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時間: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二月十二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驚蟄三候
一候:桃始華
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於驚蟄之際開始開花。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二候:倉庚鳴
倉庚,即黃鸝,黃鸝鳴叫,動物開始求偶。
三候:鷹化為鳩
鷹,鷙鳥也。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有人認為,鷹每年二三月飛返北方繁殖,已經不見跡影。只有斑鳩飛出來,於是古人以為春天的斑鳩是由秋天的老鷹變化出來的。意為春氣溫和,連鷹都變得像斑鳩一樣溫柔了。
驚蟄習俗
炒蠍豆
這天,照習俗人們要“吃蟲”,即把黃豆、芝麻之類的穀物放在鍋中翻炒,發出噼啪清脆的聲音,象徵蟲子受熱掙扎的過程,炒熟後家人分食,寓意莊稼不生害蟲,無病無災,還有驚蟄吃梨的講究,也是在表達與害蟲分“離”的願望。
祭白虎
傳說白虎為是非之神,在驚蟄這天會出來覓食,於是便有“祭白虎”的活動,畫一張黑紋黃毛的紙老虎,口吐獠牙,拜祭時將塗有豬血的肥豬肉抹在老虎嘴上,寓意“油水吃足,不再搬弄是非,引小人興風作浪”。
“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養生
驚蟄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一、預防疾病
“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
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驚蟄時節,屬肝病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二、飲食方面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應飲食清淡,順應肝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早起或飯後每人吃個梨,能明顯解除咽喉幹、癢痛、音啞,以及便祕尿赤等症狀。
3、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
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儘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三、起居方面
驚蟄過後,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變暖,人們也就越來越會感到睏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早睡早起,調養身心
春季陽氣仍然沒有到達最旺盛的時候,因此夜間仍然應該早睡,讓陽氣收斂於內,而不是像夏天那樣儘量的讓陽氣在外去選擇晚睡。早晨陽氣由陰而出,逐漸生髮。所以,我們也應該隨著太陽的升起而起床。
這樣做可以有效的預防高血壓、腦梗、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和加重。也可以令人心情舒暢,而少生抑鬱、脾胃病等與肝氣不暢有關的疾病。
適當春捂,重點保暖
春捂,是指春季不要急於脫去冬裝,捂住身體熱氣,以保證陽氣生髮的體內環境。春季陽氣剛升而未盛,冷暖氣候你來我往,人體必需具備應對這種多變氣候的能力,即陽氣。
此時老年人應注意保暖,重點要注意手、臉(口與鼻部)的保暖,還要保護好雙膝雙腿,老人和女性需避免腳和腿受涼。
四、運動方面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於身體健康。
所以,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冬季帶給我們的除了寒冷還有僵硬:身體各器官如內臟、肌肉的功能都處於較低水平,骨骼和韌帶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春季開展鍛鍊,但強度不宜過大,適合開展打太極拳、做健身操、放風箏、踏青爬山等有氧戶外活動,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