心神藥:茯苓、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龍骨、牡蠣、硃砂。

本證的方劑用:養心東加味:人蔘、黃芪、炙甘草、五味子、茯神、遠志、當歸、 酸棗仁。

(二) 心陽虛

陽虛髒衰日之久, 心氣不足陽衰朽。

陽虛則寒形冷候, 心胸憋悶青紫口。

治療溫陽法堅守, 桂枝甘草加附救。

[註釋]

心陽不足是由髒氣衰微日久或心氣虛導致而成。心陽虛者形寒肢冷尤甚,心胸憋悶,口脣青紫,治則用溫補心陽之法,方藥可選用桂枝加甘草東加附子。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的心臟病,心功能不全,心絞痛,心律不齊,休克等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由於髒衰日久,導致氣虛,氣虛則陽氣不足,可發為本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心悸,自汗,氣短,形寒肢冷,心胸憋悶,面色蒼白,舌淡或紫暗,脈細或結代。

本證的機理是:心氣虛損,日久導致陽氣不足,陽氣不能輸布溫煦,故見形寒肢冷。陽氣不達於面則面色無華。心液失陽之斂,則衛陽不固,津液外洩而為自汗,心陽虛則胸陽不振,心脈閉阻故心胸憋悶;瘀阻不通,不通則痛,瘀阻心中則心前區疼痛。口脣紫暗,為淤血之象。心陽虛之嚴重者,上證加重,氣短髮為喘不得臥,心悸。心陽虛弱,陽不振則氣血執行不暢,甚則凝滯於脈道,故脈結代,舌紫暗。

本證的治療原則:溫補心陽。

常用藥物:

溫補心陽藥:附子、乾薑、肉桂、桂枝。

本證的常用方劑:輕者:桂枝甘草東加味;重者:四君子東加附子、乾薑。

加減法:自汗者加黃芪、五味子、牡蠣;胸陽不振,心脈痺阻,以至心胸憋悶,甚則心絞痛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東加川芎、當歸、桃仁、紅花、丹蔘;心率不齊或脈結代者用炙甘草東加減,炙甘草、黨蔘、桂枝、麥冬、當歸、五味子、附子等;心陽虛脫可用四逆散和生脈散:附子、乾薑、甘草、人蔘、五味子、麥冬。

此外,在心陽虛的症候中,有一種"水氣凌心",其症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心陽不振,加上肺氣虛不能輸布水份、津液,或留而為飲,或水氣上衝。其主要脈證為:心悸,氣短,頭目眩暈,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胸中發悶,咳嗽,咯稀白痰,舌苔白,脈沉弦。治法通陽化飲,可用苓桂術甘湯治之。

另一種心陽不振是:心陽不振加之腎陽之虛,下焦水寒無所制狀,形成水邪上犯。其證為:小便不利,心悸,頭目眩暈,筋惕肉潤,脈沉,舌淡,苔白滑,或見肩背痠凝,或見腹痛下利,或見肢體浮腫。治法:扶陽祛寒利水,可用真武東加減。

(三) 心血虛

血虛失血七情傷, 久病虛弱見其常。

心悸健忘不得眠, 舌淡面色白又蒼。

血脈不充脈虛細, 養血補血四物湯。

[註釋]

心血虛又稱心血不足,由於失血或七情所傷,或久病,年老體弱等因素所致。其證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淡,面色蒼白,脈虛。治則:養心補血。方藥:四物湯、加味。

[按語]

本證見於某些虛弱證,貧血,神經官能證,慢性腎功能不全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由於產後失血,崩漏或外傷出血等因,或七情傷及心脾,血無生化之源;或見久病虛弱,陰血暗耗所致。

本證的症候是: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無華,眩暈健忘,脣舌色淡,脈細。

本證的病機是:由於產後失血,或其他原因失血。心主血,主神志,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故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血不足,不能上衝於面,故面色無華,脣舌色淡。《靈樞.決氣篇》:"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血虛不能上榮於腦,腦失所養則眩暈,此屬,"無虛不作 眩也"。血虛不能充盈於脈故見脈細弱。

本證的治療原則:補心血,安心神。

常用藥物:

補心血:當歸、熟地、白芍、丹蔘、紫河車。

安心神:茯神、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龍骨、牡蠣。

本證的常用方劑:四物東加養血安神之品:當歸、白芍、川芎、黃芪、丹蔘、茯神、酸棗仁。

加減法:心中煩熱而失眠較重者,為兼有心火過盛之象,方中去川芎,黃芪加麥冬,五味子,熟地改生地;甚者加枸杞子、黃連、蓮子心;臨床上血虛不甚而心神不寧之象較重者,可適當減少補血藥加安神之劑,酸棗仁、百合、夜交藤、龍骨、牡蠣、柏子仁可隨症選用。

(四) 心陰虛

心陰不足久病虛, 心不養陰而失神。

心神不寧心煩悸, 五心煩熱夢多頻。

潮熱盜汗脈細數, 養陰天王補心虛。

[註釋]

心陰虛,為心之陰液虧損,其主要是久病傷陰,或心血不足,血為陰液,傷血則傷陰,所以臨床可見:心神不寧,心悸,心煩,五心煩熱,多夢盜汗,潮熱,脈細數。治則:滋養心陰。方劑可用天王補心丹治療。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各種結核,神經官能證,更年期綜合徵、病毒性心肌炎、風溼性心臟病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久病體虛,七情暗傷陰血,致營血虧虛所致。

本證的臨床表現:心神不寧,心悸,心煩,五心煩熱,多夢盜汗,口乾,舌紅少津,脈細數。

本證的病機:心主血,血主陰,陰血不足則心悸,心神失養則心神不寧,血不養心則心悸,心煩,口乾。《證治匯補》:"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神空,舍空則鬱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擎端也"。心陰不足,陰不制陽,虛熱內生,故低熱,五心煩熱,潮熱;因為入睡以後陽附於陰,陰虛則陽無所附,故見以上煩熱。心陽虛陽無所附,心液隨陽外溢而為盜汗,舌紅脈數乃心陰不足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養心陰,安心神。

常用藥物:

安心神:夜交藤、龍骨、柏子仁、酸棗仁。

養心陰:生地、百合、麥冬。

本證的常用方劑:天王補心丹加味:生地、遠志、天冬、麥冬、丹蔘、當歸、茯神、百合、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等。

加減法:如有低熱可加青蒿、地骨皮、鱉甲、元參;盜汗可加麻黃根、牡蠣。

(五) 痰火擾心

痰火擾心狂不安, 性情急燥目赤煩。

大便祕結小便赤, 脈數苔黃它症兼。

滌痰瀉火兼開竅, 礞石滾痰丸加減。

[註釋]

痰火擾心是以狂燥不安,性情急躁,目赤心煩,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脈數苔黃或兼有其它症候,治則可滌痰開竅,清心瀉火,可用礞石滾痰丸加減。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癔病,狂躁型精神病,具備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鬱久化痰,肝氣夾痰上湧,發病更為急驟而嚴重。若氣鬱日久不解,不僅停溼生痰,還可氣鬱化火,痰與火互結,則成痰火,痰火擾心竅則致本證。故《證指南醫案》一書中說:"狂由大驚大怒……故火熾而痰湧,心竅為之閉塞。"

本證的臨床表現:狂燥不安,哭笑無常,語無倫次,打人罵人,心悸,心煩,口苦,失眠,多夢易驚,面紅口赤,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苔黃膩舌紅,脈弦滑而數。

本證的病機:肝經鬱火,煉液成痰,或素體痰盛,痰於火結,而成痰火。痰火擾心,心神失養,致心神失常,故神志錯亂;火為陽,陽主動,故表現興奮狀態,打人罵人是心火亢盛的表現。故《經.陰陽脈解》篇"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矣,陽盛則使人妄言罵,不避親疏"。舌脈乃為有實熱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清降心火,滌痰開竅。

常用藥物:

清熱滌痰 :膽南星、天竺黃、竹瀝、青礞石、黃芩。

開竅藥:菖蒲、鬱金、蘇和香。

本證的常用方劑:礞石滾痰丸加減:青礞石、黃芩、大黃、苦膽草、朱麥冬、朱茯苓、膽星;痰多者配服白金丸。

(六) 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神志呆, 語言錯亂痰作怪。

神昏痰在喉中鳴, 脈象弦滑見膩苔。

治法滌痰開竅法, 方藥導痰湯服煎。

[註釋]

痰迷心竅主要表現神情呆滯,語言錯亂,神昏痰鳴,喉中有漉漉聲,脈弦滑,苔膩。治則:滌痰開竅,方藥選用導痰東加味。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抑鬱型精神病,癔病,癲癇、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由於精神刺激,如抑鬱,過度思慮,傷及肝脾,脾不運溼,溼滯生痰;一則是由於肝氣抑鬱,鬱火內生,肝熱偏亢,熱灼津液成痰,是為痰熱,即痰火,痰生即成,不可轉化,與風相結合,成為風痰;與寒痰結成為寒痰;與火相合成為痰火等。痰之為病甚雜,這裡僅介紹溼痰阻心,心神受擾,而出現精神錯亂,或意識不清等證。

本證的症候:神志錯亂,意識不清,自言自語,低吟慢唱,旁若無人,舉止失常。甚則昏倒於地,不醒人事,喉中痰鳴,漉漉有生,舌苔白膩,脈沉弦滑。

本證的機理:溼為陰邪,溼痰擾心,心竅被蒙而出現的一系列精神失常的病理表現。故《哀中參西錄》說:"癲者……心與腦相通之竅絡盡皆瘀阻,是神明擾亂也"。若本證見意識不清的同時兼有抽搐者,為有風痰。因抽搐一般屬於肝風內動,風性動,善行之,故神昏為痰,抽搐為風,故認為本證和風痰相搏有關。

肝陽素盛之體,兼有痰溼者,痰可隨肝氣上逆,肝陽上升,引起氣血逆亂,復兼情緒變動,心神突然受擾被蒙,而發為驟然昏倒,不省人事,痰聲漉漉之"中風"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滌痰開竅,理氣解鬱。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一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常用藥物:

滌痰藥:瓜蔞、貝母、天竺黃、膽南星、竹瀝;

溫化寒痰藥:半夏、陳皮、天南星、茯神、鬱金、白芥子。

開竅藥;菖蒲、鬱金、遠志、麝香、蘇合香。

本證的常用方劑:導痰東加味:半夏、陳皮、天南星、茯神、鬱金。可配合蘇合香丸。

加減法:偏於熱者加天竺黃、膽南星、竹瀝、瓜蔞、竹茹;可用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兼有風痰者加殭蠶、全蠍、蜈蚣、明礬、硃砂數味研末服之。痰隨肝陽而阻遏心竅可用石決明、磁石、雙鉤藤、菊花。

(七)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辛辣食, 六淫七情鬱而致。

舌體糜爛紅疼痛, 心煩失眠面紅赤。

尿黃脈數小腸熱, 清心導赤加山梔。

[註釋]

心火上炎又稱心火亢盛,是由於過食辛辣,或六淫七情所傷而致。其表現為:舌體糜爛,紅腫疼痛,心煩失眠,口渴尿黃脈數,頭面紅赤。它與小腸溼熱的症狀相同,因心與小腸相表裡。治則可清心瀉火,方藥可用導赤散加山梔子。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舌炎,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舌體糜爛,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吐血,尿血等具備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由於過食辛辣,過服或誤服溫熱藥,或由於情志鬱結,氣鬱化火;或因六淫內鬱化火而成。

本證的臨床表現:心中煩熱,急燥失眠,舌體糜爛,疼痛,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甚則發生吐血。

本證的病機:心火內盛,則心中煩熱,火擾心神,則煩躁失眠;心開竅於舌,心火上炎故舌體糜爛,疼痛;心火熾盛,灼傷津液則口渴;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可移至小腸而尿黃,重則火犯陽絡則尿血;心主血,血熱可妄行而吐血;舌紅脈數概屬心火上炎之證。若舌體潰破,反覆發作,久久不愈者,要考慮陰虛火旺之可能。

本證的治療原則:清瀉心火。

常用藥物:

清心降火:竹葉、蓮子肉、燈心草、木通、黃連、梔子。

本證的常用方劑:導赤散或瀉心湯:生地、木通、竹葉、元參、黃連、梔子。

加減法:舌瘡重者,加連翹、青黛、板蘭根;外用養陰生肌散或錫類散。兼有胃火者加石膏、知母。便祕口臭者加大黃。有出血症狀者加白茅根、丹皮、茜草。若有火毒外發之證則加雙花、公英、連翹、甘草。

(八)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陽氣虛, 鼓動血液本無力。

心悸胸骨痛如刺, 牽及兩肩痛之急。

時發時止脣青紫, 通陽化瘀薤白需。

[註釋]

心血瘀阻,是由於陽氣不足或心陽不振,鼓動血液無力,而瘀阻,因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則無力鼓動血液執行而淤滯。其臨證為:心悸,胸痛,以胸骨刺痛,悶痛為主,牽及兩肩,時發時止,甚則肢厥,口脣青紫。治則:通陽化瘀。方藥可選用瓜蔞薤白白酒湯。故用"薤白需"而代之。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或其他具備本證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在心氣虛弱,或心陽虛,推動血液無力的前提下,再加上其他原因,如:情緒激動,勞累受寒,或過食肥膩,飲酒等,致使氣血瘀滯而成。張仲景《金匱要略》曰:"胸痺而痺者,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今陽虛在上焦,所以胸痺痛者也"。《醫門法律》:"胸痺總因陽虛,故陰乘之,所以陽虛是本病的根據"。由此可見,心陽不足是引起心血瘀阻的前提。心血瘀阻雖是一個實證,但其成因是由於氣虛或陽虛而引起,故稱之本虛標實之證。

本證的症候:心悸,胸痛,牽及兩肩,時發時止,尤以牽引左臂痛為常見,重者面脣指甲青紫,四肢厥冷,自汗出,舌質暗紅,或有紫色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本證的病機:痰濁阻礙胸陽,胸陽不通,不通則痛,氣血執行不暢,心血瘀滯,脈絡阻塞,故心悸,心痛(瘀血重者則刺痛,痰濁重者則悶痛);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肩臂,心與小腸相表裡,經氣相互影響,故痛勢可牽引肩臂(以左側常見)。心血瘀阻,血流不暢故面脣指甲青紫,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心血瘀阻,陽氣不能達於四肢,體表,故全身四肢厥冷,自汗出。

本證的治療原則:通陽宣痺,活血化瘀。

常用藥物:

通陽宣痺:桂枝、薤白、全瓜蔞。

活血化瘀:川芎、當歸尾、丹蔘、赤芍、桃仁、紅花、鬱金、蒲黃。

本證的常用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東加四物湯:桂枝、薤白、瓜蔞、川芎、當歸尾、丹蔘、赤芍、紅花、全蠍、地龍。

加減法:心悸不寧加遠志、柏子仁;體胖脈弦硬胸悶者加半夏、陳皮、遠志、菖蒲、枳實等;如出現汗出肢冷者,脈微欲絕,口脣青紫等心陽衰竭證,當用急救回陽法;可用人蔘,附子,乾薑,甘草。待陽氣恢復,瘀阻清除之後,尚須培補心氣,健脾消痰,方能鞏固療效。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帕金森病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