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肝病辨證

肝有鬱滯溼熱風,

陽亢炎上血虛明。

肝鬱疏肝逍遙散,

寒滯肝脈暖肝用。

溼熱龍膽瀉肝丸,

肝熱羚羊鉤藤清。

化風天麻鉤藤飲,

陰虛陽亢杞菊衝。

肝火上炎蘆三黃,

血虛三甲復脈送。

[註釋]

肝的辨證有肝氣鬱結、寒滯肝脈、肝經溼熱、肝熱生風、肝陽化風、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血虛生風八種類型。在治療上各有其特點。如肝氣鬱結可用疏肝解鬱之法,方劑可用逍遙散主之;寒滯肝脈則用暖肝散寒之法,方劑可用暖肝煎溫之;肝經溼熱應清利溼熱,方劑可用龍膽瀉肝丸以瀉之;肝熱生風應清熱熄風,方劑可用羚羊鉤藤湯清之;肝陽化風應平肝陽以熄風,方劑可用羚羊鉤藤飲以潛其陽;陰虛陽亢則滋陰,方劑可用杞菊地黃丸以平之;肝火上炎則用清肝瀉火法,方劑可用當歸龍薈丸以清之,故歌訣中提到"蘆三黃"之意乃當歸龍薈為重點用蘆薈、黃芩、黃連、大黃,所以用"蘆三黃"以代之;血虛生風可用養血熄風法,方劑可選用三甲復脈湯。

(一) 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情不暢,

抑鬱不舒胸脅脹。

口苦善嘔目昏眩,

太息不食神不爽。

疏肝解鬱治肝臟,

逍遙加減莫可望。

[註釋]

肝氣鬱結是由於情志不暢,抑鬱不舒而成,其表現:兩脅脹痛、口苦善嘔、目眩、善太息、不思飲食、精神不爽。治則:疏肝解鬱,可用逍遙散加減。因逍遙散是治療肝氣鬱結的首選方劑,故可用"莫可望"以提醒醫者。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肝主疏洩,性喜調達,如精神刺激引起抑鬱不舒,就會影響肝的調達,而產生一系列病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胸脅脹滿、胸悶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飲食,或見口苦善嘔,眩暈。咽中似物梗塞,婦女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脹痛、舌苔白滑,脈弦。

本證的病機是:肝脈布胸脅,肝經氣血鬱滯,故胸脅脹痛或竄痛、滿悶不舒,善太息,常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肝氣橫犯脾胃,胃失和降,故胃脘痛,嘔逆不食;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而上逆,故口渴,頭目眩暈。肝氣鬱結,氣血不暢,任衝失調,故月經不調,經前乳脹;肝氣上竄與痰相結於咽喉,則見咽中似有物梗塞。還有一經鬱怒則身顫肢麻,甚至昏倒,不省人事,兩手拘緊,胸滿氣梗,咽喉有聲的是氣鬱胸中,阻閉氣機,影響全身的氣血執行所致。故也可屬於肝鬱範疇。若肝鬱日久,見胸脅痛如針刺,往往日輕夜重,舌色紫暗或舌邊出現瘀斑,脈弦遲而澀是為肝氣鬱滯引起的血瘀徵象。氣血鬱結,久久不解,有時可發展成積聚。所謂"聚者"腹中腫塊時聚時散也,乃為氣鬱之象。所謂"積者"腹中腫塊不散,如肝脾腫大,此為瘀血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疏肝解鬱。

常用方藥:

疏肝解鬱:柴胡、香附、鬱金、橘葉、青皮、川楝子、元胡。

本證的常用方劑是:逍遙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味:當歸、柴胡、白芍、雲苓、白朮、香附、枳殼、赤芍、川芎、鬱金、甘草、薄荷。

加減法:脅痛加元胡;食慾不振加陳皮、半夏;嘔逆加旋復花、代赭石;口吐酸水加黃連、吳茱萸、烏賊骨;腹脹加厚朴、砂仁、木香;咽中如梗加半夏、厚朴、蘇梗;肝脾腫大加桃仁、紅花、丹蔘;重者加三稜、莪術,鱉甲。

(二) 寒滯肝脈

寒滯肝脈寒邪侵,

氣血凝滯發病緊。

少腹脹滿痛牽引,

舌潤苔白脈弦沉。

暖肝散寒溫經脈,

肝寒暖肝法遵循。

[註釋]

寒滯肝脈是由於寒邪侵於肝脈,氣血凝滯而發病,疼痛。其證見:少腹腫脹,牽引睪丸疼痛,舌潤苔白,脈沉弦。宜行暖肝散寒之法。方藥可用暖肝煎加味。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睪丸、附睪疾患,以及各種疝氣及具備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多為寒邪侵犯於足厥陰肝的經脈,使氣血凝滯而發病。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少腹腫脹,牽引睪丸,或睪丸腫脹而下墜,或陰囊冷痛,受寒則重,或畏寒肢冷,舌潤苔白,脈多沉弦。

本證的病機是:肝脈繞陰器、抵少腹,寒凝肝脈則氣血流通不暢、氣不得煦,血不得濡養,故見經脈收引、拘急疼痛等證。寒則氣血凝滯。今肝脈受寒故見陰囊冷痛收縮。《靈樞.經脈篇》說:"足厥陰之別…其病氣逆,則睪丸腫卒疝"。《諸病源侯論》:"諸疝者,陰氣及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營氣不調,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舌脈乃為寒盛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暖肝散寒。

常用藥物:

暖肝藥:吳茱萸、附子、肉桂、青皮、木香。

理氣散寒止痛藥:青皮、小茴香、烏藥、元胡、鬱金。

本證的常用方藥:暖肝煎加減:當歸、小茴香、烏藥、肉桂、茯苓、荔枝核、沉香。

加減法:小腹牽引睪丸疼痛者加元胡、川楝子;畏寒者加附子、乾薑。

(三) 肝經溼熱

肝經溼熱本肝旺,

肝木克土溼影響。

便結胸滿身橘黃,

舌苔黃膩脈數常。

治則利膽清溼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

[註釋]

肝經溼熱是由於肝旺,肝木克脾木所致。其證見:大便祕結,胸滿,全身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數。治法:清熱利溼。方藥可用龍膽瀉肝湯。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的急性傳染性肝炎,膽囊炎,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肝氣鬱結,橫犯脾胃,脾虛不能運化水溼,脾溼中阻,溼熱內蘊,影響肝膽所致。或因外邪、溼熱之邪;或嗜酒、多食肥甘,溼熱蘊結所屬肝膽所致。溼熱蘊結肝膽經脈所致。

本證的臨床表現:脅肋脹痛,面目周身發黃如橘子色,發熱,口苦,噁心嘔吐,腹脹,便祕,尿黃短,苔黃膩,脈弦數。或見陰囊溼疹,或睪丸腫大,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

本證的病機:肝經布兩肋,繞陰器,抵少腹,故肝經溼熱則胸脅脹滿而疼痛;肝膽溼熱內蘊,疏洩功能失常,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面目皆黃如橘子色;溼熱交蒸,氣機不暢鬱滯,故發熱,口苦,胸脅疼痛;溼熱內困脾胃,升降失常,故腹脹,嘔惡;溼熱下注膀胱則尿黃;外陰溼疹,外陰瘙癢,婦人帶下黃臭為溼熱下注所致。舌脈乃為肝膽溼熱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清利肝膽。

常用藥物:

清肝洩火:龍膽草、黃芩、梔子、夏枯草、柴胡、蘆薈。

利溼藥:蒼朮、黃柏、薏米、茯苓、茵陳、木通、滑石、澤瀉、瞿麥。

常用方劑:龍膽洩肝東加減:當歸、山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生地、澤瀉、木通、甘草。

加減法:全身發黃加茵陳;發熱加青黛、雙花、連翹;腹脹加木香、檳榔;目赤加青葙子、決明子;尿黃加黃連;便祕加大黃。

(四) 肝熱生風

熱極生風高熱急,

風火相煽肢體抽。

兩眼上翻脈弦細,

角弓反張神昏起。

治則清熱將風熄,

羚羊鉤藤服之許。

[註釋]

由於某種原因引起的高熱,急熱生風,風火相煽而肢體抽搐。其證見:兩眼上翻,角弓反張,脈弦細,神昏。治則:清(肝)熱熄風。方劑可以選用羚羊鉤藤東加味。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的小兒高熱驚厥,厥痛。或溫病中的抽風,以及其他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外感風熱,熱邪襲表,侵於肝脈,肝屬風,風熱相煽,可致本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高熱,肢體抽搐,項強,兩眼上翻,甚則角弓反張,神昏,舌質紅,脈弦數。

本證的病機:高熱生風,風火相煽,筋脈失養,以致筋脈拘急,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肝開竅於目,肝風內動則兩目上翻,劉河間說:"風生鬱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熱則生風故見抽搐,項強,兩眼上翻,甚則角弓反張"。若熱擾神明則神昏。舌脈皆屬肝熱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清熱熄風。

常用藥物:

清熱瀉火: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黃連、梔子。

清熱解毒: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青黛。

熄風藥:鉤藤、殭蠶、蜈蚣、地龍、羚羊角。

常用方劑:羚羊鉤藤東加減:桑葉、菊花、鉤藤、白芍、生地、金銀花、蟬蛻、鱉甲、羚羊角。

加減法:有痰者加川貝母、竹茹;熱重者加石膏、知母、黃連;火毒具重加板藍根、大青葉、連翹;神昏可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

(五) 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為內風,

肝陽上亢日久生。

兩眼昏花頭做痛,

半身不遂語不通。

平肝潛陽兼化風,

天麻鉤藤功效巨集。

[註釋]

肝陽化風是屬於內風,是由於肝陽上亢日久所致。其證見:頭眼昏花,頭痛發脹,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證。治則:平肝潛陽化風。方劑可用天麻鉤藤飲加味。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意外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由於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或因腎水不能涵養肝木,肝火升發太過,而致肝風內動導致本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頭部抽引疼痛,頭暈眼花,肢體震顫,舌體抖動,舌紅,脈弦數有力,甚則猝然昏倒,舌強不語,口眼渦斜,半身不遂。

本證的病機:肝陽上擾頭目、故頭部抽引疼痛,肝陰不足,筋脈失養,肝風內動則肢體麻木,震顫,肝陽化火,煎熬津液成痰,風火相煽,夾痰上擾,矇蔽心神,則猝然暈倒,《證治要訣》:"中風之證,氣必逆上,痰隨氣上,停留壅塞神昏暈倒。風痰竄絡,氣血不暢,則見舌強不語,口眼渦斜,半身不遂"。《景嶽全書,厥氣篇》說:"氣血並走於上,則陷於下,而神氣無根,是既陰陽離絕之侯,故致厥脫易暴死,復反者輕,不反者甚,此證是入所謂卒倒暴僕中風,亦既痰火上壅之中風"。舌脈皆屬於肝陽亢盛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平肝潛陽,熄風開竅

常用藥物:

平肝藥;天麻、鉤藤、殭蠶、菊花、青箱子、夏枯草。

熄風藥; 鉤藤、殭蠶、地龍、全蠍、蜈蚣、羚羊角。

潛陽藥;龍骨、牡蠣、石決明、磁石。

開竅藥;石菖蒲、蘇合香、麝香。

本證常用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石決明、杜仲、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青黛、茯神、益母草。

加減法:眩暈重者加磁石、決明子;痰多加半夏、膽南星;抽搐加殭蠶、地龍、全蠍;昏迷加菖蒲、鬱金、蘇合香;肢體麻木加雞血藤、當歸。

(六) 陰虛陽亢(肝陽上亢)

陰虛陽亢腎為本,

陰不制陽頭髮昏。

耳鳴眩暈口乾燥,

脈象弦數舌紅審。

兩目乾澀肢麻顫,

滋陰潛陽杞菊飲。

[註釋]

陰虛陽亢是指腎陰不足,腎水不能涵養肝木,則肝陽偏亢,而出現頭髮沉昏,耳鳴,眩暈,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弦細,兩目乾澀,肢體麻振顫。治則:滋陰潛陽。可選用杞菊地黃東加味。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的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神經官能症、眼科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腎陰不足,腎水不能滋養肝木,使肝陽偏亢,導致本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頭痛頭脹,眩暈,耳鳴耳聾,口燥咽乾, 兩目乾澀,肢體震顫,舌紅少津,脈弦細數,或見手足心熱,面部烘熱,顴紅腰膝痠軟,少寐多夢。

本證的病機是:肝陽上亢,迫使氣血充盈於上,故頭痛,頭脹,頭暈;陰液不足,則口乾咽燥,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傷及肝血,血不養目,故兩目乾澀,陰虛內熱故面部紅熱,顴紅,手足心熱,腎陰不足,腎陰不能充盈於耳,則耳鳴耳聾,腎陰不足,腦失充盈,致使失眠健忘,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故肢麻震顫,舌紅少津,脈弦有力,亦為陰虛陽亢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滋陰潛陽。

常用藥物:

滋肝腎之陰:枸杞子、熟地、玄蔘、首烏、山芋肉、龜板、鱉甲。

平肝潛陽: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夏枯草、龍骨、牡蠣。

方劑:杞菊地黃東加減:枸杞子、熟地、茯苓、澤瀉、丹皮、菊花、牛膝、桑寄生、甘草。

加減法:兩目乾澀加草決明、青箱子、夜明砂;口乾咽燥加麥冬、石斛;肢體麻木加雞血藤、當歸、殭蠶、地龍;耳聾耳鳴加龍膽草。

(七)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化火說,

口苦咳血尿黃灼。

頭暈耳鳴面赤渴,

脅痛易怒本為火。

苔黃脈弦見紅舌,

清肝瀉火龍薈歌。

[註釋]

肝火上炎是由於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所致。故有"氣有餘便是火"之說。其證見:頭眩,口苦,咳血,尿黃,耳鳴,面赤,口渴,苔黃,脈弦數,舌質紅。治則:清肝瀉火。方劑可用當歸龍薈丸。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高血壓,更年期綜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衄血。眼科,耳科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肝火上炎,是由於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所致,或因過嗜菸酒,肥甘之品蘊熱化火所致。

本證的臨床表現:頭脹痛,眩暈,面赤目紅,急燥易怒,口苦咽乾,胸脅脹痛,灼痛、耳鳴耳聾、尿黃、便祕、或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本證的病機是:氣鬱化火,火性上炎,肝火上攻頭目,故頭脹痛"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火上炎則眩暈,肝開竅於目,肝火上攻則面紅目赤,肝火上炎則口苦咽乾,肝在志為怒,肝火旺盛故急燥易怒,肝火內盛肝脈被灼,故脅肋灼痛,肝火循經上壅於耳,故耳鳴、耳聾;其特點嗚聲如潮,按之不減;肝火灼傷血絡吐血,衄血;尿黃、便祕、脈弦數、均為肝火內盛之象。

本證治療原則:清肝瀉火。

常用藥物:

清肝熱藥;桑葉、菊花、青葙子、決明子、夏枯草。

清肝瀉火;龍膽草、山梔子、黃芩、蘆薈。

方劑:當歸蘆薈丸加減當歸、龍膽草、蘆薈、黃連、大黃、黃芩、山梔子、青黛、木香。

加減法:頭暈加石決明、牡蠣、牛膝,吐血、衄血、加丹皮、小薊、白茅根、白芨、目赤加青葙子、夜明砂

(八) 血虛生風

血虛生風不養體,

手臂發麻牙關閉。

頭目昏眩脈弦細,

視物不清莫忘記。

養血熄風養筋脈,

三甲復脈治血虛。

[註釋]

血虛生風是指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肌肉所致,故可出現手臂發麻,牙關緊閉,頭目眩暈,脈弦細,視物不清。治則:養血熄風。方劑可用三甲復脈東加減。

[按語]

本證見於腦血管疾患,眼科疾患,或其他疾病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機:久病傷血,導致肝血虧虛,血虛生風,或因熱病後期;或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火灼陰液,使肝血不足。

本證的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視物模糊,面色萎黃,經常手臂發麻,或突然抽搐,牙關緊閉,脈弦細,舌淡少苔。

本證的病機:肝血虛衰,血不養肝,故頭暈目眩,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視物模糊,視物模糊是肝血不足的特徵。面色萎黃為血虛,血虛不能養筋脈則肢體抽搐,張景嶽說:"陰虛血少之輩,不能濡養筋脈,以致抽攣僵仆之"。舌脈乃為血虛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養血熄風。

常用藥物:

養肝血:熟地、首烏、白芍、當歸、桑椹子、桂圓肉。

熄肝風:天麻、全蠍、蜈蚣、蟬蛻。

本證的常用方劑:三甲復脈東加減:牡蠣、鱉甲、龜板、甘草、生地、白芍、麥冬、阿膠、火麻仁。

加減法:視物不清加當歸、雞血藤、青葙子、菊花;抽搐加全蟲,蜈蚣。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春季白癜風抗復發,這5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