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觀念時代的變遷:一開始大家認為不得病就是健康,然後認為長壽就是健康(認為活得越久,歲數越大就是健康,但是往往很多人帶病延年,雖然活得久但是也很痛苦),現在大家追求健康且長壽才算是真正的健康(通俗的說就是活得久死的快),國內外資料均表明,人的自然壽命可以活到120歲左右,這個過程很漫長,所以大家覺得可老但不能生病,生命可以走到盡頭,但不必受疾病的折磨,這樣才算是健康且長壽的活著)。
WHO對健康的定義:
1948年 WHO憲章提出三維健康觀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
1978年 WHO《阿拉木圖宣言》重申健康概念內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各方面各方面的完好狀態。
1984年 WHO《保健大憲章》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
1986年 WHO《渥太華憲章》良好的健康是社會,經濟和個人發展的重要資源。
1989年WHO進一步完善健康概念: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狀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晩呼?”高手認為不治已經發生的疾病,不治而治未發生的疾病,不治已經混亂的局面,而治未混亂的局面,這才是應該做的,不然等人生病後再給他開藥治病,就好像口渴了才開始挖井,打仗了才開始鑄造兵器,那樣就晚了。正所謂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人類疾病:1/3 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避免;1/3 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1/3 通過資訊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對健康的維護不僅僅是對疾病的治療,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沒有到來之前的“防患”。這次疫情的狀況也能用這三個三分之一來解決或是緩解。所以大家要多關注平時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
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據WHO的界定15%由遺傳,10%社會因素,8%醫療條件,7%氣候條件。60%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換種通俗的說法就是我們的健康15%歸父母,10%歸政府,8%歸醫院,7%歸老天,60%自己看著辦。所以我們自身的健康最多的因素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平時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只要我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行為習慣,那樣我們就會減少很多疾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