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學家馮夢龍曾言:“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裡得。請觀懶惰者,面帶飢寒色。”指出懶惰會讓人一事無成。其實,非獨事業如此,養生也是如此。
懶惰會促生多種疾病,影響壽命。清代曾國藩更是一語道破:“天下百病生於懶也。”也有諺語說:懶惰催人老,勤勞能延年。”
大體而言,懶惰有三個方面的表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01
懶勞作
懶勞作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而且會誘發疾病。
人體之“動”,包括勞作和運動。
整天24小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8小時睡眠必不可少,因為這是恢復身心疲憊的最佳方式;8小時自由支配的時間,用於飲食、休閒、社交等等,這個時間段比較靈活;還有8小時,是工作時間,也就是勞動時間,這是生活的常態和健康的必需,不僅可以維持生活品質,也潛在地活動了身心。
所以,三國時代的名醫華佗早就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如果一個人的一天長期缺乏這一時段,或者懶於正確使用這一時段,那麼從養生角度來看,其身心得不到活動,氣血鬱滯,健康就會面臨危險。
02
懶運動
懶運動使人的身體素質下降。
現代都市人的勞作方式,多使身體長久保持某一姿勢,如久坐、久站、久行等,造成疲勞性損傷。《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懶勞作”會生疾病,勞作過度也會傷害健康,此二者即是“現代文明病”的發病根源。因而現代社會非常強調人在閒暇時主動鍛鍊身體以活動氣血,所謂“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
在當前的工作學習方式下,長期規律的運動鍛鍊已經是勞作的必要補充,能提高人體肌肉力量、身體反應性及機體免疫力,對健康作用不可估量,更是養生的必須手段。
《呂氏春秋•盡數》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養生箴言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
所以,懶於運動、缺乏鍛鍊的人,其健康難以得到良好的維護,甚至早弱、早衰、早夭,這種例子不勝列舉,從“三高”症的低齡化到缺乏運動而快速衰老的老年人,遍及各個年齡段,甚至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實在令人扼腕!
03
懶思考
懶思考使大腦退化,促使“神衰”。
懶於用腦、懶於思考、懶於接受新知,是懶惰的又一大表現。
人“神”是生命的主宰,主導著人體的精神活動,也主宰著人體的物質代謝、能量代謝、調節適應,衛外抗邪等為特徵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以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為結構根基的“神”,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
史學家司馬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曾明確指出:“精神不用則廢,用之則振,振則生,生則足。”
長期懶於用腦,懶於運轉精神思維,會逐漸導致大腦的衰老或加速退化,神機運轉遲慢。生命失去正確的神機主宰,健康自然無從談起,甚至有夭亡的危險,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04
命好不如習慣好
懶惰的糾正並不難,但需要決心和恆心。
俗語說得好:天高不如忍字高,命好不如習慣好。
首先要合理安排時間,保持作息規律並嚴格完成養生計劃。懶惰常常與生活的散漫相關,因此可以制定作息規律和養生計劃,強迫自己完成,一段時間之後就能由自發變成自覺,改掉懶散習慣。
其次,“養生莫善於習動”,現代社會,尤其要注意勞作與運動鍛鍊的結合,這是關乎自身生命健康的大事,萬不能懶惰待之。
第三,不找藉口,養生不能“等、靠、要”。清代蒲松齡曾告誡說:“寧勤勿懶!”養生是一種主動活動,而懶惰會消磨人的主動性。因此,懶惰不僅釀生百病,更是養生的大敵,養生者當首先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