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生病了怎麼辦?淺析宋代官員疾病與醫療問題
引言: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疾病始終與人類相伴隨。有宋一代,官員患病型別形形色色,致病原因多種多樣。日常生活中,面對疾病威脅,官員注重未雨綢繆,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養生與防病經驗;疾病發生後,官員會通過官方醫療、私人醫生、宗教及巫醫等方法對抗疾病。官員在疾病中的行為舉措,也從側面反映了其疾病觀與處世觀。
人之在世,食五穀雜糧,難免患病。因此說疾病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宋代官員所患疾病型別形形色色,致病原因多種多樣。官員在面對疾病時,不僅個人竭力通過各種私人途徑獲得救治,還可以得到來自官方的幫助。常規方法無效時,求助於宗教或巫醫成為他們的選擇。
一、因何致病:宋代官員致病的主要因素
宋代官員所患疾病型別多種多樣,張淨在《唐代官員疾病與醫療探究》一文中指出:威脅唐代官員健康的疾病主要包括風疾、疫疾、瘡瘍、足病、肺疾、心疾等。宋代官員所患疾病種類與其相差不大,疾病產生原因複雜,且多數情況下並非單一因素。整體來講,致病原因包括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飲食不節、環境惡劣等。
(一)內傷七情
古人很早就已經關注情緒與疾病的關係,“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障礙可以引起生理障礙,心理生理障礙,又稱心身疾病。”因此探討宋代官員致病原因時,心理因素不可或缺。有宋一代,官員因心理因素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例子不勝列舉。
(二)外感六淫
六淫,是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此概念首見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夫六淫者,寒暑燥溼風熱是也。”一般多因季節、地域及環境改變,人們疏於防備,造成六淫侵入面板,導致疾病。風疾表現症狀為“手足戰掉”“不能言”等,也即中風、腦溢血病。
(三)飲食不節
俗語講“病從口入”,飲食不當易引發疾病。影響官員身體健康的飲食方式主要包括飲酒過度、嗜食肉類等。宋代官員多有飲酒之舉,部分甚至嗜酒如命,致使生疾。
(四)環境惡劣
環境惡劣也是致病因素之一,多表現為各類疫病,如瘟疫、瘴疫等。疫疾是一種發病急驟、具有強烈傳染性、病情危重凶險且有大流行特徵的一類疾病,其形成多是氣候反常和各類人為因素所致。瘴疫多發生在南方偏遠地區,其開發較晚,氣候溫溼,利於細菌繁衍。宋人對南方偏遠地區生態環境有所認識,如“嶺南大抵皆瘴毒,而春州最甚。”對於到嶺南任職之官,宋政府為了保證其安全,下詔:“嶺南官除赴以時,以避炎瘴。”通過調節除赴時間,來確保官員安全。
二、未雨綢繆:宋代官員的養生與防病
疾病會對官員生活造成較嚴重影響,故官員十分注意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留下了較為豐富的養生經驗和防病措施。
(一)養生經驗養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宋代官員十分重視養生,不同官員對養生有不同看法,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養生觀。
陸游提出了“固守元氣”的養生觀:“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將“氣”視為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王安石指出:“養生在於保形,充形在於育氣”,養生關鍵在於保持外在之“形體”,而外在“形體”的保持又需要內在之“氣”來孕育,從而達到內外結合的效果。“二程”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觀:“動靜節宣,所以養生也。”朱熹也非常注重養生,其養生觀中充斥了理學的影子,如“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是“理”“氣”觀念在養生學上的延伸。
養生觀是思想的一部分,代表著時人對養生的看法。思想來源於實踐,也指導著實踐,故宋人養生觀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色,也具有顯著的個人印記。
理論需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產生效果,欲了解宋代官員養生經驗,有必要考察其養生活動。宋代官員養生活動較多,主要包括知醫熟藥、重視養生交流、食物療養、靜心修性等。知醫熟藥,重視養生交流。有宋一代,政府高度重視醫學發展,先後校正編刻了大量醫學著作,如《政和本草》《紹興本草》《太平聖惠方》《和劑局方》等。官員作為醫著編校活動的參與者與主要接受者,有足夠多機會學習醫學知識。上行下效,官員私人在其作品中也留下了關於醫藥的知識。宋代官員學醫術、重養生風氣之興盛。
食物療養。食療可以利用食物來影響身體各方面機能,達到獲得健康或防禦疾病的效果。唐代名醫孫思邈有“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的言論,
靜心修性。由上文知,心理因素對疾病產生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喜、怒、哀、樂、悲等情緒都可能造成疾病產生。為避免疾病侵擾,一些官員選擇通過閱讀達到靜心修性的狀態,以此養生。
蘇軾言:“開卷憔慌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陸游也曾寫到:“遊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將讀書作為修養心性的方法之一,從書中找快樂。
靜坐可以保持心情平靜,神安氣足,起到有病去病、無病防病的效果。官員還通過聽樂作畫、宣洩情緒等方式以助養生。為了遠離疾病、延年益壽,官員們做了許多努力。
(二)防病措施
古人很早就有預防疾病的思想,“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對待疾病,宋代官員注重防患於未然。主要措施包括加強衛生保健、注意防暑禦寒、加強體育鍛煉等。加強衛生保健。宋代商業繁榮,人口倍增,給公共衛生帶來了巨大壓力。
加強體育鍛煉。眾所周知,適量體育運動有助於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宋代官員注重體育運動,除了武官日常訓練外,文臣也多參加體育運動。
司馬光言:“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投壺是古代一種投擲類遊戲,外可健身,內可修心,深受司馬光喜愛。官員們還喜歡蹴鞠,宋太宗曾講:“張明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通過蹴鞠侍奉皇上。
三、卻病延年:宋代官員的醫療活動對官員來說,當疾病襲來時,輕者尚能居其位,重者則要辭官養疾,更甚者直接導致死亡。
面對疾病,官員會多重途徑從事醫療活動,以求健康長壽。總體來講,官員醫療活動可分為三種:依靠官方醫療資源治病、尋找專業醫生診斷和通過宗教或巫術治療。
(一)依靠官方醫療資源治病在疾病治療方面,宋政府給予了官員較大幫助。
通常情況下,官員醫療問題由翰林醫官院和太醫局負責,景德四年(1007)八月詔:“自今兩省五品、尚書省四品、大將軍、刺史以上,知雜御史、諸司使被疾,請告三日已上者,入內內侍省遣將太醫診視之。”官員品級不同,享受醫療服務也不同。在京患病官員,可以得到翰林醫官診治;不在京者,申請獲批後,政府會派遣醫官前去治療。一些受寵官員,皇帝還會派遣御醫診視並賜給藥物。宋政府對患病官員提供醫療幫助,官員必心存感激之情,起到了籠絡臣下的作用,也是皇帝馭臣術的體現。
(二)尋找私人專業醫生診治那些不易享受官方醫療或渴望追求更有效治療方式的官員,尋求私人醫生成為他們的選擇。
毛公弼在泗州為官時,患病洩痢,久治不愈,“及罷官歸,遂謁龐安常求醫,安常診之曰:‘此丹石毒作,非痢也。’乃煮葵菜一釜,令公弼食之。”最終得到了“遂強如初”的治療效果。面對疾病束手無力時,不惜利用職權通過暴力手段將醫生強行綁至家中。為了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官員會選擇到全國各地尋訪醫藥。京城是全國醫療中心,也是官員治疾首要去處。如夏竦“已離本任,就長假於東京,尋求醫藥,救療殘生。”又張仲仁:“以疾去官,旅寓京師,尋訪醫藥。”有的官員也會選擇到地方尋求醫藥,尹洙得疾,“牒至南陽訪醫藥”
為加強官員控制,規範管理,宋政府制定了官員病告制度,“諸命官乞尋醫者,召本色見任官二員委保,別無規避,所屬驗實保明申奏。”即申請尋醫官員,必須得到兩名同級現任官擔保“別無規避”,才可獲得批准。在病告時限上,宋政府也有規定。一般情況下,給假不超過百天,朱瑞熙先生講到:“宋代官員請病假,法律上稱為尋醫”,給予病假一百天。但由於疾病與治療有極大不確定性,時限往往會超過百日。為了彌補這一制度上的缺漏,宋政府不斷調整,最終在熙寧四年(1071)基本形成了“兩年方得朝參”的尋醫制度,適用物件也擴大為包括選人在內的整個文官集團和武階中的大使臣和小使臣。
(三)通過宗教和巫術治疾義大利醫史學家卡斯蒂格略尼曾說:“宗教史與醫學史有密切聯絡,因宗教與醫學的目的相似,全是防止邪惡災禍。”
中國歷史上,不論是本土宗教道教,還是外來宗教佛教都與醫學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聯絡。太平道創始人張角傳道之初就以醫者身份面世,其後葛洪、陶巨集景等人皆是醫道雙修的名家。藥師佛又稱大醫王佛,在佛教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有宋一代,官員通過釋、道兩教來治療疾病的例子不勝列舉。
中國古代,醫巫不分。人們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就是鬼神作祟,因此要祭祀鬼神,以求消災去禍。這種思想在宋代依然存在,官員也未能避免受該思想的影響。官員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是宋代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之一,本不應求助宗教或巫術來治療疾病。但在現實生活中,當“地無醫藥,有亦無效”“療治無良醫”“醫不能治”的情況出現時,官員也不得不向非科學低頭。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在面對疾病時,“唯靈是信”的實用理性精神,更能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實際。
四、結語
疾病在官員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疾病的歷史稱為人類歷史的主旋律之一。疾病型別形形色色,主要包括風疾、疫疾、瘡瘍、足病、肺疾、心疾等;患病原因也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飲食不節、環境惡劣等。疾病發生前,官員多未雨綢繆,形成了一套養生與防病知識,包括了解醫藥、注重食療、修養心性、加強鍛鍊、保持衛生、防寒避暑等。
疾病發生後,官員可以根據品級享受來自官方不同程度的醫療服務,私下尋求專業醫生更成為他們的選擇之一。當正常醫療活動不能治癒疾病時,官員甚至求助宗教和巫醫,這也反映了中國民眾“唯靈是信”的實用理性精神。
疾病彷彿一面鏡子,照出了最真實的自己。通過考察官員面對疾病時的行為,可以了解官員的疾病觀和處世觀,多維立體地了解官員生活實態。另外,官員遭遇疾病時,宋政府會給予官員各式各樣幫助,既體現了宋政府的人文關懷,也是皇帝馭臣術的表現形式。通過疾病醫療這一角度,可以增益史學研究的維度和深度,籍此探討來體現、說明和詮釋歷史上社會文化的狀況及其變遷。至於疾病對官員生活的影響;官員如何處理疾病、身體與醫療三者之間的關係,則是另外一個問題,筆者當另撰文研究。
參考文獻:
[1]史冷歌.宋代皇帝的疾病、醫療與政治
[2]張淨.唐代官員疾病與醫療探究
[3]邢汝雯.黃帝內經·素問篇
[4]張煜輝.中醫對情緒與疾病關係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