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炎症性腸病,是慢性病,臨床表現為活動期緩解期交替進行。活動期時,患者表現為比較頻繁的腹瀉,也就是說大便次數增多、便血、或粘液膿血便,乏力、裡急後重等。緩解期時患者大便次數減少,接近正常,大便性狀正常,成形。

病理活檢是如何界定炎症活動性的呢?

一般來說,在日常的診斷工作中,對所取活檢組織標本要進行活動性分級,也就是說要對中性粒細胞介導的上皮損傷程度進行評估,將炎症粘膜病變分為靜止期(非活動期)、輕度活動性、中度活動性、重度活動性四個級別。

1. 靜止期:也稱為非活動期,主要表現為表面上皮、粘膜固有層、隱窩均無中性粒細胞浸潤,沒有糜爛、潰瘍。

如果粘膜固有層單核細胞浸潤明顯,還需要對病變“非活動性”進行分級。

2. 輕度活動性:中性粒細胞浸潤表面上皮或區域性隱窩炎累及<25%隱窩,罕見隱窩膿腫(不超過1個)。

3. 中度活動性:較多隱窩有中性粒細胞浸潤(≥25%隱窩受累),或明顯隱窩膿腫(2個以上)。

4. 重度活動性:瀰漫隱窩炎或隱窩膿腫(≥50%隱窩受累),或黏膜糜爛或潰瘍。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分級僅針對單個活檢標本。

組織學活動性分級與活檢取材部位相關,不同部位病變程度不一致,活檢所見不同部位活動度可能存在差異。

當內鏡活檢避開糜爛或潰瘍取材時,組織學可能僅表現為輕度活動性或靜止性,與內鏡活動度不一致。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與活檢的部位有關,所以一定要結合臨床,不能只是片面地看病理活檢報告。

克羅恩病炎症呈斑片狀、節段性分佈,活檢取材部位不同,造成的偏倚較大,一定要註明在什麼部位取的活檢,才方便全盤考慮,得出比較準確的病理診斷。也就是說,僅僅一塊活檢組織所見的結果,僅僅代表這塊組織的病理改變。潰瘍性結腸炎,由於粘膜炎症呈現連續性瀰漫性分佈,所以檢查的偏倚比克羅恩病少。

組織學黏膜癒合

炎症性腸病被確診後,就開始了治療之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治療的效果,判斷藥物的療效,除了瞭解臨床症狀的變化以外,要了解腸粘膜炎症的變化,是加重了,還是愈復了,為了這個目標,則需要結腸鏡檢查加病理活檢。

病理活檢組織的粘膜炎症變化和結構變化,對於評估藥物的治療反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也有專家採用組織學分級系統地對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對急性和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程度、基底漿細胞增多、隱窩結構改變等進行綜合評估,用於臨床診斷及臨床試驗中評估治療前後黏膜病變情況,但由於多數分級系統實際操作複雜、重複性差,目前診斷工作中尚無統一的分級系統。

目前對於組織學黏膜癒合(histological mucosal healing)尚無統一的標準,有的形容為黏膜形態完全恢復正常,也有的形容為黏膜病變好轉,隱窩變形及炎症細胞浸潤程度減輕,殘留黏膜損傷可持續存在,仍可見如隱窩密度減少伴隱窩分支、隱窩縮短等改變。

組織學緩解(histological remission)病例僅殘留微小顯微鏡下病變,無活動性改變,容易獲得內鏡及臨床緩解,減少手術切除機率。炎症性腸病常常緩解、復發交替進行,復發的危險因素可能與粘膜慢性炎症,持續黏膜全層炎症細胞浸潤、基底漿細胞增多、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等有關。

如果在臨床實踐中見黏膜無明顯活動性,且表面上皮完整,但隱窩大量或完全消失。這類病例也在臨床上可以見到,如何分級尚無定論,但是可以在備註中加以說明。

對於組織學癒合或組織學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由於炎症瀰漫性分佈,評估結果更可靠;

克羅恩病由於炎症分佈的不均一性,可能由於活檢取材偏倚,影響組織學評估的可靠性。

隨著炎症性腸病治療的發展,組織學癒合受到日益關注,組織學癒合逐漸成為炎症性腸病評估的重要標準。

醫學在進步,對於炎症性腸病的病理學認識也在進步,如何評估活動期、緩解期、粘膜癒合等,標準還未統一,研究仍然在路上。

8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大夫教你通小腸經,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都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