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蔘的種類
- 人蔘真的有用嗎?
- 這些人要小心:人蔘的副作用
- 人蔘的精華?:人蔘皁甙
人蔘的種類人蔘,一種植物的根,長得像人。在古裝劇中,是一種能治百病的神藥。
按照加工方式,人蔘可分為兩種:白參和紅參。直接將土裡挖出來的人蔘乾燥製成的叫做白參,將人蔘熱加工處理後蒸制而成的人蔘叫做紅參。
圖│http://127.0.0.1/vhost/conf/img_echo.php?w=640&h=486&src=https://www.pixabay.com
而根據人蔘的品種和成分,人蔘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北美地區產的西洋參,又稱花旗參;另一種是亞洲人蔘,南韓的高麗蔘和中國的長白山人蔘的成分相似,都屬於這一類。
而中藥中帶“參”字的黨蔘太子參,其實和人蔘不屬於一種科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蔘。
人蔘真的有用嗎?雖然人蔘自古以來享有“盛名”,但由於至今缺少高品質實驗的支援,現代醫學至今還未能證實它們有利於人體健康。
換句話說,市面上無論是哪種人參,宣傳的對人體的任何功效,現階段都還沒有足夠的實驗支援。
雖然說有一些實驗發現吃人蔘對人體可能有益,也要謹慎。因為現階段的實驗還並不全面,只能說明人蔘有這個可能性,但不足以證明人蔘真的有這個作用。
至於願不願意為人蔘的這些可能性買單,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些人要小心:人蔘的副作用服用人蔘造成副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常見的副作用可能有:頭疼,消化不良,睡眠問題。
圖│http://127.0.0.1/vhost/conf/img_echo.php?w=640&h=421&src=https://www.pexels.com
雖然短期、少量的服用基本不會引起副作用,但因為安全實驗的缺失,建議不要長期服用,或一次性食用10g以上的人蔘。
除此之外,因為現階段我們對人蔘的了解還太少,所以建議孕婦和哺乳婦女避免人蔘。
有以下情況的也要注意:
人蔘的精華?:人蔘皁甙雖然人蔘本身的效果還存疑,但近期科學家從一種人蔘中特有的活性成分——“人蔘皁甙”中發現了很多可能對人體有益的性質。
圖│http://127.0.0.1/vhost/conf/img_echo.php?w=640&h=427&src=https://www.pexels.com
人蔘皁甙是一種只在人蔘中存在的固醇類化合物,不同的皁甙對人體不同部位有積極影響,比如心血管、中樞神經、免疫系統,有一些人蔘皁甙甚至顯示出了抗癌的性質,科學家們正在積極的探究中。
雖然新的可能性總讓人很興奮,但是現階段不建議大家去買人蔘皁甙。有兩個原因:
一是人蔘皁甙的實驗大多都停留在細胞和動物階段,對人體有沒有影響,甚至有沒有負面作用都還不清楚;
二是市面上的人蔘皁甙作為保健品,管制相比起藥物要寬鬆很多,裡面到底含有多少人蔘皁甙,含有哪種人參皁甙也很難說。
圖│http://127.0.0.1/vhost/conf/img_echo.php?w=640&h=427&src=https://www.pixabay.com
為了人蔘皁甙去買人蔘的想法就更不靠譜了。先不說人蔘中的皁甙含量是否足夠對人體產生任何影響,就算可以,人蔘中含有多種人蔘皁甙,不同種類的人蔘皁甙的作用還可能相互抵消。
更何況有人吃人蔘還經常煮一煮泡一泡,這麼一折騰,還剩下多少有效的人蔘皁甙呢?
所以最後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神藥,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習慣,才是我們身體最需要的東西。
引用:
[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ealth Service, Ginseng, NCCIH, visited Sep 2019
[2]. Medline Plus, American Ginseng,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3]. Vuksan V, Sievenpiper JL, Sung MK,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Korean Red Ginseng Intervention (SAEKI):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in type 2 diabetes [abstract 587P].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63rd Annual Scientific Sessions; June 13-17, 2003; New Orleans, LA.
[4]. Chan LY, Chiu PY, Lau TK. An in-vitro study of ginsenoside Rb(1)-induced teratogenicity using a whole rat embryo culture model. Hum Reprod. 2003;18:216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