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醫發展之原動力在於中醫人之傳承和創新,傳承和創新的終極目標是提高治療效果,療效提高的關鍵是識證用藥。識證和用藥之難題的解決,重在經驗之積累。目前辨證論治理論指導臨床重辨證,疏於用藥或根據現代醫學檢測指標對號選方,故臨床療效難於突出,療效上不去,直接影響中醫療效的發揮。從事物狀態的角度看問題,中醫之辨證就是判斷疾病和健康的狀態。論治則是調狀態。四診合參的辨證,理法方藥的論治。四診合參要細,不可偏廢,遣方用藥要有的放矢。做為中醫工作者要下功夫熟悉藥性,正如古人告誡的那樣:“若能熟知更妙,若不能熟,常常讀之子能入腹。”對於中醫用藥前賢有“中醫不傳之秘在量上”。正如醫學大家嶽美中先生所謂:“中醫治病的巧處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適合病人的體質和病情為宜。”
二、做為中醫人來講,誰都能開出一張中醫處方來,水平之高低關鍵在藥物的君臣佐使的合理調配和藥量大小的熟練搭配。恩師趙振興極不贊成某些醫家大兵團作戰的方藥,少則20味,多則30味以上,價位高的嚇人,讓人不免產生不是治病,而是在賣藥的疑惑,來人看病只來1-2次,療效就更不用說了。這裡不是說大複方一個也不能用,臨證對於病情複雜,辨證遣方因複雜的病理狀態之所謂綜合徵,如中醫常說之寒熱錯雜,表裡同病,氣虛陰火,陰虛痰濁等複雜證型的調治就需要用大複方,選用15-20味藥也無可非議,關鍵之點在於有的放矢,精確選擇方藥也。
三、中方用藥常說諸藥中病而效。這裡之“中”就是“一石中的”“擊中要害”的“中”,也就是人們習慣說的“最佳靶點”。所謂之“中病”是說醫家用藥恰合病情,療效最佳。
四、中醫在辨證論治時注意“抓主症”就是在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了,次要矛盾有時就會迎刃而解,此即“綱舉目張”也。
五、治療過敏性紫癜,中醫治療原則為清熱涼血,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有效中藥品種有如下十多種:生地、白茅根、丹皮、黃芪、紫草、赤芍、大小薊、大黃、丹參、女貞子、旱蓮草、銀花、銀花藤、蓮子、連翹、蟬衣、坤草、茯苓、黨參等藥。臨證選用方藥時可資參考。對提高療效有一定幫助,前賢用藥的經驗值得重視和借鑑。
六、梔子豉湯的應用指徵有四:熱擾胸膈之心煩不得眠;顛倒反覆,心中懊憹不寧;煩熱胸中窒;身熱留戀不去,胸脘滯痛。梔子豉湯應用時若痰熱明顯合小陷胸湯,氣滯明顯加調理氣機之品。臨證不論是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炎、失眠症等凡屬熱擾胸膈者均可選之。對更年期因心火盛或心膽鬱熱而致失眠者效佳。
七、臨證遣方用藥時對現代藥理研究的結論要參考,正確的做法是不依賴,但要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選用,做到“唯效是用”。恩師趙振興在治閉經時常用葛根與熟地相伍,借鑑二藥富含雌性激素的作用而提高了療效。萹蓄、夏枯草富含鉀離子而在治療低血鉀症時入應證方藥中。
八、治崩漏出血期間,一般不宜用當歸、川芎,如用反會增加出血。張山雷在《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中指出:“當歸一藥,富有脂液,氣味俱厚,向來視為補血要劑,固亦未可厚非。在陽氣不足之體,血行不及,得此溫和流動之品,助其執行,未嘗非活血益氣之良藥。唯其氣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陰不涵陽而為失血,則辛溫助陽,實為大禁。”《景嶽全書》說:“當歸氣辛而動,故欲其靜者避之。”川芎性味辛溫,活血行氣。《景嶽全書》說:“芎歸俱屬血藥,而芎之散動,尤甚於歸。”
九、煎藥法:植物藥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否則有效成份被高溫所破壞,植物鹼析出較多,味亦苦澀難服。唯藥物之根塊體較堅硬,以及礦物貝介類藥物可先煎久煎;而芳香性藥物因含有揮發油,故不宜久煎。用藥煎藥,都要注意因人因證因藥而恰當運用,不一定藥多力大,而是要恰到好處,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十、崩漏與月經過多,其區別主要在月經週期有無。週期基本正常而月經量增多為月經過多;週期紊亂而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斷者為崩漏。崩漏的治法,古人提出“塞流,澄源,復舊。”分階段治法符合本病治療規律。塞流,針對病因止血;澄源,根據辨證原則從病理上控制其繼續出血;復舊,從根本上調整月經週期以恢復按期排卵的生理常態。三者互相聯絡,塞流與澄源結合,澄源與復舊結合,才能收到更好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