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辨證
大腸溼熱及液虧, 臨證辨別用藥隨。
溼熱芩連翁柏配, 液虧麻仁可加歸。
[註釋]
在大腸辨證中,有兩種情況,一是大腸溼熱;二是大腸液虧。臨床上要辨別用藥,大腸溼熱可用清熱利溼法,大腸液虧可用潤腸通便法;大腸溼熱用白頭翁湯;大腸液虧可用麻子仁丸加減即可。
(一) 大腸溼熱
大腸溼熱甘傷脾, 暑熱之邪損血氣。
裡急後重膿血痢, 溲短脈滑舌苔膩。
清熱利溼調氣機, 白頭翁湯最有益。
[註釋]
大腸溼熱,是由於過食肥甘,傷於脾胃,脾虛生溼,溼熱下注大腸;或因暑熱之邪,直傷於大腸,損傷氣血而出現:裡急後重,下痢膿血,小便短赤,脈滑,舌苔白膩。治則:清熱利溼,調理氣血。方劑可選用白頭翁湯主之。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其他疾病具備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此證多發生於夏秋之季,素有溼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致使抗邪能力低下;或因過食肥甘,內生溼熱,溼熱下注於大腸;或因長夏之季,溼熱侵於腸胃,化為溼熱,暑溼熱毒之邪,乘虛而入,溼熱內蘊,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發為本病。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腹痛下痢,裡急後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多滑數。
本證的病機是:溼熱蘊結大腸,氣機阻滯故腹痛,裡急後重;溼熱傷及腸道氣血,故下痢赤白、膿血;《濟生方》:"夫人飲食起居失其宜,運動勞累過其度,則脾胃不充,大腸虛弱,而風冷暑溼之邪得以乘間虛而入"。溼熱下注於大腸則肛門灼熱;溼熱煎熬津液則小便短赤;舌脈乃為溼熱內阻之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清熱利溼,調行氣血。
常用藥物:
清熱利溼藥:黃連、黃柏、秦皮、白頭翁、馬齒莧。
調理氣血藥:木香、檳榔、萊菔子、白芍、當歸。
本證的常用方劑是:白頭翁東加味:白頭翁、秦皮、黃柏、木香、黃連、甘草。
加減法:表證尚在加葛根;熱毒甚加金銀花、黃芩;腹痛加白芍、木香;傷食加萊菔子、檳榔;下利膿血加丹皮、地榆。
(二) 大腸液虧
大腸液虧燥傷津, 年老體虛或熱病。
大便乾結熱燻蒸, 乾燥難下數日行。
頭暈口臭舌質紅, 麻子仁丸潤便通。
[註釋]
大腸液虧是由於燥熱傷津,年老、產後、熱病後期,熱傷陰液所引起。其證見:大便乾結難下,數日不行,頭暈,口臭,舌質紅。治則:潤腸通便。用麻子仁丸以潤通大便。,
[按語]
本證見於老年、產後、熱病之後的便祕。
本證的病因是:內有燥熱,傷及陰液,使大腸陰液虧損;或胃陰不足,下及於大腸,均使大腸液虧;或年老、產後、熱病後期,陰液虧虛,不能濡潤大腸而導致本病。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大便乾結,難於排下,往往數日一行,可見頭暈口臭,舌紅少津,舌苔黃燥,脈弦細數。
本證的病機是:胃陰不足,內有燥熱,使大腸液虧,失於濡潤,故大便乾結,難於排出,數日一次;胃失和降,濁氣上升故口臭,頭暈,舌脈均屬於津液虧虛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潤腸通便,降氣潤下。
常用藥物:
潤腸通便藥:胡麻仁、桃仁、鬱裡李仁、柏子仁、蜂蜜。
降氣潤腸藥:杏仁、瓜蔞仁、枳殼、檳榔、萊菔子。
本證的常用方劑是:麻子仁丸加味:火麻仁、杏仁、瓜蔞、柏子仁、黑芝麻、檳榔。
加減:產後、年齡過高陰血不足加肉蓯蓉、牛膝、何首烏、當歸;氣虛加黃芪;傷血耗陰加當歸、熟地、桂圓;熱病後期加元參、麥冬、生地。
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燥結,可影響肺氣的肅降,而發生咳喘;肺氣上逆,故洩瀉咳嗽氣喘;肺氣不利影響津液的下達,而發生大便乾結,前者可用潤腸利肺的辦法,治療用杏仁、瓜蔞皮、大黃、麥冬、冬瓜仁。後者可用理氣利肺的辦法,如蘇子、前胡、半夏、厚朴、陳皮、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