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王鳳岐:中醫內科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國醫泰斗秦伯未嫡傳弟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辦公室主任,衛生部中醫司教育處原處長,世界鍼灸聯合會司庫、世界骨傷聯合會總監。

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士找上門來說:“王大夫,我沒病,來您這兒就是想讓您幫我參謀參謀,除了吃這些補品之外,我還需要補點啥?”望著她手中的冬蟲夏草、人蔘之類的補品,我一陣無語,趕緊給她解釋,這些補品並不是什麼時候吃都能“補身體”的,很可能會把疾病“招來”。

現在,不少人也跟這位女士一樣,覺得人蔘、冬蟲夏草等就是補品,一年四季都可以來點補補。其實,這是一種養生誤區,養生不應藉助外力,而應依靠人體自身的能量。《黃帝內經·靈樞》(以下簡稱《靈樞》)中就曾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黃帝內經·素問》(以下簡稱《素問》)中也說:“人與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些都是在說人要依賴著自然條件而生存。人的生命規律與四時的變化息息相通,所謂“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說的都是這個道理。所以,只有順天時,依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節奏,才是真正的養生大道。

那麼,一年四季究竟該怎麼養生呢?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是順應自然。就像種莊稼一樣,如果地裡乾旱,那麼我們就應當給莊稼澆水;假如此時一味地給它施肥,非但解決不了乾旱,反而會致其乾枯而死。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明白自己身體的需要而亂吃補品的話,就只能與養生要義背道而馳,其後果不言而喻了。

“春天,一款神仙粥讓您遠離感冒的襲擊”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四季的開端,也是“生”的開始。正如《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的那樣:“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早春二月,雖然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但和煦的Sunny、泛綠的草地無不向我們昭示著春天的來臨。為什麼樹葉草木都在此時發芽,就是因為這時的陽氣是向外發散的,草木獲得了能量,自然就會抽枝發芽。

但是,春天也是易於發病的季節。這時蟄伏了一冬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們也蠢蠢欲動起來了,開始在人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向人體伸出了“魔爪”,因此民間也有“百草回芽,舊病萌發”的說法。像慢性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感冒這些“老朋友”隨時都會來拜訪。春天養生,關鍵就在於防範這些疾病。

就拿感冒來說,天氣忽冷忽熱,很容易讓人感冒。這個時候,來點預防感冒的食療小方子比服用任何補品都好。中醫認為,春天的感冒大多與風邪入體有關。您想啊,好不容易把冬天過完了,大家都換上了單薄的春裝,天氣突然一冷,自然很容易讓風邪侵入體內引起感冒。感冒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藥。其實,有些食物的療效並不比藥物差,比如說神仙粥。

為什麼叫神仙粥呢?就是因為它解除風寒感冒的效果非常好,因此才得了這個美譽。說“神”,其實也不神,這粥裡面的三味食材,即糯米、蔥白和生薑都是最普通不過的。為什麼這三味食材一組合就成“神仙粥”了呢?我們知道,糯米、蔥白以及生薑均性溫,能溫暖被風寒侵襲的身體;此外,蔥白和生薑還有發散的功效,能把“淘氣”的風寒驅逐出人體。這也就是神仙粥對春天的風寒感冒有奇效的原因所在了。要知道,這款神仙粥早在明代就已經家喻戶曉了,如在《戒庵老人漫筆》中就有關於神仙粥的記載。

具體怎麼做呢?先把一勺糯米(約50克)熬成粥,然後再加入7根蔥白和7片生薑熬煮5分鐘,起鍋前加入50毫升的米醋攪拌均勻就可以趁熱吃了。吃完後便上床蓋上被子悶汗,連續3次左右,感冒就可以痊癒了。

“夏天要消暑,西瓜才是最好的食品”

人們常常把夏天叫做三伏天,為什麼叫“伏天”呢?其實主要是因為這個時候陽氣外浮,而陰氣為陽氣所迫藏“伏”下來,故稱之為“伏天”。這個時候天氣最大的特點就是熱,像有些人經常在夏天的時候感覺到頭暈、噁心,甚至煩躁不安,其實這是暑熱惹的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暑”了。

中暑了就得解暑,因此,夏天來點清涼的解暑食物可比吃什麼藥好多了。什麼解暑效果好呢?西瓜。這個時候西瓜大量上市,中醫認為西瓜性寒,有消暑、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是防暑的上上之品,有“天然白虎湯”之美譽。像有些人在夏天的時候常常感覺心煩口渴、頭脹胸悶,甚至咽喉疼痛,那麼不妨喝一杯新榨的西瓜汁。除了西瓜汁之外,西瓜皮也有很好的效果,像我們在長口瘡的時候服用的西瓜霜,就是西瓜皮與芒硝在陰涼通風條件下產生的白色結晶。所以,炎炎夏日不妨吃點西瓜,既能滿足自己的口舌之慾,又能起到避暑的效果。

當然,凡事都不能過,消暑也不例外,因為過於涼快,反而會惹病上身。《孫真人衛生歌註釋》中說過:“盛暑之時,伏陰在內,腐化稍遲,瓜果園蔬,多將生痰,冰水桂漿,生冷相值,克化尤難。”意思是說,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陽氣都跑到外面“晒太陽”來了,那麼陰氣自然也就會“鎮守”在體內,這個時候如果過食生冷的瓜果蔬菜,就會很容易使寒溼滯留在體內,從而導致脾胃功能受限。所以,西瓜要吃,但得少吃。此外,我們更不能整天把冰鎮啤酒、冰鎮西瓜當成主食,那樣很可能會在體內“滯留”不少的溼氣,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秋天,養生以潤燥為貴”

邁過夏天,就到秋天了。在中國北方,秋天有“貼秋膘”的說法。因為夏天人們的胃口比較差,很容易瘦下去。以前,在民間流行數伏這天稱稱孩子有多重,再將這個時候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相比較來檢驗孩子是否瘦了,如果體重輕了,那麼就叫“苦夏”。瘦了自然是要“補”回來的。古時候的窮苦人平常捨不得吃肉,只有在立秋這天才會一家人圍著吃燉肉,就是想“以肉貼膘”,把身體補一補,好有力氣去忙秋收。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立秋當天“貼秋膘”並不是真正的補。因為秋天燥氣比較重,所以對秋天而言潤燥才是養生的頭等大事。這個時候,在平常的飲食中多吃點潤肺的食物,像梨或者百合之類,比吃肉要好得多。

再說夏天的時候一直在吃素,到立秋了,一下子吃那麼多肉,身體根本受不了,很可能血脂、血糖一下子就飆升了上去。當然了,也不是說不讓您吃肉,但得循序漸進,先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說吃一些涼拌的菜,或者水果,同時逐漸多吃一些肉類食物,讓身體慢慢適應肉類的食物,這樣到了冬天,再“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才不會有什麼問題。

“冬天養生,禦寒是重點”

冬天的主氣就是寒,寒為陰邪,很容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虛弱,人自然也就很容易生病了。所以這個時候禦寒便成了養生的頭等大事。

那麼該怎麼禦寒呢?老祖宗告訴我們,要“早臥晚起以待日光”,也就是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因為這個時候人體陽氣比較旺盛。當然,對於上班族來說,等到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有點不切實際,那麼不妨早點兒睡,少熬夜,多積攢點兒陽氣,總是有益的。

此外,冬天的時候穿得暖和一點也是冬天養生的關鍵,尤其是背部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中醫認為,後背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而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如同長城一樣抵禦外邪的侵襲。如果後背受寒,那麼就很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像不少老人在冬天晒太陽的時候常常晒後背,這恰是在加固膀胱經這條“長城”。其實,防止背部受寒的方法很簡單,平時多穿一件羽絨服或者棉的小坎肩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用後背撞牆撞樹幹,這也可以振奮體內陽氣。

“候鳥式養生,別讓陽氣在奔波中損耗”

候鳥式養生,別讓陽氣在奔波中損耗,養生當順應自然規律

冬天快到了,大雁開始成群結隊地向南飛,去溫暖的南方過冬,等天氣暖和了,再飛回故鄉。這是候鳥的生理習性,本無可厚非,但現在不少老人也開始去過候鳥式的生活了。冬天一冷,便到溫暖的南方過冬,等春天來了,再回到自己的故鄉。雖然這樣可以讓自己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春天的環境中,看上去是在享福,殊不知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卻是“誤入了歧途”。

中醫認為,一年四季應該分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個階段,我們生命的氣血也是處在一個生、長、收、藏的階段。所以冬天的時候,天地之氣都閉藏起來了,人也應該閉藏起來,以儲備能量,為第二年春天的陽氣生髮做好準備。老百姓常說的“貓冬”就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如果一冷,就趕快去海南這些溫暖的地方,那麼從中醫上來說,身體只有生髮沒有閉藏,氣血本來是該藏的卻生髮了,那就很容易出問題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個比方,您家的倉庫裡要有一些存糧,才能保證您每天都有吃的。但如果您把倉庫裡的糧食都吃光了又不知道儲藏,那麼總有一天會捱餓。陽氣也是這樣的。經過春、夏、秋三季,陽氣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冬天就是“儲存”陽氣,給它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您為了圖溫和到溫暖的地方去過冬,那麼陽氣就收藏不起來,身體就會“捱餓”,這樣的人就愛生病。夏天也是一樣的道理,夏天本來就熱,熱就會發汗,這個過程就是把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如果這時候到氣溫比較低的北方,該發的東西發不出來,那麼就很容易影響到秋天的“收”和冬天的“藏”,對老人的身體尤其不好。所以老百姓常說:“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要坐病。”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細菌容易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尤其是南方,天氣暖和,也不怎麼下雪,很容易給細菌營造舒適的“窩”,等北方天氣暖和了,從南方“飛”回來了,更多的細菌會以您為“家”,整天處在有利於細菌生長的環境裡頭,自然也就容易生病了。所以,咱們還是該熱的時候就熱,該冷了就冷,可別因為想讓自己不冷不熱而把健康給搭進去,那就得不償失了!

有人會問:為什麼候鳥能隨氣溫遷徙而人卻不能呢?那是因為候鳥既不能穿衣服,又沒有抗寒能力,自身不能解決寒冷問題。可是人卻不一樣,我們完全可以用服裝,或者室內的溫度來調節。況且我們人體也已經適應了四季變化的這種環境,如果您人為地去改變它,於健康自然是無益的。

其實不僅是候鳥式的生活對健康無益,就連坐飛機遠行至氣候差異大的地方照樣不符合養生的規律。為什麼這麼說呢?假如說是從寒冷的北方飛到溫暖的三亞,剛上飛機的時候,氣溫比較低,可是下飛機時氣溫比較高,陽氣外浮而來不及“回收”,從而就會損傷陽氣。所以,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特別是老年人出門不妨以火車為主。像毛主席就很少坐飛機,他經常都是坐火車。為什麼呢?如果從北京到海南,坐飛機用不了幾個小時,身體還沒有適應呢,就已經到了,可火車不一樣,它是逐漸適應當地的環境,能給身體一個緩衝期。同樣的道理,去西藏旅遊,建議您也最好坐火車。

“水土不服,候鳥式養生的另一陷阱”

候鳥式養生不僅容易讓老人生病,還很容易使人水土不服。關於水土不服,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驅中國之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東吳就是藉著這一點,打敗了曹操的百萬大軍。中醫認為,人從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對當地的水質、氣候、空氣和食物等不適應,有的人很容易出現腹瀉、嘔吐、頭暈、口乾舌燥等種種症狀,這時人就會生病。如果不及時調理的話,就會威脅到人體的健康。當今社會萬事萬物的聯絡日益緊密,人們由於工作、旅遊等種種原因總會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個城市,如果真出現了水土不服怎麼辦呢?我教您一個好辦法,就是在睡前喝點蜂蜜水。中醫講,水土不服與脾胃的強弱有著緊密的聯絡。初到一個地方,飲食上的不適應會影響脾胃的功能,人就會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而蜂蜜不僅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而且還可鎮靜、安神,促進睡眠,所以對於水土不服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在這裡奉勸那些追求候鳥式養生的朋友們,對於去異地過冬,我們還是根據自己的狀況三思而後行比較好。

“羊肉串加冰啤酒,冰火交融有隱患”

夏天到了,不少人喜歡呼朋引伴,烤上幾串羊肉串,喝上一瓶冰啤酒,侃侃大山,與朋友溝通溝通感情。從情感上來說,這本無可厚非,可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炎炎夏日吃羊肉串外加冰啤酒是最傷身體的。

夏天本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也就是說,在夏天這三個月內,陽氣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充分交合。這個時候,清氣充實,是自然界萬物生長最茂盛、最華美的季節。而人作為萬物之靈,這個時候也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刻。如果這個時候去吃熱性的羊肉,很可能會給本來已經“很熱”的身體再添一把火,尤其是烤羊肉串,在煙火的燻烤之下,再放點辣椒,無異於在體內點起了“熊熊大火”,假如在這個時候再有冰啤酒入肚,熱與溼在此“相遇”,便成了溼熱。

在南方的梅雨季節,屋裡的東西總愛長黴。其實這是溼與熱雙重夾擊的結果。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如果體內的溼熱過重,就會“堆積”在脾胃中,這就是中醫上說的溼熱困脾。溼熱困脾的結果會怎麼樣呢?身體就會有很沉重的感覺;胃部經常感到脹悶;每次解大便都感覺解不乾淨,且大便也不易成形等。

您可不要覺得溼熱很容易化掉,中醫認為,溼熱相加“如油入面”。這句話怎麼來理解呢?如果你把油揉到面裡頭,再想把油拿出來還行嗎?當然不行!同樣的道理,如果溼邪進入人體,想祛除也是不那麼容易的。想要一兩副藥就能夠解決問題,純粹是天方夜譚。

既然祛不好去,那麼我們就應從它的源頭上“防”入手。如何防呢?除了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之外,也可以在平時用一些芳香之品來化溼。比如說喝水的時候放上幾片乾淨的橘子皮,便能有效地化溼。可別小看橘子皮。中醫說,橘子具有化溼、醒脾的作用,像我們不想吃東西,感覺腸胃飽脹的時候,吃兩瓣橘子或者聞聞橘子皮,可以適當緩解不適。用橘皮泡水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如果是老年人,最好選用陳皮。陳皮就是晒乾之後的橘子皮,橘子皮晒過之後,藥性相對於溫和,更適用於老人。

不僅是夏天吃羊肉,現在不少人在嚴冬時節吃著大棚里長的黃瓜、西瓜等也是不科學的。古人有言“不時不食”,“時”就是時令的意思,也就是吃東西要按照時令、季節,到了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這是中國飲食的基本理念。隋朝蕭吉在《五行大義》中更是明確地指出人們宜:“春食麥與羊,夏食菽與雞,秋食麻與犬,冬食黍與彘。”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吃時令菜才是順應自然規律的。

老北京人有過這樣的講究:元旦吃驢肉,謂之“嚼鬼”;立春吃蘿蔔,稱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壇城根兒採龍鬚菜吃,圖的就是沾沾仙氣兒;四月吃京西的大櫻桃,可以說是“嘗一歲百果之先”;五月不僅要吃粽子,也要嚐嚐新鮮的玉米,叫做“珍珠筍”;中秋吃月餅;春節吃餃子。其實這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也是幾千年來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精華。

記得關注。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警惕食物中的這些“隱形威脅”!時刻潛伏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