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此灸法是韓國艾灸第一人金南洙先生創立的一套保健灸法,施灸方法上並無玄妙特別之處,但是配穴上選取巧妙,值得一讀。先生善用灸法治病與養生,一生活人無數,享年105歲。在此向金先生致敬!

今天,就為大家揭開“無極保養灸”的神秘面紗~

——下文綜合自金南洙先生的《灸治百病》

金南洙先生運用宇宙生成和執行的原理,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宇宙”,根據人體生理與病理的規律,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為目的,獨創了一種需要持續長久操作的保健灸法——無極保養灸。

患有特殊疾病的時候則選擇特殊穴位進行施灸,健康人可以選擇這“無極保養灸”的穴位來持續施灸。

男性無極保養灸的取穴:中脘(1穴)、曲池(2穴)、百會(1穴)、肺俞(2穴)、膏肓(2穴)、氣海(1穴)、關元(1穴)、足三里(2穴)。

女性無極保養灸的取穴:中脘(1穴)、曲池(2穴)、百會(1穴)、肺俞(2穴)、膏肓(2穴)、水道(2穴)、中極(1穴)、足三里(2穴)。

男性和女性在取穴上有兩個差別,男性有氣海和關元,女性有水道和中極,其它6個穴位相同。

金老先生認為水道和中極穴能調理女性的很多問題,如月經不調、子宮肌瘤、盆腔炎、帶下、痛經、不孕、宮頸問題等。

無極保養灸與陰陽的關係

針灸學指出,正氣足,全身陰陽協調,才能維持健康。因此說,養生之道在於陰陽協調並不誇張。

無極保養灸的灸位是全身的前後、上下、左右,形成三次元結構。

全身分為陰、陽兩部分,身軀為陰,則四肢為陽;下肢為陰,則上肢為陽;腹部為陰,則背部為陽;右側為陰,則左側為陽。根據這一原理,無極保養灸由上下、前後、左右配合選穴,達到陰陽平衡。

屬陰的小腹下端取氣海、關元,以儲存人體之精;

屬陽的背部上端取肺俞、膏肓,以強化心肺功能,調節全身氣血;

頭部取百會,因為其是諸陽經聚集經過的部位,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左右兩側的曲池和足三里可調節左右陰陽,配合中脘來調節上下、左右的陰陽。

無極保養灸與五行的關係

如果說“陰陽”是從空間角度認知人體,那麼“五行”則更加細化,從功能和時間上認知人體。無極保養灸同時反映了陰陽理論和五行理論,是有助於維持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療法。

無極保養灸的配穴原則以中央主土的中脘為中心,配伍上肢的曲池(左側1穴、右側1穴)和下肢的足三里(左側1穴、右側1穴),這4穴可以看成分別發揮了木、火、金、水的作用。與木、火、金、水相應的五臟為肝、心、肺、腎,左肝右肺和心腎相交,發揮水升火降的作用。

人是精神和肉體統一的整體,百會位於主精神的腦部,有調節精神的作用,使人體達到全身平衡。

鑑於以上原因,金南洙先生認為無極保養灸可以有效改善免疫功能、改善體質、調節情志、改善排便習慣、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金南洙先生為了追求最優的防治疾病和強身健體的方法,一直以來潛心學習、總結、探索,最終創立的“無極保養灸”法,用於臨床治療已經80多年了。

金老先生說開始嘗試無極保養灸時,發現越灸越覺得精神,疲勞得到了緩解,人變得健康,所以叫“健康灸”。繼續施灸發現,人不容易患病,故又叫做“保養灸”。經過反覆的臨床實踐,發展為現在的“無極保養灸”。

金老先生的夙願是讓天下所有的人知道這8個經穴,堅持施灸,保持健康的體魄,無病到天年。

針灸治癒急慢性咽喉炎導致的失音症

急慢性咽喉炎症屬於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由於急慢性咽喉炎導致聲音嘶啞甚或失音的患者也不少見,由於病程病勢延綿難纏,屬於讓醫生感到棘手,患者感到失望。 本針灸所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這些年來不斷地總結摸索出了基本的竅門,感到此等病症並不難治,今天把我的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介紹給廣大患者和同行們,希望給大家帶來點希望和幸福。 急慢性咽喉炎引起的聲音嘶啞或者失音症,各個患者的基本情況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從這各個不同的患者中,綜合分析研究找出其共同的特點,按照共同的特點研究出共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矛盾的特性和共性的關係,比如說:全世界的人都存在語言不同,模樣不同,衣著不同,飲食不同,文化不同等等,可是您仔細研究過嗎?這不同那不同,唯有哭聲和笑聲絕對相同。這不就找出了共性嗎? 急慢性咽喉炎引起的聲音嘶啞或者失音症也有共性。 那麼, 急慢性咽喉炎引起的聲音嘶啞或者失音症的共性在哪裡呢?就在天突穴至中脘穴的連線上,也就是任脈的連線上,這個部位是急慢性咽喉炎引起的聲音嘶啞或者失音症的首要部位。 這個部位怎麼辦呢?很簡單,既可以寸寸一穴的針灸,也可以沿線拔火罐,還可以刮痧,對於最嚴重的患者,可以寸寸三稜針點刺,而後打火罐,拔出血泡或者水泡,再用三稜針把泡挑破,排除血水或者膿水,而後塗以龍膽紫藥水消炎巴幹,如此反覆治療到拔不出水泡或者血泡為止,這個急慢性咽喉炎引起的聲音嘶啞或者失音症也就大功告成了。 案例:今年春天,有一位安徽籍患者,在網上見到我的資訊後,打電話與我預約聯絡好,來到我的針灸所,患者20歲,患病約三年之久,為治病幾乎把家底花費殆盡,感到相當的苦惱,來到我的針灸所,我如此法治療,僅僅用了十四天,就把這個難治的急慢性咽喉炎引起的聲音嘶啞幾乎失音症治療好了,前幾天,小夥子還特意打來電話高興地報喜。 總結:第一,患者遇到這樣的病症不要著急不要苦惱,更不要失望,天下之大,走一處,海闊天高。第二,我們的醫生同行們,遇到任何疑難雜症,不要一般而論,而要敢於換個思路考慮,有時候,一個最疑難的病症換個思路考慮,很可能就是僅僅隔著一層窗戶紙啊,一捅就破。

人氣之呼吸如何應天地之呼吸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岐伯曰:地人同之。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撥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何有時撥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雷公曰:請悉言之。岐伯曰:撥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所以撥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撥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撥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撥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歧也。雷公曰:善心肺之間的關係:心與肺同居上焦。在功能上心主血,肺主氣、朝百脈。故心與肺的關係,主要反映在氣與血、血液迴圈與呼吸運動的關係方面。在生理上,心與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聯絡:1. 肺氣助心行血:心主血脈,能夠推動血液在經脈內執行不息,但心主血脈的功能要靠肺氣的資助才得以正常發揮。這是因為,肺主呼吸,肺吸入的清氣與水谷精微之氣相合而生成宗氣,宗氣又貫注到心脈而助心行血。只有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正常,宗氣生成充足,心脈得到宗氣的資助,才能維持正常的血液迴圈,即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2. 心血佈散肺氣:肺主呼吸,透過肺的呼吸,撥出體內的濁氣,吸入自然界清氣,完成體內外氣體的交換。但肺吸入的清氣,必須依附於血液,靠心血的運載才能布達周身,濁氣也要依附於血液才能到達於肺,撥出體外。所以,只有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血液執行通利,則氣機調暢,呼吸才能通暢、均勻,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即所謂“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聯結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中心環節主要是積於胸中的“宗氣”。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以行心血,入息道而行呼吸的作用,從而有利於維持血液與呼吸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撥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出於《難經·第四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司呼吸,腎主納氣,呼吸雖為肺主,但需要腎主納氣作用來協助。只有腎的精氣充沛,吸入之氣,經過肺的肅降,才能使之下歸於腎,肺腎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若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肺氣久虛,傷及腎氣,而致腎失攝納,均會出現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症。這種現象稱為“腎不納氣”或“氣不歸根”。它的治療,也必須用補腎納氣的方法。另外,命門”有引肺氣下降,推肺氣上升的能力,吸氣不能向下至腎在病理上是個重候,為腎不納氣的病理機制,在臨床表現多為動則氣喘,呼多吸少,不足以息的極度缺氧狀態。《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的論述。這幾句話,指出了練氣長壽的方法。“呼吸”指出吐納練氣養生功夫,“精氣”就是前面所談的真氣,真氣又稱原氣或元氣,是先天祖氣,天之大氣和後天的谷氣相合而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之氣,發源於腎(命門)。真氣稟受於先天,依賴於後天。“精氣”又可稱為正氣,這裡所談的“精氣”泛指生命的精微物質(陰)及其功能(陽)。“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是說內在的吐納練氣與外在的形體肌肉始終能夠保持協調統一,所以他的壽命特別長久。經氣互通,八脈共隸張介賓《類經·藏象類》雲:“肝腎為子母,其氣相通也,”指出肝腎透過經氣相互灌注而溝通聯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陰腎經均循行於身體內側,並在經脈循行上透過肝、膈、肺、腎相互直接聯絡;還透過交會於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和任脈的關元、中極穴間接聯絡。肝腎又和奇經八脈密切相關,肝腎同隸奇經,衝任督三脈均起胞中,胞胎為肝腎所主,故有“八脈隸於肝腎”之說。肝腎同源 ,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腎同居下焦,內寄相火,相火源於命門。朱丹溪《相火論》雲:“(相火)見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肝腎所寄相火,言其常為肝腎之動氣,推動肝與腎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命門,何夢瑤曰:“腎水為命門之氣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內寄於肝腎,發揮其動氣之功能全賴肝腎陰血的滋涵。若肝腎陰虧則相火易亢而為“邪火”、“元氣之賊”而出現一系列病變。母子相生,精血同源腎藏精,肝藏血,腎為肝之母。《張氏醫通》曰:“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歸精於肝而為清血。”此言肝血為腎精所化生,厥陰必待少陰之精足方能血充氣暢,疏洩條達。正所謂母子相生,精血同源。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療應“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此說原指肝腎寒熱,以後逐步發展到指肝腎相火與真陰。北宋錢仲陽在其《小兒藥證直訣》中指出:“肝有相火,有瀉而無補;腎有真水,有補而無瀉。”(題記:腎火瀉肝,肝陰補腎,腎不可瀉,肝不可補)。錢鏡湖在《辨證奇聞》中則論述了“腦氣不足治在肝”的觀點,“蓋目之系,下通於肝,而上實屬於腦。腦氣不足,則肝之氣應之,肝氣太虛,不能應腦……治之法,必須大補其肝氣,使肝足以應腦,則肝氣足而腦氣亦足也。”由此可見,肝腎又同源於腦。

5
最新評論
  • 1 #
    堅持灸8穴,他活到一百多歲
  • 2 #
    好,不理解的要多讀讀書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國人細糧吃得多,心臟要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