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六 、 肺腎陰虛

久咳傷肺陰耗損,

腎陰生熱灼肺陰。

咳嗽帶血短氣促,

骨蒸勞熱遺精審。

滋腎養陰兼清肺,

麥味地黃要遵循。

[註釋]

久咳傷肺、肺陰耗損;腎陰虧虛、虛熱內生,熱灼肺陰。其證見:咳嗽、痰中帶血、氣短急促、骨蒸勞熱、腰膝痠軟、遺精。治則應滋腎養陰 兼清肺。方藥:麥味地黃丸加減。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活動期,或其他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故出現喘息,或因久咳傷肺,陰液不足,耗傷腎陰,因此腎陰亦虛;或因腎陰虧損,不能滋養肺陰,加之虛火上炎,灼傷肺陰,逐漸導致肺陰亦虛,最終導致肺腎陰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咳嗽痰少,動則氣喘或咳血,腰膝痠軟,消瘦,骨蒸潮熱,盜汗 ,遺精,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本證的病機是:肺陰虧虛,虛熱內擾,煎熬津液,則咳嗽痰少,久咳傷肺氣,故動則氣喘;熱邪迫肺,血絡所傷,故咳血;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痠軟,消瘦;陰虛則盜汗;腎陰不足,精關不固則遺精;顴紅,舌脈乃為陰虛外熱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滋補肺腎。

常用藥物:

養肺陰藥:沙蔘、天門冬、麥冬、百合、玉竹、生地、玄蔘。

滋腎陰藥:熟地、何首烏、女貞子、玄蔘、枸杞子、山萸肉、旱蓮草、天冬、龜板。

本證的常用方藥:麥味地黃丸加減:生地、丹皮、山萸肉、山藥、麥冬、五味子、茯苓。

加減法:骨蒸潮熱加青蒿、鱉甲、地骨皮 ;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咳血加白芨、阿膠;盜汗加牡蠣、白芍;遺精者配服金鎖固精丸,亦可用河車大造丸。

七 、 肝脾不和

肝脾不和肝氣鬱,

橫犯脾胃而致疾。

胸脅脹滿善太息,

腹滿便溏體無力。

治則疏肝益健脾,

痛瀉要方服之益。

[註釋]

肝脾不和是由於肝氣鬱結,肝氣橫犯脾胃所致。其證見:胸脅脹滿,善太息,腹脹,便溏,體倦無力。治則疏肝健脾。痛瀉要方起健脾柔肝的作用。

[按語]

本證包括現代醫學的腸神經官能症,消化不良,痢疾,慢性腸炎,肝硬化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肝氣鬱結,疏洩失常,影響到脾的功能,導致脾不運化,逐漸為肝脾不和。《內科證治》:"暴怒傷肝、肝火熾盛、而木乘脾土則脾胃受傷,此由情志致木失調達,肝氣橫犯脾胃,因致脾不健運,升降失調,故積溼生痰,因病阻氣機,姓生百病。"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胸脅脹滿,善太息,腹部脹滿,精神抑鬱,性情急燥,食納減少,腸鳴,矢氣多,舌苔白,脈弦數。

本證的病機是:肝氣鬱結則胸脅脹滿,善太息;肝主疏洩,性喜調達,肝氣不舒則精神抑鬱,性情急躁;肝氣橫犯脾胃,脾虛不運故食納減少;脾虛生溼則腸鳴,大便溏瀉。舌脈乃為肝脾不和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疏肝健脾。

常用藥物:

疏肝藥:青皮、柴胡、桔葉、香附、八月扎、川楝子、元胡、烏藥

健脾藥;人蔘、黨蔘、白朮、山藥、大棗、扁豆

本證的常用方藥;痛瀉要方加減,柴胡、陳皮、白朮、白芍、甘草、防風

加減法;脅痛加川楝子、元胡、青皮;腹脹加枳殼、厚朴;便溏加山藥、蓮子肉;食慾不佳加雞內金、焦三仙

八 、肝胃不和

肝氣犯胃失和降,

胸脅滿悶脘腹脹。

太息不語吞酸強,

嘈雜嘔惡苔黃象。

脈弦便溏此為常,

舒肝和胃柴平湯。

[註釋]

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故出現胸脅脹滿,脘腹痞滿,太息不已,吞酸,嘈雜,嘔惡,苔黃,舌紅,脈弦,大便溏瀉。治則舒肝和胃。方用柴平散加減。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腸神經官能證,或其他疾患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肝氣鬱結,疏洩失常,影響到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而致肝胃不和,臨床上稱肝氣犯胃。《內科證治》"七情氣鬱,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氣多厥逆,七情之病令人鬱痰聚,使脾胃之陰陽不得升降,氣滯血瘀而胃脘疼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胸脅脹滿,善太息,胃脘脹滿作痛,噯氣,吞酸,嘈雜,嘔惡,苔薄白,脈弦。

本證的病機是:肝氣鬱結,故胸脅脹滿善太息,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噯氣,吞酸,嘈雜,嘔惡;肝氣犯胃,胃氣受阻,故胃脘脹滿而痛,舌脈乃為肝氣犯胃之徵象。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疏肝和胃。

常用藥物:

疏肝藥:青皮、香附、烏藥、川楝子、元胡。

和胃藥:蒼朮、神曲、麥芽、木香、枳實、萊菔子、檳榔、青皮。

本證的常用方藥:柴平煎加減:柴胡、枳實、白芍、甘草、香附、蒼朮、川厚朴、陳皮。

加減法:反酸嘈雜者加黃連、吳茱萸、烏賊骨;噯氣加旋復花、代赭石;疼痛加川楝子、元胡;嘔惡加半夏、乾薑;苔膩加蒼朮、雲苓;苔黃加龍膽草、黃連;食少加雞內金、山楂、麥芽;心煩加竹葉。

九 、脾腎陽虛

腎陽虛衰不溫脾,

脾陽久虛運無力。

畏寒肢冷言短氣,

五更瀉洩脈弱細。

治則溫腎兼補脾,

理中四神兩方醫。

[註釋]

脾腎陽虛是由於腎陽虛衰不能溫脾陽,使脾陽亦虛,脾運無力,而畏寒肢冷,氣短懶言,五更瀉洩,脈弱細。治則溫腎健脾。方用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按語]

本證包括 現代醫學的慢性腸炎,慢性菌痢,潰瘍病,結腸炎,肝硬變,腎病綜合症及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腎陽虛衰,不能溫運脾陽導致脾陽亦虛,也可因過食生冷、傷及脾陽,使脾陽亦虛,脾虛日久,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充養於腎,致腎陽亦虛,結果為脾腎陽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畏寒肢冷,氣短倦怠懶言,大便溏瀉,或五更瀉洩,或見浮腫,甚至腰滿腹脹,舌苔白潤,舌質淡,。脈弱細。

本證的病機是:脾腎陽虛,陽虛內生寒,故形寒肢冷;脾陽不足,運化無力,水谷精微不能榮於體則五更瀉洩;腎主水,脾能運化水溼、、脾腎陽虛,水邪氾濫則見浮腫,甚則水溼停於腹腔,可見腹滿膨脹,舌脈乃為陽虛之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溫補脾腎。

常用藥物:

溫補脾陽:乾薑、附子、薏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

溫補腎陽:附子、肉桂、肉蓯蓉、仙芽、巴戢天、補骨脂。

本證的常用方藥: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加減:附子、黨蔘、茯苓、白朮、肉豆蔻、補骨脂。

加減法:水腫者加真武湯、實脾飲或五苓散加減:附子、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形寒肢冷者加肉桂、附子;久瀉滑脫者加赤石脂、黃芪、升麻;有腹水脹滿者加大腹皮、冬瓜皮、車前子、抽葫蘆;氣滯者加木香、川厚朴、檳榔。

十 、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兩髒虛,

傷及肝血久不愈。

頭暈目眩耳鳴疾,

盜汗煩熱顴紅體。

滋補肝腎養之陰,

杞菊地黃此方立。

[註釋]

肝腎陰虛是肝腎兩髒虛損,血不養肝,傷及肝血,日久不愈, 而出現:頭暈目眩,耳鳴,盜汗煩熱,顴紅目赤。治則滋補肝腎。方劑可用杞菊地黃丸加減。

[按語]

本證見於慢性體質虛弱者,如貧血、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耳性眩暈,或具備其症狀者。

本證的病因是: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相滋,故肝血不足或腎精不足,經久補不愈,均可導致肝腎陰虛。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頭暈目眩,耳鳴、脅痛,腰膝痠軟,咽乾顴紅,盜汗,五心煩熱,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數。

本證的病機是: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故見頭暈目眩、耳鳴、咽乾顴紅等證;肝脈布兩脅,肝陽不足則經脈失養故疼痛;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肝主筋,肝腎陰虛則腰膝痠軟;腎陰虧虛,虛火內生,擾動精室,可見男子遺精;肝腎陰虛,衝任不調,女子則月經不調。五心煩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之見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滋補肝腎。

常用藥物:

補肝陰藥物:白芍、枸杞子、山萸肉、何首烏、當歸、女貞子、熟地、牛膝。

補腎陰藥物:熟地、何首烏、枸杞子、菊花、旱蓮草、山萸肉。

本證的常用方劑是:杞菊地黃湯和一貫煎加減: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藥、牡丹皮。

加減法:肝血不足,月經量少加當歸、白芍、阿膠、丹蔘;陰虛火旺加青蒿、鱉甲、知母、黃柏;腰膝痠軟加牛膝、寄生、川斷;盜汗加五味子、浮小麥、牡蠣、麻黃根;脅痛加川楝子、元胡;遺精加金櫻子、芡實;咽乾加麥冬、百合;煩熱加青蒿、地骨皮。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育兒|受寒初期食療外治不完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