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那光養胃行嗎?顯然是不行的!“胃痛”不一定是胃病,治養結合才是王道!對胃病患者的四個提醒!

胃痛不一定是胃病

“胃痛”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症狀。當胃痛、胃脹、胃不適時,我們常常自認為有“胃病”。

但老百姓日常所說的“胃痛”有時並不一定是胃痛。當他們指出胃痛的部位時,在正規醫療術語中大多應描述為上腹部疼痛。大多數人也無法準確指出胃在哪兒、有多大。

在上腹部,胃的周圍有許多器官,有:十二指腸、部分小腸、肝、膽、胰、脾、雙腎及腎上腺、橫結腸。

內臟器官的神經支配常存在著交叉;而且內臟是有植物神經支配的,在體表定位不準。所以“胃痛”除了胃部本身疾病以外,還有可能是這些胃周圍的器官發生了疾病。

這些胃周圍器官發生病變時,也可能給人以“胃痛”、“胃脹”或“胃不適”的感覺。例如:急慢性的膽囊炎、胰腺炎、肝炎,膽囊結石,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膽胰的惡性腫瘤,都可能表現“胃痛”、“胃脹”,甚至有時候“胃部不適”可能是其唯一的症狀。

因此,“胃痛不適”別總以為只是胃病,必須做相應檢查以明確診斷,尤其按胃病進行常規治療無效時或遇到不能解釋的症狀時,更應做詳細的檢查以明確。

張老闆40多歲,近半年來老是感覺胃痛、胃脹,胃口減退,平時常在外應酬喝酒,自以為得了“胃病”,自己在藥店買點胃藥,吃了一段時間,感覺似乎好些。但症狀反反覆覆,時輕時重,而且消瘦了許多,直至小便深黃,全身無力,才去醫院就診,檢查血腫瘤指標AFP明顯增高,超音波疑似肝臟腫塊,進一步做上腹部增強磁共振發現左肝巨大的腫瘤,並且肝臟周圍大血管(門靜脈)也有癌栓,多發淋巴結腫大,腹水,已是肝癌晚期。

張老闆自我診斷、先入為主,迴避就醫的心態,導致了疾病的延誤治療,甚是可惜!

胃病不能只靠養

即使已排除了胃周圍器官的疾病,單說胃病其概念也是很寬廣的,有很多種胃病,可以是: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潰瘍、食管炎,甚至是食管癌、胃癌等等器質性疾病,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性疾病。

僅慢性胃炎就有很多種,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還有特殊型別的胃炎,如:感染性胃炎(結核、梅毒、真菌、病毒等),化學性胃炎(膽汁反流、藥物等引起的胃炎),Menetrier病,嗜酸細胞性胃炎,淋巴細胞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腫性胃炎(胃克羅恩病、結節病),放射性胃炎,門脈高壓性胃病,痘瘡樣胃炎等等。

胃病種類繁多,病因不同,病情輕重不等,治療不同!

但這些胃病都可能表現為胃痛、胃脹、胃不適,沒檢查前你可能只以為是普通的慢性胃炎呢,這單靠養胃並不管用,很可能會貽誤病情!

因此,就算是胃病,這些胃病靠養就能好嗎?顯然不是!理性的做法是合理檢查後再進行相應的治療。

治好是養胃的前提

先要明確是不是胃病,必須排除胃外疾病。再進一步明確是什麼胃病,是胃潰瘍還是胃癌,是慢性胃炎還是功能性胃腸病,是糜爛性胃炎還是萎縮性胃炎等等,有無幽門螺桿菌。

明確診斷後,再根據不同疾病進行規範化治療,包括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該手術的手術,該服藥的服藥,治足療程,防止復發。

只靠養胃,這是很難養好的,只會延誤病情。很多“老胃病”一唯用各種方式養胃,平時吃飯吃東西很是講究,各種養胃食物輪流補,可這個胃怎麼養也養不好,就是這個道理。

治養結合才是王道

胃病治療的同時及治療後的保養是必須的!很多胃病的發生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關,使其容易復發。治療後再養胃,以防止胃病復發,這才有意義!

其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養胃的最好方法!別傷害它就好,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養胃祕方,養胃不是為了把胃養成銅牆鐵壁,能讓我們隨心所欲、暴飲暴食;養胃是為了保持一個胃能正常運作的良好狀態,能吃能喝,沒有不適症狀。

進食鬆軟易消化食物,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吃八分飽,飲食要淡口味、少辣、低鹽、低糖,進溫熱食物、忌燙、忌冷,忌菸忌酒忌濃茶,忌刺激性大的食物、忌過分糙糙食物、忌筍,心情開朗,少壓力。注意衛生,避免傳染上幽門螺桿菌。

具體可參閱我另一篇文章:胃病該如何調養?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很多老年人有腸胃病,養胃選大米粥,還是麵包饅頭?多數人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