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大醫家張仲景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後世醫家極擁護這種觀點,並有所發揮。如唐代醫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品評飲食的營養價值,不管是用於食補還是食療,都不應從其是否珍、奇、名、貴出發,而應著眼於使用是否得當。
略有養生意識的人都會想到補一補,不少年老體弱、病魔纏身的人更是求“方”若渴,想著,若能得一二有效方法,可使身體素質增強。但是,面對種種補養方法,人們又不知如何下手,常常是“信手拈來”,“反正是補,就算補不了,也不會有害吧?”其實,這些想法不過是胡亂跟風,很多“藥膳”不能說不好,也不能說不對,只看對你合適不合適。
中醫認為,常人或病人的飲食內容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個模式的,這裡有個因人、因地、因時、因病而有所不同的問題,這就是中醫所講的飲食的宜與忌。飲食的宜與忌,實質是強調飲食的針對性,要做到“看人下菜碟”。和藥物防治疾病一樣,在營養方面,也應該“審因用膳”、“辨證用膳”。
古人的飲食營養觀念是建立在得當與否,也就是宜與忌兩方面的。如漢代大醫家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後世醫家極擁護這種觀點,並有所發揮。如唐代醫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品評飲食的營養價值,不管是用於食補還是食療,都不應從其是否珍、奇、名、貴出發,而應著眼於使用是否得當。
飲食的宜與忌體現於體質、地域、季節、年齡、病情,以及飲食調配、用法、用量各方面。根據人體的生理表現,中醫體質學說認為,人有不同的氣質型別。如形瘦、善動、易怒的“木火質”;體胖、身懶、嗜睡的“痰溼質”;面白、肢冷、畏寒的“陽虛質”等。
針對不同的體質,其飲食內容就有所宜忌。如“木火質”者,應以水果、蔬菜、谷、豆等清淡性質和奶、蛋等潤燥食品為宜,而牛、羊、狗肉,無鱗魚,奇禽怪獸,生猛海鮮類及辛辣生火助陽性質的食品則為忌。“痰溼質”者,以水果、蔬菜、谷、豆等清淡或利溼類食品為宜,而肥肉、奶類、油類等滋膩、生痰、助溼類食品則為忌。“陽虛質”者,以魚、禽、肉、蛋、適量的辛溫等類食品為宜,而冷葷、冷飲、多量的水果與蔬菜為所忌。
一般地處高寒、寒溼地區者,應以辛溫、辛熱、助火、補陽類食物為主,如適量的八角、茴香、花椒等辛香調料和辣椒、羊肉、鹿肉、狗肉等為宜,而寒涼降洩性質的食物,如莜麥、蕎麥、苦瓜及冷飲、冷葷等則為忌。地處溫熱、溼熱地區者,應以辛涼、甘涼、甘寒、清涼降火性質食物為主,如水果、蔬菜、冷食、冷飲、冷葷、河鮮等為宜,而辛辣、助火、補陽類食物則為忌。
對四季的飲食宜忌,早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周禮·天官》中作了具體的說明,如認為夏季多汗,應多進食羹湯類飲食,冬季多寒,應適當多用些辛辣的飲料等。
中國各民族食品風味不同,是與所處的氣候、地域,以至與自身的體質是有一定關係的。所謂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風味是與生理和環境要求分不開的。
中醫主張,不同的年齡,飲食的宜與忌也不盡相同。兒童,中醫認為是體質嬌嫩的“純陽之體”,因此忌食辛熱、補氣、溫裡、助陽和滋膩味厚的食品。如目前在獨生子女中出現的因過食牛奶、巧克力、蜂皇乳、魚、肉、蛋、禽等食品而導致肥胖、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乃至內分泌系統紊亂等。中醫對一般老年人的體質認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臨床多表現為口乾、舌燥、口渴、眩暈、面赤、煩躁、性急、肢麻、身顫、便祕等。因此,飲食的調養也應以清淡為宜,補益也宜進食乳、蛋、豆製品類平補、清補之品,而羊肉、狗肉、海蝦、鹿胎、鹿茸、人蔘,以及各種“鞭酒”對無特殊病症的老人均為忌。
病情方面的飲食宜忌較為複雜。大體講,按照病情的寒、熱、虛、實,對飲食的選擇也應有寒、熱、溫、涼、升降、補瀉等不同,得當為宜,失當為忌。
中醫名著《黃帝內經》中有“食飲有節”和“謹和五味”法則,這也是中醫營養學一直所恪守的。前者要求對飲食的內容、用量等要有節制,不可恣意貪食;後者要求飲食內容應注意調配,防止內容單一或偏食,這一點也是做到飲食宜忌的重要方面。
《黃帝內經》中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飲食者,熱勿灼灼,寒勿滄滄,寒溫中適。”只要留意一下各民族的膳食譜,就不難發現前人在食料調配上受到陰陽、寒熱並調,以求陰陽平衡理論的影響,因此,寒涼性質的魚、蝦、蟹常調配溫性的蔥、姜、蒜,炒苦瓜配辣椒,拌涼菠菜常佐以芥末,也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有些青年男女貪吃冷飲和瓜子、糖果之類的零食,或偏食單一的食物,如過食油膩、蔥、蒜、辣椒等辛散之品,也都是中醫所忌諱的。至於過分追求飲食的清淡,一味以蔬菜、水果和有限的米麵粗糧為主導飲食,也是中醫所反對的。目前臨床上由於減肥而長期節制脂肪、蛋白和糖類食品,而造成低血糖症和其他營養不良症者也不少見。
做到飲食宜忌得當、營養適中,《黃帝內經》上有一段文字可作為全面膳食的參考:“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總之,人的體質有強、弱、盛、衰之分,病有虛、實、寒、熱之別,不管你日常選擇什麼膳食,只要適合你的體質和病情就是好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