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治療高血壓,目前只能以藥物控制,許多民眾擔心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會有副作用,因而轉求中醫治療。中醫如何輔助降血壓?中西醫共治,病人怎麼做能確保安全?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佩青表示,高血壓是西醫的病名,中醫古籍沒有「高血壓」這樣的病名,也因為高血壓初期大部分沒有症狀,到比較嚴重產生症狀時,類似的病名,如:眩暈、頭風、中風、風眩,所以高血壓的判別標準還是以西醫的為主。

吳佩青認為,談到中醫輔助治療高血壓,就不能不談到高血壓的重要性,事實上,臺灣人因高血壓造成中風遠較歐美地區高。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有關的死亡人數共38,539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相當於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而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症狀,許多人是在量血壓之後才知道血壓高;少數人會出現頭暈、頭痛、耳鳴、眼花、肩頸痠痛或睡不好等情形。

吳佩青指出,高血壓在中醫常見的病性為本虛標實,陰陽平衡失調。類似身體某些部位的迴圈變差,區域性養分及氧氣不足(虛),長期下來,身體偵測到這個器官能量不夠,就會想要利用壓力把養分跟氧氣送到這個組織,方法就是把血壓調高(實)。而在中醫理論中,常見的證型有:肝陽上亢、肝火熾盛、痰濁上擾、瘀阻阻絡、肝鬱氣滯、肝腎陰虛、肝風內動。

中藥、鍼灸及按摩穴位都可以改善血壓的控制。吳佩青解釋,中藥的部分是依照證型給予藥物治療,有虛的補虛,有實熱證便瀉熱,肝鬱氣滯的給予疏肝解鬱的藥物,調整體質,並依體質提出生活型態改變的建議,如果是初期發現,有機會治本。而對於控制高血壓有幫助的穴位有:百會、耳後的降壓溝、手腕上的陽蹊穴、手背的落零五、腳背的太沖穴也是血壓反應區的穴位。

吳佩青曾經在門診中遇過不到20歲的病患,家族都在年輕就發現有高血壓,收縮壓大於180mmHg,經中藥治療過後血壓都已正常,目前中西藥都沒有再服用。也有遇到將近80歲的病患,已經吃高血壓藥物超過20年,配合中藥及穴位按摩1、2年後,目前已停高血壓藥物1年,血壓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吳佩青也提及,近幾年來國際期刊曾報告中醫藥物可以有效輔助西醫治療高血壓(Hypertension Research, 2013),另外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中醫藥物輔助西醫治療高血壓時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7)。

最後,吳佩青提醒,高血壓病患要適時舒壓,如果不知道怎麼放鬆的,可以試試看練氣功、打太極、練瑜珈,讓身體感受放鬆的狀態,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持這樣的肌肉放鬆狀態。此外,規律運動、正常作息,不熬夜、戒菸、戒酒,並注意溫差的變化。

飲食的部分,蔬菜可多攝取芹菜、白菜、番茄、木耳、海帶、波菜、薺菜;茶飲可挑選菊花飲(杭菊)、雙枯飲(霜桑葉、夏枯草)、青葙飲(青箱子、草決明)、桑竹飲(霜桑葉、淡竹葉)、魚腥草茶、杜仲茶、鉤藤茶,以上茶飲大部分都是清肝熱,建議詢問醫師後再選用,並切記勿隨便停藥。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中醫任博士:失眠、入睡困難容易醒怎麼辦?一個藥方治療失眠