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世界,四處橫行。“勤洗手” “勤通風” “少出門”成為人們常掛嘴邊的話語。
俗話說:“菌從手來,病從口入”。手是人體接觸細菌最多的部位,“疫”常時期,若用汙染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手接觸眼睛或者嘴巴,就可能造成病毒侵入感染。
但不少父母卻急壞了,自家孩子竟然還有咬指甲的壞習慣——這不是主動“吃病毒”嗎?
有研究表明,約50%的幼兒會在某個時候咬指甲。好像根本不用別人教,不用跟誰學,屬於天生就會的本能。
事實上,咬指甲並非是低齡兒童才有的不良習慣,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居家隔離期間,就有家長注意到自己上中學的孩子竟然也有這個“壞毛病”!
“平時壓根沒注意,最近監督他學習的時候才發現,這麼大的孩子了,每次寫不出作文或者做數學題的時候就開始啃指甲,左手啃完換右手,我仔細一瞧,有幾根手指的指甲都‘禿’了!”
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處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改掉這個既不衛生又影響美觀的不良習慣呢?
一、咬指甲有哪些壞處?首先,長期咬指甲會讓指甲形狀奇怪,如果咬傷指甲周圍的組織,那麼指甲可能不再生長,這將使得指甲看起來異常。
其次,當你咬指甲的時候,由於指甲的韌性可能會損害牙齒,長此以往可能引起頜骨問題。
最後,手是細菌的溫床,指甲則是藏汙納垢之處,當你每天多次將手指送入口中,則增加了生病的機率。另外咬指甲的同時可能會咬傷面板,使得細菌入侵增加了突破口。
所以,咬指甲通常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但這仍然是一個不良習慣,一定要儘早改掉。
二、孩子咬指甲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咬指甲呢?行為的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先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理解行為背後代表著什麼。我們唯有從根源上下手,才能保證見效快、複發性低,真真正正地幫助孩子。
1.3歲以下的嬰幼兒正在長牙,因此他們的牙齒會有癢癢的感覺,咬東西可以緩解這類癢感,所以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普遍喜歡吃指甲,這種自我安慰行為一般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消失。
2.當孩子的體內缺少鋅、鐵和鈣等微量元素時,孩子就可能會喜歡吃指甲,因此建議家長帶自己喜歡吃指甲的孩子去醫院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測,以便於及時發現並糾正微量元素的缺乏。如果發現孩子確實是缺少微量元素,就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補充。
3.部分家長可能不夠關心孩子的衛生和健康,比如在孩子指甲長了的時候不進行修剪,甚至替孩子咬指甲,時間一長就可能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4.部分家庭的夫妻關係可能較為緊張,孩子因此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從而導致孩子情緒緊張,並通過吃指甲來轉移注意力。一些孤獨寂寞的孩子也可能通過吃指甲來打發時間。
5.很多孩子會提前開始學習生涯,比如參加一些學前班和特長班,如果他們的學習壓力過大,並且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就會導致孩子心理負擔過大,不自覺地通過吃指甲的方式來分散精力和減輕壓力。如果情況一直沒有改善,孩子就會把吃指甲的習慣帶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6.孩子經常吃指甲的行為有時反映出了他們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的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者缺乏安全感。某些孩子如果由於咬指甲而經常受到批評和訓斥,就又會產生緊張和焦慮等不良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家長可以逐一排查上述六方面的原因,並進行鍼對性的矯正。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假如孩子真的有某種壓抑的需求,並通過咬指甲的方式表現出來時,注意不要強行矯正這一行為,不然孩子可能會另尋渠道宣洩,引發比咬指甲嚴重得多的心理或生理問題。
三、如何正確引導愛咬指甲的孩子?1.指導思想
當看到孩子把手往嘴裡放,拿牙咬指甲的時候,不要粗暴地干涉或者打斷。“手手手,有完沒完!”“多大人了不覺得丟人嗎!”——它傳遞的意思是制止、嫌棄。家長一定不要因為孩子咬指甲而打罵孩子,要在充分思考之後與孩子進行溝通,並且不要表現得過於簡單粗暴,否則會使孩子感到緊張,甚至產生自卑、孤獨等情緒。
特別是對於年級較大的孩子,已經有豐富的自我意識,父母不恰當的“介入”行為和言語,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無法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要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援和安慰,增強孩子戰勝不良習慣的信心,有的孩子因為喜歡咬指甲,可能會被無意中看到的朋友、同學嘲笑、質疑,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壓力,甚至不敢把手暴露在外面。這個時候,家長要適時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援和安慰,千萬不要當眾呵斥孩子或順勢“大批特批”,應該引導孩子從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孩子下定決心,早日改掉不良行為。
同時,家長也要適當調整對孩子的要求,拋棄一些過於偏激嚴苛的教育觀念,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溫和的家庭環境,以免讓孩子有太多的壓力。告訴孩子,在學習、考試過程中產生焦躁情緒時可以通過閉眼思考、深呼吸等方式排解一時的焦躁情緒。
另外,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及時發現孩子被愛和被關注的需求,儘可能地抽時間與孩子交流感情,讓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並在孩子靠咬指甲排解不良情緒時努力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樂活潑的活動中,使孩子顧不上、逐漸淡忘咬指甲這種行為。
2.實戰技巧
1)注意指甲衛生
長指甲或者參差不齊的指甲更容易讓孩子咬,因為咬下指甲本身就是一種快感。建議父母視情況監督或親自給孩子頻繁修剪指甲,磨平指甲光滑的邊緣,一是為了減少指甲下面的表面積,也就意味著更少的灰塵和汙垢,進入口腔的細菌就會減少。二是不提供他們咬指甲的機會。
2)尋找替代品
尋找可以讓孩子的手指保持活動狀態的東西或者提醒。比如在孩子看電視時經常咬指甲可以給他一個解壓球或者光滑的石頭,讓他專注於手中的紋理和感覺。寫作業時經常咬指甲可以先以握橡皮、壓力球為過渡方法,避免手口接觸。
3)轉移注意力
低齡兒童咬指甲時,最悄無聲息的干預,就是轉移注意力。在看到孩子咬指甲的時候嘗試提醒孩子注意到這個行為,傳遞給孩子理解和關心。然後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不過於專注在咬指甲這件事情上。比如拉他一起玩其他需要雙手操作的遊戲,像玩黏土、玩沙、玩橡皮泥,攀爬或組裝積木等。
4)闡明行為後果
幫助年齡較大的孩子改掉咬指甲的習慣,主要從健康和美觀兩方面入手。他們已經從課堂或書本上掌握了大量衛生健康知識、生物知識,那麼作為家長就要擺事實、舉例項、講科學,從保護身體健康、講究個人衛生的角度進行勸導。同時,孩子長大後必然會有愛美之心,家長可以採取適當方式教育他們該如何美化指甲,這樣孩子也會逐漸愛惜自己的指甲。
5)採取獎勵制度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同他站在一起解決問題的。壞習慣往往不容易改正,家長可以嘗試獎勵制度,當孩子某個時間段沒有咬指甲,指甲長了零點幾釐米後,按照約定給予適當獎勵,進行不斷正面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