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的“補腎神藥”六味地黃丸名滿天下。這個方子自從宋朝的錢乙先生創造出來到現在,怕是錢老先生自己都沒能想到,這個本來是來滋補小兒腎陰不足的方子,竟成了如此普及的補腎的成藥。
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用六味地黃丸治療小兒肝腎陰虛之證。也就是針對小兒補陰的方子。現在隨著養生知識的普及,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非常關心。而腎陰虛又是很常見的情況,所以有人就自行去藥店買了一些“養生”的藥品。可有的人吃了非常舒服,而有些感覺自己腎虛的人吃了六味地黃丸後出現了上火的反應,他們往往會出現口粘口苦,甚至口舌生瘡等表現各異的上火症狀。
同樣是吃六味地黃丸,我為什麼會上火呢?
說起來,可能有人會不理解。六味地黃丸明明是一張補肝腎之陰的方子,它是補陰的!如果說吃補陽的方子上火,這容易理解,為什麼吃補陰的方子也會上火?
我們先來看一看六味地黃丸的組方:熟地黃、山茱萸、幹山藥、澤瀉、茯苓、丹皮。錢乙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減掉桂枝和附子,是因為小兒是純陽之體,稚陰稚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減去了桂、附,捨去陽中求陰之意,用於解決小兒肝腎陰虧而導致的發育遲緩之類的問題。六味地黃丸組方特點具有補瀉兼顧之意,補瀉並用,防止了滋補的藥品產生滯膩脾胃的弊病。
那為什麼吃六味地黃丸會上火呢?
這樣的人,一般是體質問題,身體本身是偏於痰溼體質的。
因為六味地黃丸主要功效是滋補腎陰,即便是組方上考慮了補瀉兼顧,畢竟還是“補”強於“瀉”,養陰藥本來就具有滯膩的特點。並且,現在很多人都是偏陽虛。脾陽、腎陽不足,只知道滋陰,又運化不了。所以這一類朋友吃補陰藥時會出現腹脹、口黏、便溏等症狀加重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部分人痰溼很重、脾胃虛弱,又陽虛的厲害。溼邪不化,溼性黏膩,很容易阻滯人體氣機,而氣有餘便是火,氣機不暢也會產生熱量,當熱積累到一定量就變成火。火性炎上,所以一吃藥就出現了上焦上火的情況。
這一類平時就是痰溼體質的人一般有大便粘膩、身形肥胖或者腰腹部肥胖、乏力、精神不振、脫髮、多痰、舌苔白黃、舌體胖大、有齒痕、口黏等情況。所以,痰溼人群一定不能隨意自行調理身體。因為牽涉到身體虛實寒熱錯雜的多種問題,有時候擅自吃的藥會更加打亂身體的陰陽平衡,導致虛的更虛,實邪更實,反而會導致身體出現新的問題。
而六味地黃丸這個千百年來流傳下的經典名方,對適合這個藥的症狀和疾病來說,效果絕對是非常顯著的。
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