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鍼灸方法簡稱"動刺",即在鍼灸施治的同時,配合適當的動態方式或結合其他外治方法配合治療。其特點是將傳統的中醫藥、鍼灸、推拿、氣功、體育療法、心理療法及音樂色彩療法、氣味嗅入(或吸入)療法等巧妙地融為一體,注重整體與形態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黃帝內經》"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學術思想。
現將鍼灸臨床能體現動刺的種種做法簡述如下。
1、叩頭或幹梳頭(延伸至後髮際的健腦、供血穴)
失眠、腦萎縮、記憶力下降者在遠端神門、內關、懸鐘、大鐘、三陰交等鎮靜寧神、健腦益智穴位行鍼時可以配合運用,以增強療效。
2、張口抹面
面部疾病如面神經麻痺、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腮腺炎等,均會不同程度出現面部不適、張口困難。在遠端穴位合谷、內庭、太沖行鍼時,囑患者反覆張口、閉口,並用一隻手反覆抹擦患側面部,可促使面部氣血流通,開口度擴大。
3、擠眉弄眼
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有不能蹙額、皺眉,眼閉合不全的體徵。在遠端合谷、太沖、申脈、照海行鍼時,不妨令患者反覆做上述難以做到的動作。剛開始可能不會有什麼成效,但堅持幾次後就會見到起色。
4、搓耳前三穴(門、宮、會)
治療中耳炎、耳鳴、突發性耳聾時,耳朵區域性穴位先針先取,遠端外關、足臨泣行鍼時運用。搓擦用力要重、速度要快,使耳朵內外發熱、發麻。
5、鳴天鼓
"鳴天鼓"本是八段錦中的一節,在鍼灸治療耳鳴、耳聾時,可以為我所用。在耳周區域性腧穴取針之後,於遠端穴(如中渚、外關、足臨泣等)處行鍼,讓患者雙手掌心捂住耳朵,指尖向後,反覆放開、按緊(或掌心捂耳不放開,用拇指以外的四指拍打後枕部,或只用食指、中指彈擊後枕部),使耳中發出震響。有疏調耳部經絡之氣、補腎填精的作用。
6、聳鼻、呼氣、吸氣
傷風感冒鼻塞不通氣、面癱鼻脣溝變淺或消失的狀態下配合運用(鄰近穴風池、通天,遠端肺俞、合谷)。
7、閉氣或深呼吸
行鍼中配合閉氣或深呼吸,但不同於呼吸補瀉法。呼吸補瀉法僅限於進針或出針時的呼吸狀態,而動刺中的閉氣或深呼吸是在行鍼過程中實施。適用於與氣有關的病證,如噯氣、呃逆、反酸、噁心欲嘔等,針刺翳風、膻中、膈俞、氣衝、內關、公孫時。
8、令其咳嗽
本法本來是古人進針時的配合動作(山東中醫藥大學高樹中教授常用,德國人也用),現在用於針治咳嗽、哮喘兼痰多,或有痰不易咳出者,可囑患者在中脘、豐隆穴行鍼時輕輕咳嗽。其效應是痰多者可促使其排淨,不易咳出之痰變得易於咳出。本法也適用於慢性咽炎、梅核氣患者。
9、鼓腮、弄舌(舌操)、叩齒
三種動作都在口腔中進行。鼓腮適用於面神經麻痺患者,一邊鼓腮,一邊還要用一隻手的大指和其餘四指按壓面頰。弄舌適合於舌強不語或中風失語者。方法是:將舌頭伸出口外又及時收回;舌頭向口角兩邊不停地擺動、攪海;或用舌尖抵上顎、一側的面頰,左右交替,反覆進行。叩齒適用於牙痛,尤其是對伴有牙根鬆動的腎虛牙痛效果更佳(2015 年上半年有一段時間筆者左上牙痛、牙根鬆動,學校保健科已經給開了醫院轉診單,但後來堅持按壓穴位內庭、太溪,同時叩齒一段時間後不知不覺好了)。
10、吞嚥動作
針刺區域性的天突和遠端的列缺、照海穴,行鍼中配合吞嚥動作,主要適用於鍼灸治療各種咽喉部位病變。諸如咽喉腫痛(急性扁桃腺炎)、慢性咽喉炎、咽乾喉燥、聲帶麻痺、聲音嘶啞、梅核氣、食道癌等。動刺的結果,患者常常會感到咽喉溼潤、疼痛減輕、吞嚥動作較針前順利。筆者經常一個人連續講課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多天,常做床上八段錦"咽津"。
11、頸部活動(操)
鍼灸治療落枕、頸椎病過程中運用,醫者一邊在遠離病變部位處的腧穴上(例如陽陵泉、後溪、懸鐘穴)行鍼,一邊囑咐患者活動相應關節(越是不敢做的動作越要做)。可大大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注意病理性體位下的阿是穴及遠近結合動刺法)。
12、肩部活動
肩關節(周圍)炎治療過程中,醫者一邊在遠離病變部位處的腧穴上(例如陽陵泉、中平穴)行鍼,一邊囑咐患者活動相應肩關節(越是不敢做的動作越要做),可大大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13、胸脅側轉身、捶打或深呼吸(咳嗽)
對於胸脅滿悶和扭挫傷,在遠端內關、支溝、陽陵泉針刺過程中,配合實施。《吉林中醫藥》1988 年第3 期報道:針刺患側內關穴治療胸部挫傷30例。呼吸補瀉之瀉法常規針刺,配合深呼吸和轉體活動,留針10分鐘。結果:痊癒26 例(86.6%),顯效4例。若配合針刺陽陵泉穴,療效更佳。
14、捏按乳房
鍼灸治療產後乳少、急性乳腺炎,療效肯定。如果能在針刺膻中、乳根、內關、肩井、樑丘、足三裡等穴的行鍼過程中,令患者雙手有規律地捏按雙乳,對疏通乳部經絡氣血、促進乳汁分泌並順利排出,大有裨益。用光明、足臨泣退乳時也應如此。
15、揉摩脘腹
針治消化系統病證,例如胃脘痛、急性胃腸炎、大便祕結等,如能在支溝、樑丘、足三裡、三陰交行鍼時配合揉摩脘腹,將會促進胃腸蠕動,通調腑氣,變"不通則痛"為"通則不痛"。上腹部以中脘穴為中心,中腹部以肚臍為中心,下腹部以關元穴為中心。當然,揉摩脘腹絕大多數情況下應按順時針方向操作,切不可倒行逆施("腸易激"例外)。
16、腰部的各種活動或深呼吸(咳嗽)
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治療時運用,醫者一邊在遠離病變部位處的腧穴上(例如水溝、後溪、陽陵泉、委中穴)行鍼,一邊囑咐患者活動腰部(越是不敢做的動作越要做)。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或咳嗽,可大大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17、收提肛門(撮穀道)
針刺承山穴行鍼中要求患者配合做收提肛門的動作,顯然是治療肛門病證如脫肛、痔瘡的需要(筆者痔瘡常發,1997 年在西非貝南還做過一次手術,術後3 年復發。但自從2003 年開始穴位保健後,至今十幾年沒有復發過)。這一動作不僅要在針刺中做,在艾灸百會穴時也應該做。不但有較好的即時效果,也有較好的遠期療效(清·乾隆皇帝幾十年堅持撮穀道,得以享89歲高齡,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18、下肢活動
癱瘓患者頭針治療中被動活動或帶針行走,先行鍼幾分鐘,再行走幾分鐘,直至出針(中間可適當休息)。
19、跺腳或叩擊足跟、足底
腳底痛、跟骨骨刺、扁平足等在針刺健側太溪、照海、復溜穴行鍼過程中,可囑患者不斷地跺腳,或腳前掌著地不動,足跟快速、反覆地叩擊地面。由於鍼灸治療這些病以取足少陰腎經經穴為主(腎主骨、腎經分支別入跟中),在患足針刺留針中不便進行活動,故可以根據全息論的理論,按左右對應選穴法和上下對應選穴法,在健側足部取穴針刺或同側腕關節取大陵穴針刺,而後按常規進行跺腳或叩擊足跟、足底動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