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有些朋友對我說,你該多講解《黃帝內經》,那樣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養生。

說這話的朋友,一定是沒有認真讀《黃帝內經》開篇的第一章。所以不知道這本書是寫給哪些人群看才合適!

開篇的《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問奇伯天師,“我聽說上古的人身體非常好,為什麼現在的人年不過半百身體就衰老了?”由這段話開講一段師徒之間的對話。

岐伯天師將善於養生的人進行分類。分為真至聖賢四種人。

分類的標準為,“上古有真人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整個人就是道德的化身,所以此為道生;

至人也是和於陰陽,法於術數,各方面行為也通調事實。

聖人雖然生活在百姓當中,但是因為有偉大的德行,也能度百年而去。

再次賢人因為德行高尚,也能無病無災,能得享天年。

《黃帝內經》總結的懂得養生的人有這樣四大層次。所以《黃帝內經》是寫給病人看的書。

因為聖人賢人不需要,病人才需要看,就好象健康人只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不需去吃藥住院做手術。

真正的養生是人生的圓滿和修行,任何的醫學目的在於救助生命,不是養生學問

什麼才是養生呢?

這就涉及到每個人自己的思想層次和認知水平了,沒有統一的答案。

借用儒家的經典《大學》來描述,一個知識分子的成長要明理、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人的認知的差距。

認識不同那麼追求的境界也不一樣,對於一個垂死的人來說,活著就是最大的養生,而對於當下還是活蹦亂跳的人來說,看醫生就是多餘的選項。

所以,養生不是必需品,

至少在沒有面臨生死抉擇時候,絕大部分人是選擇財富、自由、享受和各種的慾望,很少有人願意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些優化的。

所以,明理、正心、誠意、修身、齊家這五點同樣適合於每個個體的認知境界,

有什麼樣的認識水平和健康修養,

才會有適合他的養生手段。

內容涉及到自我身心的調整,解決當下的健康問題。

也涉及到對萬事萬物的認知,與和諧相處。這都是自己的選擇。

廣義的養生就是在生活中保養自己的身體、情緒、心理狀態和社會關係。

有些人說,醫生的這個工作太好了,永遠都是必需資源。

我說醫生這個職業從來都不是必需品,而是救急才想到有醫生,這就是人性。

大部分人只是活著沒有生活,所以才會把醫療當成養生,把吃藥這種維持活下去的毫無樂趣的手段當成生活中必須的保健。

那些還覺得自己能夠自理的人,又把看病吃藥保健當成是多餘的,

或者認為有人和他談養生就是準備騙錢,或者認為看病吃藥都是吃虧上當。

很多時候就是自己的命不值錢。

所以,養生和生活,醫生和患者都該擺正自己位置。

養生就是自己提升生活的品質,醫療是救急應急的措施。各安其位而已。

醫療只是緩解當下問題的技術手段,遠遠不能覆蓋“養生”的全部意義。

醫生,不能主宰病人的生死,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醫不叩門,道不輕傳。

患者總是在他自己認為有需要的時候找醫生。這就如同肚子餓了,自然該去飯店。

不明事理才會百病叢生,一切都是自然發生。

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無關。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者生活,或者活著,都是各自的修煉。

所謂疾病或者身體不適不過是這個世界用另外一種語言來和你交流,讓你知道你自己是否需要活著?還是如何去生活?

有人說5分鐘就說清楚《論語》,朱熹、王陽明用一生來求索《大學》中的規律道理。

慢讀一本書,才能知道一本書的品味和知識。

認真品味,才發現其中有滋有味。

最新評論
  • 1 #

    《黃帝內經》中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已經自性完滿,不需要藉助外力維持生命,病人才需要,就好象健康人只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不需去吃藥住院做手術。

  • 2 #

    天師?奇伯?我懷疑專家讀沒讀過黃帝內經。

  • 3 #

    上古的人是什麼時代的呢?科學家不是已經通過考古,以前的壽命才4.5十年,年代越久遠壽命越短。

  • 4 #

    慢慢品讀一本書,才知道養生也是有品有味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更不是熬日子。

  • 5 #

    我看完了,慢慢的品讀。就跟品酒一樣。我家裡做了二十年的純高梁酒古法釀造的存五年才賣,二十年如一日。只為造福一方百姓,喝上既好喝又便宜的口糧酒

  • 6 #

    為自己的生活做優化,應該努力踐行!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北大教授:殺滅幽門螺桿菌有1種組合方法,簡單又有用,還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