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文主要講解脾胃的生理作用、常見病症和日常保養三部分。

一、脾胃的生理作用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裡的關係。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又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一)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即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經過初步的消化,輸送至脾,脾對之進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後轉輸至心肺,化生氣血佈散於周身,才能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所以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運化水液,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佈散作用。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謂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反之,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聚溼、生痰,甚則引起水腫。這也就是脾虛生溼,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二)主升清

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另一方面,脾氣主升,也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內臟不致下垂。

(三)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即指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脾氣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如脾氣虛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脈管中流行,則可導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證,也稱作“脾不統血”。二、脾胃病證

脾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運化功能的失常和統攝血液功能的障礙,以及水溼瀦留,清陽不升等方面;

胃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方面。脾病常見腹脹腹痛,洩瀉便溏,浮腫,出血等症。(一)脾氣虛證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傷脾氣所致。【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晃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證候分析】本證以運化功能減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氣虛弱,運化無能,故納少,水谷內停則腹脹,食入則脾氣益困,故腹脹尤甚。水溼不化,流往腸中,則大便溏薄。脾氣不足,久延不愈,可致營血虧虛,而成氣血兩虛之證,則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是脾氣虛弱之徵。

(二)脾陽虛證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證候分析】本證以脾運失健和寒象表現為辯證要點。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水溼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溼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溼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溼盛之徵。

(三)中氣下陷證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洩久痢,或勞累過度所致。【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後尤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內臟下垂為辨證要點。脾氣上升,能升發清陽和升舉內臟,氣虛升舉無力,內臟無託,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入氣陷更甚,脘腹更覺不舒。由於中氣下陷,故時有便意,肛門墜重,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脾氣升舉無力,可見子宮下垂。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中氣不足,全身機能活動減退,所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皆為脾氣虛弱的表現。

(四)脾不統血證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引起。【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溢於腸胃,則為便血;滲於膀胱,則見尿血;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由齒齦而出,則為齒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皆為脾氣虛弱之症。

(五)寒溼困脾證寒溼困脾證,是指寒溼內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溼,以及內溼素盛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發生障礙和寒溼中遏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寒溼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脘腹痞悶脹痛,食慾減退。溼注腸中,則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惡欲吐。寒溼屬陰邪,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溼滯於經脈,故見頭身困重。溼阻氣滯,氣血不能外榮,故見面色黃晦。脾為寒溼所困,陽氣不宣,膽汁隨之外洩,故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溼泛肌膚可見肢體浮腫;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皆為寒溼內盛的表現。

(六)溼熱蘊脾證溼熱蘊脾證,是指溼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常因受溼熱外邪,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溼生熱所致。【臨床表現】脘腹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髮黃,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障礙和溼熱內阻的症狀為辯證要點。溼熱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脾為溼困,則肢體困重。溼熱蘊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洩,小便短赤。溼熱內蘊,燻蒸肝膽,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皮膚髮癢,面目肌膚髮黃,其色鮮明如橘子。溼遏熱伏,熱處溼中,溼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溼熱內盛之象。

胃病常見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七)胃陰虛證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使胃陰耗傷而致。【臨床表現】胃脘隱痛,飢不欲食,口燥咽乾,大便乾結,或脘痞不舒,或乾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的常見症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胃陰不足,則胃陽偏亢,虛熱內生,熱鬱胃中,胃氣不和,致脘部隱痛,飢不欲食。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口燥咽乾;下不能濡潤大腸,放大便乾結。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可見脘痞不舒,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可見乾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是陰虛內熱的徵象。

(八)食滯胃脘證食滯胃脘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素弱,運化失健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胃脘脹悶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為辨證要點。胃氣以降為順,食停胃脘胃氣鬱滯,則脘部脹悶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見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移,積於腸道,可致矢氣頻頻,臭如敗卵,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為食濁內積之徵。

(九)胃寒證胃寒證,是指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腹部受涼,過食生冷,過勞倦傷中,復感寒邪所致。【臨床表現】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噁心嘔吐,或伴見胃中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遲。【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為辨證要點。寒邪在胃,胃陽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則邪更盛,溫則寒氣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溫則減。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而為水飲,飲停於胃,振之可聞胃部漉漉水聲,水飲不化隨胃氣上逆,可見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噁心嘔吐,舌苔白滑,脈弦或遲是內有寒飲的表現。

(十)胃熱證胃熱證,是指胃火內熾所表現的徵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所致。【臨床表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飢,或牙齦腫痛齒衄口臭,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常見症狀和熱象共見為辯證要點。熱熾胃中,胃氣不暢,故胃脘灼痛。肝經鬱火橫逆犯胃,則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胃熱熾盛,耗津灼液,則渴喜冷飲;機能亢進,則消谷善飢。胃絡於齦,胃火循經上薰,氣血壅滯,故見牙齦腫痛,口臭。血絡受傷,血熱妄行,可見齒衄。熱盛傷津耗液,故見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胃熱內盛之象。

三、脾胃的日常保養

1.注重飲食,不過食生冷、辛辣、甜品、黏膩,不易消化的食物。不過飽,以免造成積食。

2.不餓著肚子工作,尤其是飢餓狀態下用強力,容易造成中氣下陷,中氣不足的情況。

3.失血、勞累、病初愈後應重修養脾胃,多進食粥或煲湯類,以滋養脾胃;少吃肉食以免重傷脾胃。

4.不久居寒涼之地,夏季少吹空調,不喝冰冷的飲品,以保護脾胃之陽氣。

5、勿久坐,勤運動,以免脾胃運化呆滯,從而肥胖,食積,肌肉痠軟無力也會逐漸出現。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脂高血糖也高,但愛吃核桃,有沒有影響?該不該減少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