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膽病辨證:
膽附於肝相為表裡,所以膽腑病變與肝臟病變密切相關,很多症狀不易分割。不過也有它的特點,例如脅痛一證,肝病很多下連小腹,膽病則只在中脘偏右肋緣下,總的情況肝病兼虛較多,膽病則實證較多,這與其它相表裡的臟腑大致相同。
6.1實證
6.1.1火旺
口苦、咽乾、眼花、耳鳴(聲大),可以黃芩湯治之。甚則耳聾,目赤腫痛;心中煩熱,狂暴易怒;頭脹面赤,夜睡不安;頭痛多在兩側,有時亦可上達巔頂(少陽與厥陰經脈相為表裡的關係),灼熱拒按;或耳前後、耳內腫痛,耳內流膿;或鼻中常出黃濃臭涕;面紅,脣、舌紅,舌苔黃厚,脈弦數有力。上述肝膽火旺的症狀,類似高血壓頭痛,以及五官炎症,治宜苦寒降火,如龍肝瀉肝湯之類。
6.1.2鬱熱
(1)熱為寒鬱,多出現胸、脅、中脘脹悶作痛,心煩,喜嘔,或嘔水酸苦,甚則其色黃、綠,其味苦澀;大便不暢,或結、或祕;嘈雜似飢而不能多食;痛時煩熱,汗出又覺怯冷;舌尖邊紅,苔白或淡黃;脈弦。治宜苦降,如溫膽湯之類;挾往來寒熱之表者,小柴胡湯;裡較重腹滿、便難,大柴胡湯。
(2)熱為溼濁所鬱,多出現黃疸,小便不利,或黃渾、灼熱;中脘偏右劇痛難忍,痛處脹滿拒按。其痛往往反覆發作,有時兼有寒熱,面色黃滯如象蒙上一層灰塵,有時發青,脣、舌或紅或暗,苔多黃膩,脈多沉弦,有的痛發時脈現弦大。上述症狀在膽道發炎時或可見到,治宜苦寒洩熱,如茵陳、梔子、黃芩、黃柏及龍膽瀉肝湯之類。
甚則痛時大汗,手足厥冷,或發暈厥。上述症狀多見於膽道蛔蟲症,稱為蛔厥。可以烏梅、黃連、川椒等治之。
6.2虛證
膽病雖有虛證,如膽氣不足等,但臨床意義不大,此處從略。
七、胃病辨證
胃腑病變較多,其發往往與脾、大、小腸很難分割;不過脾病多虛,胃病多實;脾多腹痛(痛在下腹部)、胃多脘痛(痛在上腹部);脾與大、小腸以大小便失常為主,胃則以口渴、嘔吐為主。
7.1實證
7.1.1燥熱
(1)高熱,大汗,大渴引飲(要喝很多的水),飲則喜冷(喝水要喝涼的);心煩,張目(眼睛是經常開啟的)不眠;甚則神昏譫語(說糊話),手足反現厥冷(手足遠端發冷)。面紅,脣、舌都紅,苔厚或黃或白;脈洪大,或滑數有力。凡各種發熱的疾病出現上述症狀時,都可用甘寒清熱之藥,如白虎湯或涼膈散之類。
(2)若兼傷津液,則口舌兼幹,舌苔幹粗,甚則剝落,脈兼現虛象,洪數而芤(脈大,按到/中部0卻是空的,很象摸到蔥管)。上述為發熱引起的失水症狀,治宜益氣生津,可以用白虎東加人蔘湯或增液湯治之。
若發熱,出汗並不突出,但出現消渴(喝水很多還是不能解渴),消谷善飢(吃的很多還是不能止餓),同時出現小便頻數深黃,大便祕結,肌肉消瘦很快,脈弦數,為中消症。上述症狀可見於糖尿病,治宜清熱潤燥養陰,如知母、石膏、玉竹、生地之類。
7.1.2溼熱
初起溼溫發熱不退,午後較甚,或身熱足冷,汗出不能下達,脘悶,便溏不爽,色多深黃,或不大便,小便深黃不利;能稍進飲食而自己卻無飢餓感覺。渴喜熱飲,或喜冷而不能多飲,神識矇混(遲鈍模糊的現象),昏昏似睡而實際並未入睡;脈初濡後數,苔白或黃厚。上述症狀是溼溫由表入裡的表現,治宜苦寒清熱,初起微惡寒,宜藿香、佩蘭、鬱金、蘆根、苡仁、滑石之類;重則如茵陳、梔子、大黃(茵陳蒿湯)之類。
有的並不一定發熱而經常反覆出現胃脘脹痛,或兼感脘內灼熱,想吃冷的飲食。噯腐、吞酸(噯氣有怪味,反酸至咽間為止,又必須吞回去),嘔吐黃濁。以上是胃有鬱熱症狀,治宜苦降,如用梔子、厚朴之類。
兼涉血分則牙齦腫痛,或糜爛出血,口臭,甚則嘔出膿血;有的面色深黃,舌紅,苔黃厚膩;脈甚則滑數。或發斑疹,如犀角地黃湯、化斑湯之類。
7.1.3寒滯
此證或由暴飲暴食生冷、粘膩等物,阻滯上脘,以致胸脘突然脹痛,或由胃中素停寒溼,飲食不能很好消化,以致中脘經常悶脹作痛。口淡,不欲食,食後或午後更脹,飲食喜歡吃熱的,如果吃了冷的立即感到悶痛發作或加重,嘔吐痰水夾食物殘渣。有的面色黃滯,舌苔白厚,有的脈遲不弱。治宜苦溫消導,如用香砂平胃散和保和丸之類。
7.2虛證
7.2.1津液素虛
經常咽乾、口燥,時欲冷飲而所飲不多;嘈雜善飢而不能多食,食物多喜清淡;有時也出現胃痛,但不反酸;以上是津液虛的表現;有時呃逆連聲,其聲高亢。甚則大便祕結特甚,每次進食必須立即吐出,形體瘦弱,面白,舌紅,苔薄白或黃而幹,甚則中心無苔,脈虛數,甚則細弦而數。以上是胃陰虛的表現,治宜養胃陰,如玉竹、麥冬、石斛之類。噎膈(幽門痙攣),增液湯亦可用。
7.2.2虛氣上逆
中脘痞悶,按之軟(有的硬如薄板)而不痛;幹噯食臭(噯出飯食的氣味),並不反酸與嘔吐;有的經常呃逆,其聲不高。面黃消瘦,舌色近常,脈虛弦。治宜降逆益氣,如旋覆花代赭湯之類。兼虛寒則中脘隱痛,時作時止,痛時喜按,有的中脘覺冷,喜得熱熨,有的嘔出涎沫亦覺清冷,甚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早晨吃的晚間吐出,晚間吃的早晨吐出),完谷不化,面色淡黃,脣、舌俱淡,脈沉弱。以上為幽門梗阻的症狀,治宜溫中理氣,如用丁寇理中湯。
8.大腸病辨證
大腸功能主要為傳導糟粕,因而它的主要症狀為大便失常。不過大便失常的機理牽涉很廣,並不專屬大腸一腑的責任,現在只選擇其發病以大腸為主要矛盾方面者,稍加申述,其餘分見各臟腑,不宜重複。
8.1實證
8.1.1燥結
是由於燥熱引起的大便祕結。主要表現為便祕,大便時乾結困難,更重要的是腹中脹痛,甚至摸之有糞塊,壓之有些脹痛,不喜按,放屁(矢氣)很臭。小便暢利,色黃,脣舌深紅,苔焦黃,脈沉而有力。有些病人出現潮熱,高聲說胡話。少數患者雖然瀉水黃臭,但具有上述症狀,仍屬燥結範圍。治宜苦寒洩瀉,如大黃、芒硝等藥物。
8.1.2溼熱
多見於急性腸炎和痢疾。一般表現為大便溏(粥樣便,多黃色粘液)而不爽(便時粘膩不暢快),或先硬後溏,或洩瀉較稀,它的顏色都比較深黃,小便深黃不利(量少,次數少),或二便都有灼熱的感覺,腹脹脘悶,或有痛時。兼入血分則有的膿血雜下,裡急後重。苔黃膩或白而幹,脈濡或兼數。臨床可用黃芩、黃連等苦寒藥及苡仁、滑石等甘淡藥以清熱利溼。
此外入血分者還有先血後便,其色鮮紅,為近血;有的肛門腫痛,患處血出點滴,或出血如箭,或肛癢糜爛水血粘膩。上述症狀見於痔瘡、肛裂等疾患。也屬溼熱範圍。
8.1.3寒滯
腹痛,腸鳴,洩瀉酸餿,痛即欲便,便即痛減,不欲食。有的洩瀉並不很重,但纏綿不已,欲暢瀉而不易得,腹部覺脹,面色多黃滯,舌苔白厚,脈遲。上述症狀見於傷食引起的消化不良,治用保和丸之類。
8.2虛證
(1)津液未復
久熱或洩瀉之後,各種症狀都已消失,飲食、睡眠都已接近常人,但出現大便不解、或較乾結,腹部並無痛苦,這是腸內津液一時尚未恢復,用飲食調理數天,即可自愈。
(2)氣虛下陷
久痢膿血清稀、暗淡,或所下多氣,或脫肛難收,或兼腹痛喜按;甚則冷汗自出,手足清涼;面白,脣、舌暗淡,苔白潤,脈虛濡,或較細弱,治宜溫補固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