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些地區居民有生食的習俗,喜歡生吃從河溪裡捕撈的小蟹、小蝦等淡水甲殼類,認為這些野生蝦蟹純天然、無汙染、味道鮮美,是滋補養生強身健體的美食。
殊不知,這些美味的小生物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幹淨,它們體內往往攜帶著寄生蟲,最常見的就是肺吸蟲。
顧名思義,肺吸蟲是由於成蟲主要寄生在人或哺乳動物的肺部而得名。肺吸蟲感染急性期主要是童蟲在人體內竄行引起的炎症反應,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乏力、咳嗽、胸痛等。
以前我在學寄生蟲課的時候就見過很多型別的寄生蟲,有些細長(像一根線),有點像圓粗行型(像米粉),我記得那時候上完這堂課,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太想吃螺螄粉了,實在是太像了。最記得老師跟我們說,很多人以為吃魚蝦蟹生就著白酒或者其他烈酒喝是可以殺死寄生蟲的,殊不知,有些寄生蟲要在高溫200度才能被殺死,人體的37度怎麼可能殺死寄生蟲呢?但是當我在給其他人科普這個小知識的時候,根本沒人相信我。
今天看到這個新聞#小夥長期生吃蝦蟹肺裡現肺吸蟲#,覺得真的很心疼,不管是否口味的喜好,也不應該長期生吃魚蝦蟹。肺吸蟲的生活史貫穿多個宿主。隨痰或糞便排出的蟲卵,首先進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鑽入川卷螺體內形成胞蚴,再發育成母雷蚴、子雷蚴、尾蚴,然後從螺體內離開,隨後侵入溪蟹、蜊蛄等淡水甲殼類動物體內發育成囊蚴。人如果生吃帶有肺吸蟲囊蚴的溪蟹、蝲蛄就有可能染上肺吸蟲病。
自從上過寄生蟲課以後,真的減少了生吃魚蝦蟹等,每次吃的時候都覺得稍不留神就會感染寄生蟲。
所以,建議有生吃魚蝦蟹的朋友們,每年到了秋季都要常規吃吡喹酮等藥物,有效殺滅體內的肺吸蟲,但肺吸蟲造成的肺部損傷卻難以修復,將長期影響患者的肺功能。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吃,而損害身體的健康,特別一些朋友會僥倖心理的,覺得不常吃,不會有“中招”的機會,只要吃一次,就可能有機會感染。
希望大家能多多向身邊的朋友科普,不要拿自己的身體健康來做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