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便祕的發生,與脾、胃、小腸、大腸、肺、腎等都有關係。在飲食水谷的傳化過程中,胃主受納,相當於一個大容器,把食物積聚起來,使之腐熟;脾主運化,即將胃裡腐熟的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質;小腸對經過脾胃作用後的水谷消化進行“泌別清濁”處理,進一步消化,把有用的精華和無用的糟粕分開;最後糟粕經過大腸傳導排出體外。
可見,胃的腐熟失常、脾的運化失司、小腸的泌別失職、大腸的傳導異常,都有可能引起大便異常。腎主液,肺主氣,當腎虛肺燥時也可引起便祕。
便祕的虛虛實實,有些人搞不懂,根據病因病機的特點不同,便祕可分為偏實、偏虛兩類。
偏實症有燥熱內結和氣機鬱滯兩種。內結多表現為身熱、煩渴、口臭、肛門灼熱感,稱為熱祕;氣機鬱滯多表現為腹脹或腹痛、噫氣頻作、飲食減少,稱為氣祕。偏虛症
有氣血虛弱和陰寒凝結兩種。氣血虛弱多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氣怯,稱為虛祕;陰寒凝結多表現為腹中冷痛、喜熱畏寒,稱為冷祕。
治便祕藥物的功能不外乎促進腸道蠕動,並不能針對不同型別便祕的具體特點,治標不治本,因此不適合長期使用。
傳統的中醫穴位療法,安全且有效,易學易用,自己就能做,試試吧!
治療便祕的幾個穴位
大橫、水道、支溝、上巨虛、環跳穴、小指根部
虛祕、冷祕
用溫補方法最合適,可以艾灸雙側的大橫穴和水道穴。
熱祕
治療燥熱內結導致的熱祕,可以在大橫、水道兩穴進行點揉,以左側的穴位為重點,配合在上巨虛刺血拔罐。
氣祕
治療氣機鬱滯導致的氣祕,也以左側為重點。方法是點揉大橫、水道兩穴,再配合點揉支溝穴。
大橫穴——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在腹中部,肚臍旁開4寸,按壓有酸脹感,此穴下正好為橫結腸。大橫穴具有除溼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減緩脂肪堆積。
水道穴——足陽明胃經穴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按壓有酸脹感。水道的意思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為胃經水液通行的道路,可以治療小腹脹滿、腹痛、痛經、小便不利等。
支溝穴——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腕背橫紋中點直上量約四橫指處,在前臂尺骨與橈骨正中間,按壓有酸脹感。具有行氣導滯的功效,是治療氣祕的經驗穴。
上巨虛穴—— 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的下合穴,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新經絡公眾號提示:此穴對大腸的功能有比較明顯的調節作用,因而此穴可以治療胃腸病症。
環跳穴——環跳穴歸屬足少陽膽經,能健脾益氣、祛風化溼。有緩解治療半身不遂、腰跨疼痛、下肢痿痺等作用;環跳穴的位置:環跳穴位於人體的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能緩解便祕。
【主治病症】腰痛、背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痺、腰跨疼痛、挫閃腰疼、遍身風疹、膝踝腫痛不能轉側等。
【作用功效】強健腰膝、益氣壯陽、舒經活絡、活血止痛。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小指根部穴——大便時,按揉此處,會使排便很容易。
(王玉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