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首先要明白“岐黃”之術,這一詞系後人據《黃帝內經》,即軒轅黃帝與岐伯天師之合稱,討論醫學知識,謂之“岐黃”之術。《黃帝內經》重點討論“治已知病”。而《外經》重點討論“治未病”。什麼是“未病”?未病時預防疾病的發生,做好一生不生病,或少生病的預防方法,古人名曰:“治未病”。

《外經》以“治未病”的方法以示人,即是提倡“內修”,“內修吾身”。

《外經》記載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

道是什麼?“道”這裡是指,養生方法,修練健康長壽的技術,是人類生存的技術方法,即是道理,當你知道了這個健康長壽道理,照著去做、去練習、修身、養精蓄銳、然後獲得健康、因而達到長壽之目的。返之則壽夭,如無限制的勞神、無限制的追求財富,追求外在華麗,內傷精髓,暴飲暴食,損傷中焦脾胃,以酒為漿,一日三餐多為膏樑厚味,乃至腐爛腸胃,諸病叢生。例現在天常見的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等,皆為損害健康、縮短壽數的病症。

廣成子“抱神以靜”即是,精神內斂、專注內斂、端正形體、不煩勞,否則煩勞則張,使精神無限制的飛躍,遇事煩惱,失去形與神,歸於一體的精神內守,形神合一。

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言寫道:“……以養其生,但競逐工榮勢……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這是張仲景告誡人們日常生活要做好養生,不要一個勁的去追逐名利,華其外在表象,而忘記了健康之本,以損傷氣血、傷及五臟、內耗精神,以至失去了“抱神以靜”的觀點。

張仲景《傷寒論》序言裡又說:“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這是張氏大聲疾呼人們,別忘了健康,勿忘生存之道。

廣成子至道之方法,我的理解是,每天要犧牲一定的時間,練習靜坐守神,形體放鬆,調整呼吸,心、口、眼、耳合一,外閉視聽,內無雜念,順其自然,處於窈窈冥冥之中;達到似睡非睡,虛靜默默之中,關閉聽覺、視覺,保持元神的虛靜,內守根本,也就是心腎之合和、氣血平和,五臟、經絡,循行不息,至此則陰陽平衡,處於虛無狀態之中。如此靜界,呈現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功法之後獲得喜悅、精神輕鬆、身強體健,當然此法要日日修練。這樣才能解除體內的沸騰、一切的浮躁。

《內經》說:“……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人之將失耶?”

今天觀之,五十歲上下,相當一部分人,在事業上有成,積累了財富,並不注重身體健康,食色多則耗損體內精微物質,氣血虛衰,心力交瘁,鬚髮斑白,年歲未老,形體已衰敗,諸如糖尿病、四高、動脈硬化等等,“半百而衰也”。岐伯提倡“……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度……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天年,度百歲乃去。”

在《外經》·順逆探原篇中明確說:“天師言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也”。“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伯高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什麼是“顛倒之術”,我理解是陰中含有陽;陽中含有陰,其互相轉化。從而陰陽之氣,生生不息。人之所以生存,是陰陽不斷的成長,又不斷的破滅,這就是“陰陽”二氣作用之結果。怎樣才能獲得“陰陽顛倒之術?”那就是靜心、寧神、靜坐、調息,放鬆形體,意守丹田,消除雜念,每天處於靜的狀態之中,平和、無慾無求。

以上能做到這些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老年人衣食無憂,應該能做到。當然中青年人,除了工作之外,亦應該打打太極拳、散散步,舒緩形體,寫寫書法、聽聽輕音樂,工作中努力向上、不貪不佔,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君子,從而獲得健康長壽。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天氣變暖後,有磕碰的水果,還能吃嗎?很容易腐爛,不建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