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頭痛是指頭部經脈絀急或失養,致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頭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
二、病因病機1、外感六淫
2、內傷不足
三、診斷要點
1、症狀:以頭痛為主症,或全頭痛,或區域性疼痛。
2、性質:可為劇痛、隱痛、脹痛、搏動痛等。
3、發病特點:外感頭痛者當兼有外感證候,且病較急,病程較短暫。內傷頭痛者則兼有內傷證候,且起病緩慢,反覆發作。
4、輔助檢查:血常規、腦脊液檢查,測血壓及腦電圖、頭顱CT或MRI等檢查有助於診斷。
四、鑑別診斷真頭痛:呈突發性劇烈頭痛,或呈進行性加劇頭痛。常伴噴射性嘔吐,或頸項強直,或偏癱、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
五、辨證要點1、辨外感與內傷
外感頭痛:起病較急,病程短,頭痛較劇烈,伴外邪犯肺衛之徵,應辨別風、寒、溼、熱之不同。
內傷頭痛: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當辨氣虛、血虛、腎虛、肝陽、痰濁、瘀血之異。
2、辨頭痛所屬部位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之陽經均循頭面,厥陰經亦會於巔頂。
太陽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
陽明頭痛——多在前額 , 及眉稜等處;
少陽頭痛——多在頭兩側,並連及耳部;
厥陰頭痛——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系。
3、辨頭痛性質
外感:風寒——頭痛劇烈而連項背;
風熱——頭脹痛如裂;
風溼——頭痛如裹;
內傷:痰溼——頭重墜或脹;
肝火——頭痛呈跳痛;
肝陽——頭痛而脹;
瘀血——頭痛劇烈而部位固定;
虛證——頭隱痛綿綿,或空痛。
六、治療原則外感頭痛:散風祛邪為主。夾寒——宜散寒;夾溼——宜化溼;夾熱——宜清熱。
內傷頭痛:扶正為主,或祛邪為先。肝陽偏亢——宜熄風潛陽;氣虛——宜益氣升清; 血虛——宜滋陰補血;腎虛——宜益腎填精; 痰濁——宜化痰降濁;瘀血——宜活血通絡。
根據頭痛部位的不同,選用適當的引經藥,提高療效。
太陽頭痛——羌活、蔓荊子、葛根; 陽明頭痛——葛根、白芷; 少陽頭痛——柴胡、川芎; 厥陰頭痛——藁本、吳茱萸;太陰頭痛——蒼朮;少陰頭痛——細辛。久痛不愈,頭痛較劇烈者——搜風通絡之蟲類藥物。
七、分證論治(二)外感頭痛
1、風寒頭痛
主症:全頭痛,痛連項背,痛勢較劇烈,常喜裹頭可兼見惡風寒,口淡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川芎茶調散。
川芎——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風寒頭痛之要藥;
荊芥、細辛、白芷、防風、羌活——辛溫散寒,疏風止痛;
薄荷 ——清頭目;
甘草 ——調和諸藥;
清茶 ——清茶調服,取清茶清上而降下之性,並監製諸藥之溫燥、升散,使升中有降。
2、風熱頭痛
主症:頭痛而脹,甚則如裂,可兼見發熱惡風,面紅赤 ,口渴喜飲,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東加減。
石膏——清熱瀉火;
菊花——散風清熱;
川芎、白芷——祛風止痛,寓火鬱發之之意;
羌活、藁本——辛溫香燥,散風勝溼止痛;
金銀花、連翹、黃芩、薄荷——辛甘苦寒,清熱解毒透邪,可助石膏、菊花清散上焦風熱。
3、風溼頭痛
主症: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身熱不揚,胸悶納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或滑。
治法:祛風勝溼。
方藥:羌活勝溼湯。
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溼;
蔓荊子、川芎、藁本——清頭目以止痛。
(二)內傷頭痛
1、肝陽頭痛
主症:頭脹痛,或抽掣而痛,頭痛多為兩側,兼見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面紅目赤,口苦,脅痛。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脈弦或弦細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熄風;
牛膝、益母草——引血下行;
山梔子、黃芩——清肝瀉火;
茯神、夜交藤——安神除煩;
桑寄生——補肝腎。
2、氣虛頭痛
主症:頭痛隱隱,時發時止,遇勞加重。可兼見頭暈 ,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晄白,自汗。舌質淡紅或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或脈大無力。
治法:益氣升清。
方藥:順氣和中湯。
黃芪、人蔘、白朮、甘草——健脾益氣,旺盛生化之源;
當歸、白芍——養血;
陳皮——理氣和中;
升麻、柴胡——引清氣上;
蔓荊子、川芎、細辛——祛風止痛。
3、血虛頭痛
主症:頭痛隱隱,纏綿不休,可見面色少華,頭暈,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或細弱。
治法:滋陰養血。
方藥:加味四物湯。
生地黃、當歸、白芍——滋陰養血;
蔓荊子、川芎、菊花、黃芩——清頭目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
4、腎虛頭痛
主症:頭痛而空,兼見腰膝疲軟,神疲乏力,眩暈耳鳴,健忘,遺精帶下,畏寒肢冷,面色潮紅,五
心煩熱,盜汗。舌質淡,體胖,或舌質紅,苔薄白,或少苔、剝苔。脈沉細無力,或細數。
治法:補腎填精。
方藥:大補元煎。
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萸肉——補腎填精;
人蔘、當歸、炙甘草——益氣養血;
杜仲——益腎壯腰。
5、痰濁頭痛
主症:頭痛昏蒙重墜,可兼見胸脘痞悶,納呆嘔惡,眩暈,倦怠無力。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或弦
滑。
治法:燥溼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天麻——平肝化痰;
茯苓、白朮——健脾祛溼;
陳皮——理氣化痰;
甘草、生薑、大棗———調理脾胃。
6、瘀血頭痛
主症:頭痛劇烈,經久不愈,或刺痛,痛處固定不移 ,日輕夜重,頭部或有外傷史,或長期頭痛史。舌暗紅,或舌邊尖夾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靜脈充盈,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
麝香、生薑、蔥白、酒——溫通竅絡;
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紅棗——健脾益氣。
其他型別頭痛
雷頭風——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憎寒壯熱者,多屬風邪溼毒上攻頭目 。
治宜驅風除溼、清熱解毒。
方用清震湯合普濟消毒飲 。
偏頭痛——亦稱偏頭風,頭痛暴發,痛勢劇烈,侷限於頭部一側,或痛連眼、齒,痛止如常人者,多屬肝經風火為患。
治宜平肝熄風。
方選天麻鉤藤飲加菊花、川芎、全蠍、蜈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