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但如果食之不當,就會造成飲食失衡,甚至造成身體不適。營養專家認為,人們對營養的認識過程也就是人體健康不斷增進的過程。由此,飲食也就涉及到了養生。飲食養生要知道“寒涼、溫熱。中醫認為,食物不僅攝入營養,還可以防病治病。之所以能防病,是由於食物本身具有的若干特性所決定的。中醫把食物多種多樣的特性功能加以概括,由此建立了食物的效能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中醫食療理論。而人們對這一理論的認知,則是與陰陽、臟腑、經絡、治療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相結合。
食物效能概念是中醫對食物保健作用的認識和經驗基礎的總結,主要包括性、味、歸經、補瀉等內容。從中國傳統和飲食文化的角度出發,一些具有中國特色飲食養生理論,和應用常識,不可不知,了解這些,將對我們飲食中“該吃什麼”以及”怎麼吃才好“等養生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飲食養生首先要講“性”。“性”(或“氣”),是指食物有寒、熱、溫涼等不同的性質,這不同的性質中醫稱為“四性”或“四氣”
涼性或寒性凡適合熱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涼性或者寒性食物。如果適用於發熱口渴、煩躁等就吃點西瓜;適用於咳嗽、胸痛、痰多者可以吃點梨等,這些都屬於寒涼性食物。
溫性或者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凡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吃溫性或熱性食物。比如: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鼻涕、頭痛等,可吃生薑,蔥白、香菜等;如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用乾薑、紅茶;肢冷、畏寒、風溼性關節炎等可吃辣椒、酒等,這些都是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
還有平性食物的性質,是結餘寒涼和溫熱之間的性質食物,適合於一般體質,寒涼、溫熱體質也可以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食物,也包括保健食品,如米、面、黃豆、山芋、蘿蔔、蘋果、牛奶等等。從歷代中國食療書籍所記載的三百多種食物分析,平性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食物居後。一般說,各種性質的食物除都具有營養保健功效之外,寒涼性食物屬於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溫熱性食物屬於陽性,有散寒、溫經通絡作用,以及助陽等功效。所以飲食養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